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分类
作者 杨莉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父母,于是教养模式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很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随着爱一起,传递到了孩子身上。相信改变会发生,相信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这种信念将帮助孩子成长为内在完整而富有灵性的人,也将带给父母一场全新的幸福体验。

在《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这本书中,杨莉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内在品质。

内容推荐

我们比上一辈更注重亲子关系,更强调爱与尊重,但在真正面对孩子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受习惯力量的驱使。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父母,于是教养模式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感受不到爱、忽视自己、缺乏安全感、情绪化……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随着爱一起,传递到了孩子身上。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这本书从情感和心理层面探讨教养之道,作者杨莉把萨提亚模式的精髓——积极正向、人性化、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倾注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尊重生命,相信改变会发生。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这种信念将帮助孩子成长为内在完整而富有灵性的人,也将带给父母一场全新的幸福体验。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导言 萨提亚模式简介

第一章 自尊自信

 Part One 父母的态度是一面镜子

凹透镜照出“矮子”

凸透镜照出“巨人”

哈哈镜照出混乱

平面镜前才是真实的自己

萨提亚雕塑课堂: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安全、接纳、我是重要的

安全

永远不说抛弃

孩子不是“出气筒“

哭是真实的情绪表达

接纳

不为难孩子的天性

说真话才坦然

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我是重要的

重视孩子的感受

谁都可以发表意见

敢于提要求

第二章 自主自立

 Part One 处理好期待才能放下心、放开手

“听话”的要求来自父母的期待

不是所有愿望都要满足

顺应孩子的心理成长阶段

萨提亚雕塑课堂:调整期待,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信任、欣赏、支持

信任

没有坏孩子

自己选择好朋友

享受当下的快乐

欣赏

欣赏品质而不仅仅是行为

无需比较

拒绝有目的的夸奖

支持

用建议代替决策

在脆弱的时候给予爱

做不到很正常

第三章 规则和界限

 Part One 界限清晰促进内在完整

真正享受规则和界限带来的好处

行为自由不等于内心自由

健康的设限方式

善用界限处理好三世同堂

萨提亚雕塑课堂: 当孩子因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自由、乐趣、尊重

自由

接触真实生活

会想象,敢表达

尊重孩子的选择

乐趣

爱玩才会乐享生活

呵护学习兴趣

快乐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难堪的感觉很伤人

自主带来力量感

第四章 情绪管理

 Part One 有稳定的情绪才能给予稳稳的爱

情绪是信使

萨提亚模式下的情绪管理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萨提亚雕塑课堂:以一致性状态面对孩子的负向情绪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理解、认可、亲密

理解

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言行问题来自于内在

接纳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

认可

拒绝的态度会让坏情绪变得更坏

倾听孩子的意见

换个方式满足渴望

亲密

分享内心世界

评判性反应导致关系疏离

家庭和睦最重要

第五章 适应社会

 Part One 与孩子共同成长

成为好的决策者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真正有效的沟通

增进亲密感的五种语言

萨提亚雕塑课堂:教会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归属、联结、性

归属

让孩子参与家庭互动

交朋友不戴“有色眼镜”

学校就是小社会

联结

敞开心扉与人交往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不要对环境充满抱怨

告诉孩子生命来源的真相

恰当处理自慰现象

用健康的态度对待“性”

结语 送给孩子两样最好的礼物

后记

试读章节

凹透镜照出“矮子”

在《爱与秩序》一书中,福斯特·克林纳(美国精神心理医师)提出“教官式父母”的概念:“他们吹毛求疵、严格管控……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长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教官式父母最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指责和光讲道理。

当我们总是指责时,就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不是之处”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希望孩子意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不要像现在这个样子,而应该像我们想象中理想的样子。有时候,我们甚至希望孩子的自我感觉很糟糕,因为也许只有深入内心的痛,才能促使他彻底改正缺点。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你怎么又没做好?怎么这么笨?!

你又打人了,真是个坏孩子!

