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建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文学理论,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也更需要学者同人秉承学术创新精神,同舟共济。但也不可否认,在创新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认识论的障碍,因此,只有突破种种影响创新的认识论障碍,我们才能开辟出创新之路,进而构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文艺理论体系。 该书从理论史上选择一些有创新思想的大家,或者对他们的突出思想贡献做介绍,或者借此对当前涌现的新的文艺学现象做评介,或者对一些影响创新的认识论障碍谈体会,从理论生产方式、艺术生产方式、思想与理论、历史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文学记忆、神话原型批评、媒介文艺学、脑科学等诸多维度探讨文艺学创新的思想理论贡献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目录 第一章 艺术理论生产的创新机制 第一节 理论生产方式 第二节 艺术生产方式的理论创新性 第三节 艺术理论生产的思想创新机制 第二章 文艺学理论生产创新的观念重塑 第一节 文艺学理论的相对性 第二节 文艺学理论的跨学科性 第三节 文艺学理论的改造与重塑 第三章 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 第一节 历史化的元批评 第二节 语境的创新机制 第四章 文艺学的科技创新路径探究 第一节 失控的焦虑 第二节 科技批判理论 第三节 科技与文艺创新 第五章 造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第一节 艺术透视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节 艺术时空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第六章 文艺学创新的记忆维度 第一节 记忆结构与文学叙事 第二节 创伤记忆与文学再现 第三节 互文性与文学记忆场 第七章 神话原型批评:学科交融与批评范式的转换 第一节 神话原型批评与神话理论的交叉影响 第二节 神话原型批评与分析心理学的融合 第三节 神话原型批评与批评理论的文化转向 第四节 神话原型批评与当代批评理论的建构 第五节 神话原型批评与文学人类学 第八章 文艺学视域下的新媒介研究 第一节 “媒介文艺学”的突破与新话语实践的建构 第二节 “主动大众”的幻象——新媒体视域下的媒介批判理论 第三节 新媒介控制批判 第四节 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第九章 人脑创新机制与艺术的互动关联性 第一节 人脑是自我发展的复杂产物 第二节 感觉器官摄入外界事物的各异性原理 第三节 感觉分析器决定视觉、听觉输入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自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 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 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 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等理念为 文艺学的创新指出了方向与原则。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 的文学理论是中国现代文论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为此 ,一代代学人苦苦思索、孜孜以求,但受制于各种因素 ,这个目标至今尚未完全达到。今天的中国正以大国和 强国的身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的呼声逐渐 高涨,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文学理论上也要发出中国的声 音,创生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文论体系。 更何况在西学东渐的百年历史中,文艺学研究积淀了丰 富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美学、文 化诗学、生态美学、新理性精神、审美意识形态等极具 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理论的问世,体现了东西文化 开始走向融合,预示着建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文学理 论的时机已经到来,条件业已具备。 文学理论作为一 种知识生产,是文学艺术观念与思想的独创性生产。观 念和思想不可复制,只可创新。近几年来,文艺学界以 创新精神引领学术研究,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 理论,并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诸多学者以前 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在学术探索中,提供了很多独到的 、新颖的、开创性的学术见解,为建构具有中国话语特 色的文学理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将在我国的文艺 理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建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 的文学理论,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也更需要学者同人们 秉承学术创新精神,同舟共济。 但也不可否认,在创 新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认识论的障碍,只有突破种 种创新的认识论障碍,我们才能开辟出创新之路,进而 构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文艺理论体系。我 们的课题“文艺学创新路径探索”就试图在这方面做些 努力。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还有力不从心之感,建构一 个比较系统的创新方法论体系,力有未逮;更何况人的 创造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缤纷异彩的奇异世界,关于创 造的本源、原创力之谜、创新的路径和方法等问题,犹 如高山之巅,令人仰慕,却难以伸手触及。因此,我们 只能从理论史上选择一些有创新思想的大家,或者对他 们突出的思想贡献做介绍,或者借此对当前涌现的新的 文艺学现象做评介,或者对一些影响创新的认识论障碍 谈点体会,以期与时偕行,有教于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