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知识—信息—知识”为主线,从会计信息与经济运行体系中资产定价效率内在关联性的视角,系统阐述了会计信息传导的相关基本理论、传导效率的界定、传导效率的影响因素和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优化等问题。提出会计信息传导概念,阐述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会计准则、信息不对称、信息使用者认知等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会计信息传导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念和基础约定。建立了会计信息与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并以信息经济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论证了会计信息传导的“制度性”特征。对会计信息传导及其效率的界定进行理论研究。从技术层面对影响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总结全书的基础上,指出实现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途径是对会计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优化,并以会计信息使用者认知限度为切入点,提出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优化思路和政策建议。
会计方法在经济体系运转不畅时遭受尖锐批评,随即又对会计方法进行“修补”的被动现象由来已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计研究领域中,忽视了会计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而其直接表现就是会计研究领域中缺少“会计信息作用于价格过程”的系统理论阐释,以及对这一过程全面、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在宏观经济体系中,会计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机制的有效性,从而维护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产权。如证券价格的确定会受会计信息的直接影响,而其他产品价格的形成则受其间接影响。若价格机制出现失灵,宏观经济的运行便会受到严重危害,目前正经历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其诱发因素就是次贷债券定价失灵所导致的,而对这场经济动荡成因的研究与反思,则使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遭受到来自经济学界的尖锐质疑。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会计研究领域中,还缺少“会计信息作用于价格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深入分析。因此,本书提出“会计信息传导”概念,借此来概括、抽象这一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阻碍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优化思路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以“知识—信息—知识”为主线,研究会计信息与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中资产定价效率的内在关联性,进而在整个经济体系的视角上对会计信息传导效率进行界定;通过彻底解构会计信息传导的全过程,分析会计信息流逻辑的科学性与反映经济真实的要求之间的差异;将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和接受环节中导致传导失效的因素总结为“系统缺陷”、“披露选择”和“认知限度”,并把三者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加以研究;通过全面、系统地阐述会计信息传导的“制度性”和“技术性”特征,分析制约会计信息传导效率之症结所在,最终将研究内容落脚于提高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措施方面。
全书内容围绕会计信息传导效率问题展开,在导论部分提出了会计信息传导概念,阐述了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会计准则、信息不对称、信息使用者认知等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会计信息传导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本书后续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念和基础约定。第2章在对会计信息传导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会计信息与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并结合信息经济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论证了会计信息传导的“制度性”特征。第3章对会计信息传导及其效率的界定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会计信息传导模式和传导动因,指出会计信息流逻辑的顺畅和严密是会计信息实现有效传导的基础,并分析了会计信息传导环节中参与人的行为特征和传导渠道的选择问题,进而从会计信息传导的及时性、准确性、受众广度和引导作用四个方面界定了会计信息的传导效率。第4章从技术层面对影响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影响因素概括为系统缺陷、披露选择和认知限度,明确了这三者的内涵,分析了它们对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指出相对于系统缺陷和披露选择无法回避的事实,从制度层面改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认知限度,是实现会计信息有效传导的一个新思路。第5章是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阐明了“股权资本成本”作为会计信息传导效率替代变量的理论基础,据此建立了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对会计信息传导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而会计确认计量的及时性则可能对其有重要影响;财务报告重述行为会显著影响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管理层披露选择行为和信息使用者认知方面也显著地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传导效率。第6章在总结前五章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实现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途径是对会计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优化,并围绕如何改善会计信息使用者认知限度的问题,提出了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优化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书通过系统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会计信息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会计信息有效传导有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目前,基于经济效率视角的会计信息研究相当匮乏,出现这个结果可能的原因是:首先,我们还未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资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理论上严格论证其资源属性;其次,利用会计信息衡量经济效率存在量度上的困难,会计信息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缺乏量化指标,加之会计信息成本难以量化,致使这类研究举步维艰。本书通过对股权资本成本的理论阐述,证明其中的流动性溢价部分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是缺乏效率的,而提高会计信息传导效率能够减少股权资本成本的流动性溢价部分,从而在会计信息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建立起合乎逻辑的内在关联,这一研究结论进一步充实了现代会计已将宏观经济领域纳入了其反映和控制范围的思想。
2.会计信息传导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对其传导效率的分析必须结合整个传导环节进行。在会计信息传导的诸环节中,系统缺陷、管理层披露选择和信息使用者认知限度均对其有显著影响,并且这三者之间还存在相互的影响。因此,为提高会计信息传导效率,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的协调改善,仅着眼于其中某一因素的改进,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会计信息传导现状。
3.本书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否并不能显著改善会计信息传导状况,而财务报告重述行为则被市场认为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表现,因此,在对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监管方面还需要更有效的引导。在对会计信息的认知方面,专业信息使用者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能够显著地提高会计信息传导效率。此外,通过对管理层披露选择行为进行适当干预,也能使会计信息传导效率得到提高。
4.相对于技术层面而言,会计信息传导制度层面的改进对会计信息传导效率有更为明显的作用。会计信息传导分析框架的论述和实证检验结论表明,系统缺陷与披露选择呈相互依存的同向变化关系,而认知限度与两者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因此,围绕如何改善信息使用者认知限度问题,就为改进会计信息传导效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书从专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特征、会计信息披露技术、信息分析中介、对抗性程序、会计信息受众广度、对制度的信任和价格管制等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优化思路,并在对抗性程序的运作、打击内幕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规范信息中介行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可供管理当局参考的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约定
第2章 会计信息传导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会计信息传导概念界定
2.2 会计信息与经济运行
2.3 会计信息与人类有限理性
2.4 会计信息传导的本质:一项制度安排
第3章 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界定
3.1 会计信息传导模式和动因
3.2 会计信息流逻辑
3.3 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的界定
第4章 会计信息传导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会计信息的系统缺陷
4.2 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选择
4.3 会计信息使用者认知限度
4.4 会计信息传导效率与传导机制
第5章 会计信息传导效率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证A股的证据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2 变量的选择与计算
5.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与结论
第6章 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优化
6.1 会计信息传导机制对传导效率的决定性作用
6.2 优化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思路
6.3 优化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7.1 研究结论
7.2 本书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