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小说家高阳作品集的一部力作。高阳历史小说全方位地展现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都相当熟悉,配合上他积累的大量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使得他的小说非常贴近史实;而在细节上,他杂糅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士风,点缀于小说之中,宛如《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中国古代社会包罗万象的风俗画卷。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袋中人,小红拂,雪媒,女贞子歌凤还巢,解差,犯妇六个引人入胜的古典短篇故事,读出鸳鸯谱细节。本书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袋中人
“您老找人?”
“我住店。”米文信说。
一大早来住店的也有,掌柜不以为意,只拉长了嗓子喊:“招呼客人哪!”
“来了,来了!”有个伙计奔了上来,向米文信略一打量,随即陪笑问道:“您老尊姓?打哪儿来?”
“我姓米。从三原来。”
“我叫刘二。米大爷的行李在哪儿?”
“我没有行李。”
“牲口呢?”刘二指着拴在店门外一棵歪脖树上的黑驴问,“那是你老骑来的吧?等我把它先牵到槽头上去了,再来招呼您老——兵荒马乱的,畜牲比人值钱;一转眼就叫人牵走了。‘马鹞子’的部下——”
“刘二!”有人大喝一声,倒把米文信吓一大跳,转脸看时,但见掌柜怒容满面,“你要作死啊!简直就是溺壶嘴,不管臭不臭,别别别倒个没完。”
米文信知道,就是为刘二提了“马鹞子”三个字;他也有些怕事,看一看四周,没有谁像“马鹞子的部下”,替刘二也替他自己放下了心。
再看刘二时,吐一吐舌头窘笑着:“米大爷,”他一面顺手摘下一把掸土的布掸子,一面招呼,“您老跟着我来!”
“小二哥!”米文信喊住他说,“慢一点,我有话。”
“是了!”刘二站住脚,“您老吩咐吧!”
“我要个单间。”
“单间有。”刘二把两手空空、旧袍布鞋的米文信又打量了一眼,然后用提醒的语气说:“房钱可不一样噢!”
“得多少钱一天?”
“价钱不等,得看大小。”
“小一点不要紧。”米文信略有些忸怩地,“要独院儿的才好。”
这一说,刘二可又注意了:看他二十岁不到年纪,肉白皮嫩,说话细声细气,还带着点儿娘娘腔,顿时“领悟”,乱世避难,常有幼妇少女,乔装改扮,避人耳目的,所以要单间,还要独院。
“独院可没有了,我给你找个单间,有一道角门,开出去就是厨房,”刘二略停一下说,“晚上要洗个脚什么的,用热水也方便。”
他的意思是不伺侯“堂客”的洗脚水;米文信哪里会想得到他的七弯八转的心思?所关心的是房钱,“小二哥,”他怯怯地问:“那得多少钱一天啊?”
“五钱银子一天,带饭;不带饭,折半。”
“我不带饭。”
“主随客便,您老请!”
于是引入西跨院——是个狭长的院子,南北两对面,各有一明一暗,连在一起的两间房;米文信又没有眷属,又没有行李,一个人住是太大了一点。
“你老住北屋吧。喏,”刘二推开一道角门,“这儿就是大厨房。”
大厨房正在炒菜烙饼,锅勺叮当,油烟弥漫,而且香味扑鼻;米文信咽了口唾沫,赶紧说道:“快把门关上吧!烟子大。”
“是啦!”刘二把布掸子递了过去,“您老自己掸一掸,我去沏茶。”
掸净了一身黄土,刘二捧来一木盆脸水,水中坐着一壶茶:取出来斟上一杯,往米文信面前一摆,就待转身而去。
“小二哥,你请等一下,我跟你打听点事。”米文信又是未语先红脸的娘娘腔,“王辅臣的营盘在哪儿?” 这一问让刘二又吃一惊!王辅臣就是他刚才提到过的“马鹞子”;原任甘肃平凉提督,曾蒙当今康熙皇帝面赐设在御座前面的“蟠龙豹尾枪”,不想也跟着吴三桂反了。在宁羌杀掉经略大臣莫洛,一路往东打了过来。如今是两军对阵,定西大将军贝勒董额,正驻西安;这像妞儿样的“米大爷”,由清兵的地界过来,问王辅臣的营盘,要干什么?
看到他的青黄不定的脸色,米文信知道他误会了,这误会非同儿戏,只好红着脸又问:“听说有四两银子一个的——”他说不下去了。
“噢——”刘二对自己又好气,又好笑:完全弄拧了!这“米大爷”生得像妞儿,其实是地地道道的“爷们”。
“四两一个,四两一个!”营门口,王辅臣部下的一名小校,扯开嗓子在招揽买卖,“交银取货,老少无欺。要买趁早啊!”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