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殿故宫完成
永乐五年(1407)至十八年(1420)建成故宫,历时14年。
明故宫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依照明南京宫殿的格局规划建造的,当时集中了全国的优秀匠师,动用了30多万士兵和民工。
明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周长3420米,周围筑有高10余米的城墙,墙外环以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有4门,正南名午门,正北名玄武门(清改名神武门),东名东华门,西名西华门。城墙四角矗立结构精巧、形制华丽的角楼各1座。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多层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全部建筑可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奉天(后改称持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华盖(后改称中极殿,清改称中和殿)、谨身(后改称建极殿,清改称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各种典礼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以及养心殿、.宫后园、外东路、外西路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之处。
午门,紫禁城正门,上有崇楼5座,以游廊相连,两翼前伸,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楼内设有宝座,东西两侧设有钟鼓,每逢朝会或庆典,均在此鸣钟击鼓;战争凯旋,皇帝亲临午门,举行盛大的受俘礼仪。午门以外是一条石板御路,称天街,可通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和端门。御路两侧廊庑整齐划一。进入午门,庭院宽阔,在弓形的内金水河上,横跨5座雕栏白石桥,庭院正北即皇极门(太和门),为明代皇帝御门听政处。由午门至皇极门,形成外朝建筑的前奏。
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位于皇极门内。奉天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建于高8米的3层白石台基上,面宽63.96米,进深37.17米,高27米,殿内面积2377平方米,上盖重檐庑殿顶。蟠龙衔珠藻井高悬正中,6根缠龙贴金柱分别左右,皇帝宝座置于中央一座雕镂精美的高台上,座后有九龙屏风相护。奉天殿是皇权的象征,御路、栏杆和殿内彩画图案,均以龙凤为题材。皇帝的即位、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等重大典礼,均在此殿举行,皇帝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华盖殿是皇帝举行典礼前小憩之所,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上盖黄琉璃瓦,正中鎏金宝顶。谨身殿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之所。每年除夕和元宵节,皇帝在此大宴王公大臣。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上盖黄琉璃筒瓦。三大殿前还陈设有香炉、日晷、嘉量、铜龟、祥鹤等,借以衬托皇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
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在谨身殿后,是内廷的最前殿,即内廷正殿。正门日乾清门,两侧有八字形琉璃影壁,和外朝高大的宫殿相比,内廷宫殿显得精巧别致。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之所。每逢元旦、元宵节、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和万寿等节日,皇帝均在此举行内朝礼和赐宴。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
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属于从属地位,陪衬在内廷两侧,其布局和空间形象没有中轴线上的宫殿那么起伏跌宕,而以相同的空问和处理手法重复建造构成大片的整体效果。每宫平面略成方形,前后两殿大多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与两侧配殿将宫分成两个院落,犹如扩大的四合院住宅,前后三宫重复,左右两宫并列。东西五所位在东西六宫之后,也类似六宫布局,只是规模略小而已。
宫后苑(清改称御花园),在坤宁宫北,为中轴线最末端。占地11700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正中的钦安殿,为祭祀玄天上帝之所。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以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取胜。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园内古树交柯,花木锦簇,园路用五彩石子拼成各种图案,清幽宁静。
为了满足帝后们奢侈生活的需要,还建有看戏的戏楼,供神拜佛的佛殿等各类建筑,穿插于内廷宫殿之间。
故宫宫殿建筑附会古制,师承必有来历的设计思想最为突出。例如宫殿在都城中的位置,附会匠人营国的规定;宫门之上建城楼,城隅有角楼,大体上附会古代传说的三城门隅制度;宫城内重要的建筑也多是依据古代礼仪传说而设置的。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且同使用功能相结合,给以美的艺术加工,三者紧密而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古制外朝有天子五门三朝,还有天子九门之说。宫殿深邃门自然也多。明故宫宫殿的中轴线上,共有8个广庭,5座南向的宫门。这5门不完全与古代传说的阜、库、雉、应、陆一一对应。只是其中的午门和乾清门与传说中雉门、陆门的形制和地位有些相似。明故宫内的金水河,是按照“帝王阙内置金水河,表天河银汉之义也,自周有之”的古代传说而设置的。河水从金方(西方)来,至巽方(东南方)出,流经半个紫禁城。这条按古制设置而且规定流向的河,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不仅是宫城内最大的水源,救火及建筑工程施工都用金水河的水;而且又是宫城内最大的排水渠,全部南北及东西方向的下水道口都设在河帮上;同时它又给宫城景观增添了风采。金水河要流过外朝3座宫殿,重点是在横穿皇极门广庭部分。为显示河的特点,不用直线而采用曲线,为与规整的环境谐调,不用自然变化的曲线,而用几条对称的弧线。河正中设5座桥,桥的前端随河的弯曲不在一条直线上。中间的桥为皇帝通行专用,突出在前,两侧为文武官员设置的,依次退后。皇帝通行桥的石栏杆望柱头雕龙云纹,官员通行桥的栏杆望柱头雕24气。河中部宽,两端渐窄,由于两端要穿过东西朝房的地下,这样利于施工,也显得有变化。武英殿门前金水河处理形式与皇极门前不同,因为武英殿等级低于奉天殿,故仅建3座桥。金水河流近文华殿时,转向北流经文华殿西侧,从文渊阁前地下穿过,然后在东三座门前再现。它一路有直有曲,往复返环,有时地上,有时地下,河面上架设多座桥梁,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P3-6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万国来朝时期(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万国来朝时期(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李默主编的《万国来朝时期》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