你就是不如××,你看他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

而当我们光讲道理时,会把焦点放在“道理”和“应该”上,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感受——在萨提亚模式中,这种沟通方式称为“超理智”。我们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性格好、听话、具备很多美德,甚至达到“完美”;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感受,因为感受越多越敏感、越脆弱,没有感受反而更坚强、不受伤害;还希望孩子能讲道理、不感情用事。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哭有什么用,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孩子就应该把书读好,不要想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我身边多少例子都证明了,现在贪玩不用功,将来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当我们总是用指责和超理智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就会在他面前竖立起一面凹透镜。

从父母的态度中,孩子可能读到“我不够好”,长此以往,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偏低。正如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导师麦基卓和黄焕祥在《懂得爱》一书中所言:“凹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怀疑自己、责备自己、低估自己,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父母崇尚“挫折教育”,认为要让孩子承受很大压力、经历很多挫折,才能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才能有助于将来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些父母从不轻易表扬孩子,因为担心他会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这些做法并不符合“挫折教育”的初衷。“挫折教育”是要“吸取教训”,而不是“找错”,但是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放过任何批评孩子的机会,甚至故意制造环境来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续体验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烈的负向情绪,包括但不限于抑郁、愤怒等,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好或产生攻击的冲动,更糟糕的情况是对生活失去兴趣。

假如不用指责和光讲道理的方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怎么做?选择“对事不对人”,把孩子的“行为”和“人”(这里指冰山的水下部分)区分开来,避免他在“自己”层面感觉到“我不好”。父母可以提出看法和建议,问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把焦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做出新选择上,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宽容。

比如,当孩子打了别人时,父母不说“你真是个坏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等,而是说:“爸爸知道你很生气,如果是我,我也会生气的。生气当然可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发生了什么事?除了打他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P3-5

序言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感恩我的女儿,让这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

十年前,我活在别人眼中还算完美的世界:工作稳定,收入丰厚,事业蒸蒸日上;有车有房,旅游、美食、玩乐,生活无忧;老公虽然很忙,但对我很好,二人世界过得吵吵闹闹却又欢欢喜喜。然而不知为何,我的内心时有空虚、焦虑和烦躁。

女儿出生后,我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娇小柔弱的生命,唤醒了我心中强烈的爱。之前所有给我带来愉悦满足的外在东西,都不及这爱来得深沉、有力。我想好好爱这可爱的小生命,又怕爱不好她。

为了照顾好女儿,我们请了保姆,我爸妈也过来帮忙。工作繁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生活中的关系变得复杂,对老公也变得要求更多、失望更多;女儿还时不时地发脾气,让我无从应对……有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焦头烂额,情绪很糟。

就这样爱着、欢乐着、焦虑着、无奈着,一直到女儿两岁多,上了孙瑞雪幼儿园。有一天,老师找到我,说女儿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别的孩子交流。我的心跌到了谷底,内疚、害怕、焦虑、心痛……多重感受混杂在一起,快要把我淹没。于是,我开始疯狂地找办法,看各种书,想让女儿调整过来,让她改变。但是情况并未好转,反而因为我的焦虑,女儿变得更紧张了。直到某天,我问一位老师怎么才能让女儿有安全感,她反问:“你有安全感吗?”就在这时,我感觉到一种从里到外的震动,眼泪夺眶而出:是的,我自己就缺乏安全感!老师说:“等你有了安全感,你的女儿就会改变。”

从那时起,我把焦点放在了自己身上,开始了内心成长的旅程。

十年后的今天,我活在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新世界: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我乐意选择的;我与自己温柔相处,好好地爱自己;我与老公、女儿相互珍惜,彼此滋养,彼此支持;我感恩生命,仔细品味着爱,并显化着爱;我聆听内心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

女儿呢?她喜欢交朋友,真诚友爱地对待每个人;宽容大度,很容易原谅别人;有自己的主见,对自己负责;真实一致,放松地做自己。学校每年颁发的奖状记录着她的成长:优雅奖、认真品质奖、友善奖、仁爱奖、淡定自若奖、聪慧奖、最具领导力奖……她也在聆听内心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

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近、更放松、更愉悦。当然,我们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也会经历恐惧、担心、愤怒、失望、难过等情绪,但我们可以真诚分享,一起面对、解决问题。

感恩女儿和我心中的爱,让这一切发生。而促成这一切的,是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人性本善,人们拥有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它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帮助人们与自己的内在资源联结,运用内心的力量转化“问题”或“症状”,从而达到内在和谐的状态,促进家庭及人际之间和睦,乃至整个世界和平。

