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眼中,幼儿的行为总是看似奇怪、难以理解,很多父母倾向于固执地跟孩子的行为较劲,对于探索孩子的内在缺乏耐心、兴趣和方法,因此与孩子之间产生了种种冲突。
本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心理,从2~6岁幼儿行为的特点、敏感期行为、“自我”行为、叛逆和攻击行为、补偿行为、安全行为、游戏行为、智力和学习行为、社交行为以及行为干预方面,对幼儿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帮助父母们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幼儿的行为发展,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6岁幼儿行为心理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方聆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父母的眼中,幼儿的行为总是看似奇怪、难以理解,很多父母倾向于固执地跟孩子的行为较劲,对于探索孩子的内在缺乏耐心、兴趣和方法,因此与孩子之间产生了种种冲突。 本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心理,从2~6岁幼儿行为的特点、敏感期行为、“自我”行为、叛逆和攻击行为、补偿行为、安全行为、游戏行为、智力和学习行为、社交行为以及行为干预方面,对幼儿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帮助父母们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幼儿的行为发展,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 方聆,原名方向苹,性格、心理学研究者、情感专家,痴迷心理研究,探索自我成长,出版有《怪情绪心理学:做自己情绪的旁观者》、《儿童色彩心理学》、《别让孩子伤在童年》、《从0-1:构建有效沟通的亲子桥梁》等书。作品以深厚的文字功底、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01 行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推动力量 行为是如何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 2~6岁幼儿行为的特点 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因素和认识误区 02 敏感期行为:儿童心智快速发展的时期 爱说脏话狠话:终究是不雅行为 阅兵式的汽车:维护的是内心的秩序 爬上爬下:探索空间 我要那个大的苹果:完美的感觉如此重要 03 “自我”行为:全能自恋感的满足和破坏 哭闹:需求未满足1 哭闹:需求未满足2 这是我的:自我中心化 人来疯、插话:索取关注 无视规则:孩子未走出全能自恋感 04 叛逆和攻击行为:无处安放的心理能量 逆反:获得独自探索的自主感 不合作行为:忽视或过度关注都会让孩子逆反 胡涂乱抹:原始的表达欲望 打人、咬人:直接攻击行为 哎呀,花瓶打碎了:被动攻击行为 撞头:自我攻击行为 05 补偿行为:只因内心缺乏爱 不停地要玩具和零食: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沉迷玩手机:缺乏高质量的陪伴 退行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 06 安全行为:安全感是孩子天生追求的心理感觉 走到哪里都带着洋娃娃:熟悉是一种安全感 黏人:未形成安全依恋 我不要弟弟或妹妹:妈妈的爱可以无穷多 07 游戏行为:幼儿体验生活的独特方式 角色扮演、假装游戏: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捉迷藏、找东西:锻炼孩子的双向思维能力 “过家家”:泛灵心理 08 智力和学习行为:幼儿阶段的心理及思维发展模式 玩水:幼儿的智力发展是从感觉到概念 观察和模仿:幼儿学习的基础 重复行为1:不重复的是心理体验 重复行为2:图式模式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说谎:孩子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 09 社交行为:找到归属感 认生:陌生人焦虑 交换:人际交往的开始 找朋友:其实是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交中的冲突行为:幼儿对朋友的深度体验 我要和甜甜穿“情侣装” 幼儿的情感能力是自己发展起来的 10 行为干预: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引导孩子形成正向行为 强化:对幼儿的行为结果做出干预 正确的奖励与惩罚:去除奖惩中的控制 自然后果惩罚:对行为不做过多干预 正面期待:对幼儿未来的行为做出预言 序言 看见真正的你 每一位父母都想把自己 的孩子捧在手心,好好爱他 们,从小就培养他们具备良 好的品行,但是很多时候却 事与愿违。孩子的行为不受 父母控制,不能朝着父母所 希望的方向发展。父母对孩 子的爱似乎不能很好地发挥 作用。 孩子想自由地探索世界 ,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活力, 得到能给他足够安全感的爱 ,但是他们的愿望也得不到 充分满足。他们的行为常常 不被理解、被限制、遭受训 斥,他们甚至感觉不到父母 的爱。他们对外界发出的呼 唤常常没有被听到。 父母和孩子之间到底有 着怎样的误会,才使各自的 需求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明明父母爱孩子,孩子渴 望父母的爱,而爱却无法很 好地传递。 