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时间序列,阐述东周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秦至两晋时期与古罗马时期、南北朝至明朝中叶与中世纪时期、明朝中叶与欧洲重商主义、清朝中期与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全书的目的在于阐述中西方经济思想发展路径截然不同,但两种思想又相映生辉,中西方都是沿着各自经济路径促进生产力发展,从两干多年的发展来看,两种经济发展路径既没有优劣之分,又无相互竞争之意。 多年来,大部分高校学生所了解到的经济思想是“欧洲中心论”的文化产物,却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知之甚少。本书的出版正是试图打破这种局面,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脉络。 作者简介 柴毅,1979年生,管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现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社科联“云岭大讲堂”专家,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四项;在《学术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贵州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福建论坛》《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经济史》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基本定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第三节 结构体系 第一章 东周与古希腊时期经济思想 第一节 周朝与古希腊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东周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二章 秦至两晋与古罗马时期经济思想 第一节 秦至两晋与古罗马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第二节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经济思想 第三节 古罗马时期经济思想 第三章 南北朝至明朝中叶与中世纪经济思想 第一节 5-16世纪中国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第二节 明朝中叶以前的中国经济思想 第三节 中世纪欧洲经济思想 第四章 明朝中叶与欧洲前古典时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第一节 明朝中叶与欧洲前古典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第二节 明朝中叶经济思想 第三节 前古典时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第五章 清朝中期与欧洲重农学派经济思想 第一节 1776年以前中国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第二节 清朝中前期经济思想 第三节 欧洲重农学派经济思想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30多年前(1988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寄 窗先生的《政治经济学前史 》。胡寄窗先生在序言中写 道,此书出版的目的“还不 在于使中国的经济思想挤进 世界学术之林,而在于用古 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 来丰富世界古代经济思想的 内涵,并藉以破除经济学家 们心目中广泛存在的欧洲中 心论的偏见”。当时改革开 放的大门正在缓慢打开,中 国这艘经济巨轮该如何从计 划经济的湖泊走向市场经济 的海洋,亟需较为成熟的经 济理论协助。西方经济学引 进后,在“欧洲中心论”声浪 中,胡寄窗先生指出“由于 近代从事经济研究的人们中 ,绝大多数是在固有的或外 来的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经济 思想传统下培育起来的,他 们不理解其他古代文明民族 也有同样可贵的经济分析成 就”。胡寄窗先生从中国古 代辉煌的经济思想出发,希 望这部《政治经济学前史》 ,有助于消除这一偏见,开 阔我们自己的胸襟,扩大国 外同行的视野。经过40多年 的发展,中国已经从积贫积 弱的区域性经济体发展成全 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 经济学理论发展仍然任重道 远。西方经济学引进和传播 导致固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逐渐边缘化。高等教 育体系中经济学的教育仍然 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经济学 说史教学中仍然以“欧洲中 心论”为主,沿着古希腊、 古罗马、中世纪、重商主义 、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路径阐述,依 然不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 影子。从经济理论的发展来 讲,30多年来这一窘境并未 有多大改善,甚至思想更有 固化之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建“ 中国经济学”的呼声不绝于 耳,但仍然不被深受西方经 济学培育起来的人们认可。 当前多数本科生和研究生所 了解到的经济思想仍然是“ 欧洲中心论”的文化产物, 依然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亟待改 善。 1776年以前,经济思想 (理论)中政治性和经济性 的关系不可分割。中西方经 济思想发展路径截然不同但 两种思想相映生辉,这也是 本书取名《比较经济思想史 (1776年前)》的原因所 在。这部教材希望能给读者 提供一种对比视域。西方经 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的理论,是“狭义政 治经济学”。中国古代是否 存在经济理论,取决于对“ 经济理论”的定义。1776年 《国富论》出版前的中国和 西方主要是自然经济或小商 品经济社会,中国和西方的 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学 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一 样——顺理成章表现了自然 经济或小商品经济社会运行 的规律。 正如胡寄窗先生30多年 前所言,“就本书的理论内 容而言,并没有什么新的发 现和创见”。本书只是选取 其中一部分重要的经济理论 (思想),按照它们出现的 时间序列加以概述。目的是 阐述1776年以前,中国和 欧洲都是沿着各自路径促进 生产力发展,从两千多年的 发展来看,两种路径既没优 劣之分又无相互竞争之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 体系,离不开中国传统经济 思想或者“中国传统(古代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基础” 。本书的著作意义就如上所 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