2008年,我走进了萨提亚课堂,我的生命由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我常常感慨家庭对人的影响如此深入骨髓,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塑造孩子,他们就会有所选择。于是,我将自己七年来在亲子关系中的成长历程,和作为咨询师、培训师帮助父母成长的经验总结提炼成这本书,分享给大家。一方面,希望能够让跟我一样深爱孩子,却又有着太多困惑和焦虑的父母,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帮助父母,帮助所有孩子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

萨提亚模式是一门探寻“事情原本是怎样的”学问,因此,我邀请你带着好奇来品味这本书。当你看清亲子关系中“事情原本是怎样的”,就无需责备自己之前没做好,或者担心已给孩子造成伤害,因为就生命的深层意义而言,所有发生的都是最好的,都是孩子和你成长所需,重点在于当下可以重新选择。联结并相信心中的爱,它会让你知道怎样的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显化出对孩子的爱。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后记

萨提亚模式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创立,并在约翰·贝曼、玛丽亚·葛茉利、凯瑟琳·麦奇·贝曼等国际心理治疗专家的传承与发展下,成为一门实用心理学学问。

20世纪90年代,约翰·贝曼博士应邀到广州授课,萨提亚模式传到中国。从2003年香港蔡敏莉女士定期举办工作坊至今,许多国际导师都来到中国传播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的理念与我国文化有很多相融之处,因此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中国人在萨提亚模式的帮助下,绽放着自己的生命力,变得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

作为一本本土萨提亚应用著作,这本书能够问世,我要衷心感谢我的萨提亚老师们的教导、引领和启发,他们是:约翰·贝曼、安娜、凯瑟琳、珊迪、沈明莹、蔡敏莉……特别是八十高龄的贝曼老师,他本身就是爱、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引领着我和更多的人联结到爱,传播着爱。

我选择萨提亚模式作为自己成长以及帮助人们成长的途径,源自于它的理论带给我深刻的启发与自觉,它的基本信念在我内心引发了深深的共鸣。我把这些美妙的理论和信念写出来,在这里真诚地与读者分享。

自我的曼陀罗

维吉尼亚·萨提亚运用自我的曼陀罗来描述在自我层面的能量的各种呈现,这些能量共同组成了自我的完整能量。同时,当自我的曼陀罗的不同面以系统性的方式相互作用时,会以独特的方式带来能量提升的可能性。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

根据人们如何体验和感受自己、如何期待自己,自我层面的能量会因生存的应对模式而呈现出失衡。自我的曼陀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念,它能帮助人们觉察能量状态,以关爱的方式运用其创造出更多平衡,获得更有活力、更积极正向的生活状态。

自我能量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不同方面:

·生理能量,由身体及其功能组成。一个人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身体,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充满力量,如何享受身体运动带来的物理能量,如何运用身体建立坚实和灵性的联结,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生理能量需要用饮食、睡眠、抚摸和运动来滋养。

·智力能量,由思考、相信、假设的能力,赋予自我、他人和情景以意义的主动意识组成。一个人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智力,如何掌管自己的认知过程,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智力,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智力能量需要用好奇、思考、理解和耐心来滋养。

·情绪能量(有时候也被称为“生理和智力的桥梁”),指的是生存发展过程中,将我们推向支持生存的事物或远离威胁生存的事物的能量。一个人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情绪,如何倾听每个情绪之下的智慧,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情绪,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情绪能量需要用接纳、共情、慈悲和希望来滋养。

·感官能量,由身体从环境中接收信息的能力组成。一个人通常会以尝、触、闻、看、听等方法接收信息,如何觉察什么信息正在被接收,如何欣赏和接纳自己的感官体验,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对信息做出决定,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感官能量需要用美妙的声音和音乐、美丽的风景和艺术、可口的饮食、刺激触觉的体验和美好的气味来滋养。

·灵性能量,由和直觉、其他人、环境、宇宙联结的能力组成。一个人如何觉察灵性,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这种能力,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灵性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灵性能量需要用沉静、和平、爱、喜悦和联结来滋养。

·互动能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的能量。一个人如何觉察自己与他人的能量,如何评价和欣赏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互动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互动能量需要用心的联结、为他人奉献、获得他人支持、趣味性和分享来滋养。

·情境能量,指的是人与环境联结的能量。环境不仅包括一个人在当下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在特定人群中、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角色和期待。一个人如何觉察自己与情境的联结,如何接纳和评价情境,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情境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情境能量需要用安全、舒适、美好、共享和激励来滋养。