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 没有“看见”真正的孩子。 孩子每天都在我们眼前 ,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一 言一行,怎能看不见呢? 其实,只是我们的眼睛 看到了,而我们的心灵并没 有看到他们;我们只是看到 了他们的行为,看到了表象 ,却不了解表象背后隐藏的 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了 解幼儿并不难,他们的言行 那么浅显、幼稚,一眼就可 以看穿。况且,我们每个人 都经历过幼儿时期,谁还不 知道小孩子会想些什么呀。 所以,相对于学龄儿童,我 们对幼儿教育较为轻视。个 别父母养育幼儿的标准甚至 是吃好,穿暖,不磕坏、碰 坏就可以。而对育儿有着更 高标准,对孩子有着更多期 望的父母也常常在现实中碰 壁:他们的行为怎么那么奇 怪、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使 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无法让他 们安静下来?为什么他们有 那么多“毛病”难以纠正,而 引导他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却 那么难? 这说明,我们对幼儿并 不了解,我们没有抓到本质 ,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代 表着其背后的某种心理需求 ,看不到这种需求,不能跟 这种需求对话,就无法真正 了解孩子,也无法理解他的 行为。但是,我们更倾向于 固执地跟孩子的行为对话、 较劲儿,对于探索孩子的内 在却缺乏耐心、兴趣或方法 ,因此与孩子产生了种种冲 突。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 于看见真正的孩子:透过现 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心理 ,放下头脑用心灵。不要只 是用对错衡量孩子的行为, 而是要用内心去感受孩子的 内心。行为只是人与人之间 彼此了解的桥梁,只是内心 情绪的载体,只有走过这座 桥梁,到达孩子的内心,读 懂他的内心,很多问题才可 迎刃而解。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座桥 梁,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行为 更加宽容,让他们通过行为 充分地表达自己。不要因为 他们的行为不够乖巧,表达 方式不合己意而限制他们。 在他们还不擅长语言表达的 时期,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 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 他们的内心。 另外,幼儿的行为是他 们展示自己和发展自己途径 。他们用行为表达他们对世 界的想象和认知,用行为观 察和学习一切,用行为推动 着自己的身体、思维、心理 的发展。父母只有对他们的 行为更加宽容,他们的各方 面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放 纵他们的不良行为。在幼儿 时期,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 芽阶段特别重要。因为习惯 行为的养成和改正都很困难 ,一旦不良行为养成,将来 就会难以改正。因此,引导 孩子在幼儿时期形成更多的 良性行为就更加重要了。但 消灭不良行为和养成良性行 为都不能用强迫、控制等手 段。而是要科学地引导,让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 地形成。 在这本书里,我们解决 了以上问题,带您通过行为 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 的真实需求;和您一起探讨 引导孩子各种行为的方法和 路径。前者是“道”,后者是 “术”。了解了“道”,才能更 好地运用“术”。无论“道”还 是“术”,都是为了让孩子的 内心更加丰盈、快乐、健康 、有活力,让孩子的品行更 有利于自己和他人。最终, 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亲社会” 的人,一个心智得到充分发 展的人,一个让他自己、父 母和社会都能够悦纳的人。 这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根 本目的。 愿我们都能通过行为看 到真实的你——孩子。 方聆 2021年12月 导语 2~6岁的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表达方式还十分有限,往往会用行为作为与大人沟通的方式。 本书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分析孩子的行为及其行为动机,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孩子的行为发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精彩页 行为是如何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 行为对幼儿的意义是,它推动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世界作用于儿童的中介。而幼儿无时无刻都处于活动中,都在做动作,都在发展着他们的行为。可以说,要衡量幼儿心理的发展,就要看他们的动作尤其是精细动作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幼儿通过动作、活动与世界接触,然后才能认识世界。