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PK日本制造
中国制造PK日本制造,往往呈现出这样的状况:
中国制造商因为技术积累不如日本对手,总想通过并购+价格战的办法赢过对方。
日本制造商因为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中国,只能通过不断强化的技术力量赢过中国。
彩电行业在这方面最明显。彩电产品经历过三个时代:模拟电视时代、等离子时代、液晶电视时代。
日本彩电曾在20世纪80年代一统江湖,10多年后,中国企业靠打价格战奋起直追,长虹、TCL、康佳等巨头完成了超越。可是,进入等离子时代,中国因为不掌握技术,感觉很被动。怎么办呢?
2004年,TCL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并购了法国汤姆逊。我们原以为只要拿下核心技术,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彩电制造王国,为此TCL集团搭上了整个集团6年的利润。引进消化、吸收并购是需要花大钱的,而并购,国际上的失败率是70%。TCL能拿下汤姆逊,显然彩电王国是中国,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日本制造商用一年的时间,通过技术突破和领先,使我们这场胜利瞬间化为泡影——液晶时代来临了。日本夏普正是液晶之王。我们又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才攻克了液晶面板的技术难关。在此期间,国内家电企业要制造电视,非得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进口液晶面板。
TCL集团在等离子时代的重大挫败,其实是中国制造业生存逻辑的重大挫败。
生存压力下的技术突破
“日本制造”的生存逻辑是:
将1吨价格1万日元的铁矿石,用高炉融化并做成钢板,1吨重的产品就变成5万日元。再将钢板加工成汽车,1吨重的产品就变成100万日元。也就是说,加工1万日元的东西,制作成5万日元的东西,再加工成100万日元的产品,价值上升了100倍。这样的附加价值,就是制造业的价值,也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根本点。
日本制造业作为出口产业的冠军,一直支撑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资源匮乏的日本,若没有进口就无法生存,而要进口,就必须先通过出口赚取外汇。
在日本人眼里,产品的附加价值关系日本的生存。要提升产品附加值,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当的技术。构成日本经济的主轴是技术力量,而制造技术却因为要不断地变化下去,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
近10年来,日本GDP一直徘徊在500万亿日元上下。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有多少?近几年,这个数字为25%左右。
日本制造业产出,仅为GDP总额的1/4,剩下的3/4产生于制造业之外的领域。制造业是很重要,但是日本不会因为制造业强大就认为没有后顾之忧。
而且制造业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还叫制造业,但现在的日本,已经见不到过去那种工人片刻不离传送带拼命工作的场景了。
现在的制造业是所谓的设备(装置、零件)制造。比如,嵌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中的CCD芯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必用的微型多层陶瓷电容,汽车上的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都只有在日本才能制造出来,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P11-13
致每一位爱国的中国人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2013年,中国GDP总量是日本的两倍。在日本人眼里,日本取得GDP世界第二的地位之后,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但中国的GDP世界第二,则能积聚继续问鼎世界第一的潜力。
以日本为坐标,在中国GDP的高增长之下,中国人正在重新建立起对日本的心理优势。
但是,作为理性爱国的中国人,对于真正的中日实力,我们了解得不是足够多,而是非常少。
很多外国人开始纳闷:中国人怎么突然间那么有钱?对此,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解释说,很多中国企业“陕速利用概念——快速上市——快速套现”,而一些投资人则通过包装推波助澜,使企业财富急剧增加。这是部分上市企业的发财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财路,比如城市郊区的农民很多靠土地出让发了大财,很多城市人也会有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感。
1990年“日本股灾”的教训,使日本人坚信他们玩不转金融、地产,只适合“造物”,即制造业。然后,在我们普遍的观念里,日本制造业也在快速衰落,索尼、夏普、松下等日本标杆企业,甚至被韩国三星打得节节败退,徘徊于微利和巨亏之间。
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索尼、夏普、松下为何会衰落得这么快?其实,这是所有站在世界产业前沿的企业面临的共同困惑。
当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时,你就要引领行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但是,你不会总能准确预见未来是怎么样的世界吧。你假设这个世界是什么?假设对了,你就正确了,可能也就成功了。假设错了,你就可能陷入类似索尼、夏普、松下一样的衰退局面。
你不知道大众的需求是什么,如果预见大众的需求都是鱼翅燕窝,但大众的基本需求却是麻婆豆腐,结果如何呢?鱼翅燕窝做了一大桌,但人来了只吃麻婆豆腐。你选错了方向,将资源用错了地方,当然就衰落了。目前,中国处于世界产业前沿的企业还不多,暂时不会受困于鱼翅燕窝与麻婆豆腐的艰难选择。所以,中国企业能通过集成(甚至山寨)别人的经过市场考验的技术快速崛起,这便是我们的后发优势。
可是,在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是没有后发优势的。
比如在关键零配件方面,华为手机在2013年的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部,但华为70%的手机零部件从松下、日本显示器和村田制作所采购。比如在关键原材料方面,俄罗斯、美国的战斗机制造,尚且依赖日本提供的陶瓷材料,美国…eI垄断了相当于电脑心脏的微处理器(CPU)的生产,但非常关键的陶瓷封装工序,完全依赖于日本“京瓷”。比如在关键生产设备方面,半导体被称为“工业粮食”,制造半导体芯片要使用高级光刻机,而全球70%的半导体光刻机由日本制造。
中国不仅不能在关键零配件、关键原材料、关键生产设备方面建立起后发优势,甚至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不牢固的, “中国制造”不能总依靠农民工吧?
制造业需要有经验的精英发展壮大,精密制造有时甚至要靠“童子功”,不少精密制造业的“名人”都只有初中学历,有些东西过了那个年龄就无法掌握,因为那些东西不是靠脑袋学的,是靠身体去学习记忆的。比如,日本生产数控机床用的夹具制造公司的内部职称考试,内容是考手的触感,要能准确地摸出1门000毫米(μ)的差,才能从事某项工作。日本有经验的老师傅甚至能摸出1门0000毫米的差(sub μ),机床上的夹具起码需要1门000的精度才能保证加工出来的精度在1/100毫米(丝)以内,而丝的精度在现在是很普通的要求,已经不算什么精密加工了。
本书写作的目的,是从财富生成、产业角力的角度,找出“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真正差距。作为天定宿命的邻国和现实的竞争对手,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分量的国家?真正的日本实力到底有多强?中国人应该保持一贯的忧患意识,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主管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高连奎
2000多年的中日关系,一直在友邻与对手之间游走,谁都不容忍失败。两国激烈的经济对决态势,促使我们共同思考:
日本振兴,为何屡屡以中国为对手?
“甲午中日战争”的悲剧会否重演?
中国与日本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哪一项“中国优势”令日本深感压力?
如何发挥“中国优势”反超日本?
中国崛起将突破哪些产业壁垒?
周倩著的《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从工业竞争的角度出发,列举鲜为人知的案例及数据,深入解析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以及可能反超日本的“中国优势”,指明中国面临的产业壁垒,发掘中国崛起的后劲。
周倩著的《中国经济靠什么赢》是一本财经类通俗读物,用国际化的视野和通俗易懂的话语,结合大量经济实例,分析中国和日本、韩国、美欧在制造业上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差异与差距,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国在当今新世界经济格局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阅读此书,能给读者一种从我做起,为我国经济腾飞奋起直追的激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