·营养能量,由一个人及时哺育和滋养自己,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组成。一个人如何觉察哺育和滋养自己的需要,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营养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营养能量需要在允许的情况下,以明白如何去滋养的方式给予。

对“人”的信念

1.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透过这股生命力相联结。

2.人类的历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任何背景、文化及环境。

3.人们因相同而彼此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4.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5.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的。

6.人性本善。人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宝藏,以便去联结并肯定自我价值。

7.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上。

8.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拥有感受,并且可以学习如何驾驭它们。

对“应对”的信念

1.我们拥有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和成长。  2.人们的应对通常是在其痛苦经验中求生存的方式,而且这一点应该被承认。

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个人受到问题冲击的大小,在于此人看待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

4.应对是自我价值层次的展现。自我价值越高,应对的方式越健康。

对“改变”的信念

1.改变永远是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

2.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那些事情对我们造成的冲击。

3.希望是改变的重要成分。

4.历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构成行为,而改变即在其中发生。

5.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他所熟悉的,胜于选择改变带来的不适,尤其是在承受压力的当下。

6.欣赏并接纳“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7.迈向完整的目标之一就是接纳父母也是人,并在人性的层面而非角色的层面与他们相遇。

8.治疗需把焦点放在健康及可能性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9.治疗需导向正面目标。

10.症状是潜意识对问题的解决之道。核对现有的问题是如何成为难题的,认真看待问题,但治疗工作却未必局限在此范围内。

11.“运用自己”是治疗师最有力的治疗工具。

我看到我的老师们活出了这些理念,绽放着美好的生命力。跟他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沐浴着他们散发的光和爱——“小小的光亮,就足够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微微的眼神,却能够推开孤单得到温暖”。我的内心就是因为被温暖了,才散发出更多、更深的爱。现在的我,能够温暖自己、温暖家人,以及温暖每一个与我相遇的人。更多人的内心被温暖了,也就能温暖他们自己、温暖他们的家人,以及温暖每一个与他们相遇的人。爱在传播,世界将大有不同。

最后,我还要表达谢意:

感谢萨提亚女士和我的老师们,创造并发展出如此精妙的学问。

感谢魏敏女土最早将萨提亚模式引入中国,并至今仍全情投入推动其发展。

感谢活跃在全国各地,跟我一样运用萨提亚模式帮助人们的伙伴们。

感谢孙瑞雪及其教育机构的老师们,用爱呵护我女儿以及更多孩子内在的发展,促成我与萨提亚模式相遇。

感谢原《心理育儿》杂志编辑文英邀请我撰写“心理营养”系列专栏,成为这本书的最初开始。

感谢本书所有案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有机会从他们的人生经验、教训和智慧中学习。

感谢我亲爱的朋友和工作伙伴郝宗媛审阅了书稿,并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感谢我的好友余惠平夫妇为本书的出版和优化所做的无私奉献。

感谢邱晓亮、林晓莉、白冬梅、颜雪松、叶晓飞、任虹、姚艳娜等爸爸妈妈们的试读反馈。

感谢朱笛的精心策划、陈惠的传神绘图、魏雯的精炼编辑,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人。

感谢一直爱我、支持我的父母和家人,我们之间深深的爱,让我的生命扎根绽放。

感谢这本书的原动力——我的生命力和它的起源。

还要感谢读者朋友,你们的阅读使这本书实现了它的价值,而你们的改变将会成就许多个家庭的和谐幸福。

这个世界因为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杨莉

2015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清晰而充满希望的架构。透过这一架构,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准备好做一个成功的父母,用一种能够创造出更健康、更快乐、更成功的结果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约翰·贝曼 全球知名萨提亚导师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内在品质。

——魏敏 萨提亚北京齐家盛业教育与应用中心创始人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非常欣喜,作者把萨提亚的积极理念、内在冰山理论、人际沟通理论、身体雕塑技术等,灵活地应用于亲子教育之中。这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父母的一份爱的礼物,愿更多的父母接受这份礼物,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蔺桂瑞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

这是好友杨莉带着爱心写作的一本书。她用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天下父母分享亲子互动的经验。书中不仅蕴含着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更蕴含着一位萨提亚传播者对每个中国孩子的爱。

——郝宗媛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执行助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