幼儿的一切行为都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 行为与心理的关系是,心理主导着行为,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前者我们都理解,行为受心理支配,是心理的表现形式。但行为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呢? 一个人觉得很委屈,于是他开始哭,结果越哭越委屈——委屈的心理导致了哭泣的行为,哭泣的行为又强化了委屈的心理。 一个人心情很不好,愁眉不展,朋友逗他:“笑一笑,笑一笑。”于是他笑了笑,心情果然好了一些——积极行为改善了糟糕的心情。 一个人很想学习,但是有拖延症,因此感到焦虑、痛苦——心理和行为不一致,会导致人紧张、焦虑等,这叫作认知失调。终于有一天,他开始行动了,焦虑的心情变得好了一些——行动可以缓解焦虑,使人的内心达到平衡,尤其是心理和行动一致时。 一个人不喜欢学习,迫于环境,他尝试着去学习,却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讨厌学习——行动改变了认知。 以上例子说明,行为的确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积极行为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反映在幼儿身上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小朋友原本不喜欢画画,妈妈却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班,没办法,他只能勉强学。但渐渐的,他竟然也画得有模有样了,于是,他体会到了画画的乐趣,真的喜欢上画画了。从此以后,他不但积极地上画画班,还一有机会就画画。 这就是行为改变了心理,心理又促进了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幼儿的思维发展,形成思维定式。 一个幼儿偶然通过交换物品和一个小朋友成了朋友,于是他就认为交换是交朋友的方式。以后,当他想和谁交朋友的时候,就拿着自己的东西去和对方交换。他不知道,通过其他方式也可以交到朋友,如分享、一起玩耍、有共同的兴趣等。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些行为渐渐发展出来,他发现,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交到朋友。于是,他的思维定式得到了改变。 可见,行为推动着幼儿的各种认知不断向前。 幼儿的四肢和身体发展推动着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幼儿的哭闹、博取关注、攻击等行为推动着他们去体验情绪、情感是怎么回事,幼儿的叛逆行为推动着他们去体会欲望是怎么回事,幼儿的游戏和观察学习行为推动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幼儿的社交行为推动着他们去寻找归属感…… 他们用行为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得到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适应外界社会。假如没有行为,幼儿的成长一定会很缓慢。 幼儿每天都会出现各种行为,因为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想帮助幼儿发展,但是有时候却不知道幼儿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幼儿又不太会表达,这个时候,观察幼儿的行为就成了我们了解他们内心的一个重要途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说,人的心理犹如一个黑箱,我们无法知道里面有些什么,但可以通过行为进行推测分析——人的感知觉、思维、情绪情感、欲望、兴趣、意志、能力等无不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如果没有行为,人与人的沟通将会更难,因为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有一定的欺骗性,行为比语言更真实、更直接,通过行为更能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因此,了解幼儿的种种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由此才能给他们真正的爱和帮助。 2~6岁幼儿行为的特点 爱动。且动作多、变化快 这是2~6幼儿行为的最大特点。幼儿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身体上,四肢和手部精细动作快速发展,跑、跳、踢、攀爬、滚翻、手指活动等大小动作层出不穷。精力又十分旺盛,要想让他们安静下来,通常需要在充分的活动之后;心理上,对什么都很好奇,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及细小的变化吸引,注意力无法集中。通常是刚放下这个就又拿起那个,新鲜事物都要看一看、试一试,家里的东西也常常被他们弄坏,但大多时候并不是故意破坏,只是因为好奇。因为好奇,幼儿不但爱动手,也爱动嘴,“十万个为什么”常常挂在嘴边。 这个时期,他们的行为还没有目的性,随机性很强,尤其是两三岁的幼儿。例如,问他吃什么,他就随便说个东西,给他做好了,却又不吃了。让他画画,他也不知道要画什么,随手画几笔,问他是什么,他也会随意回答。这也会让我们觉得,幼儿的行为变化很快,无从捉摸。四五岁以后,这种现象开始有所好转。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