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识途(跋涉百年依旧少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慕津锋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马识途波澜壮阔、传奇多彩的革命人生。在高中读书时期,他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无论是在武汉、鄂西北、恩施,还是在云南、成都,为了建立新中国,他勇敢地战斗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众多岗位上努力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是他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在他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努力追求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也正因如此,他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 慕津锋,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负责与全国及海内外华文作家联系,征集中国现当代作家手稿、书信、字画等文物文献资料。现主要从事有关作家手稿、书信等文物文献资料的档案征集与研究,在省部级刊物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馆藏资料研究著作《大师的脚注》,参与编辑《现代作家研究》(2011卷—2019卷)、《柏杨手稿卷》《笑傲人生—马识途百岁感悟》等。 目录 引言 寻找光明之路 京华风云 上海运动 南京逐梦 江汉烽烟 深入鄂西北 恩施革命 昆明斗争 成都风雨 迎接解放 锦江建设 焕发新春 新时代文学创作 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文学思考与诤言 让子弹飞 长寿秘诀 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交往 附录一 马识途年表 附录二 马识途书法作品 序言 世界罕见是巨匠文/王火 因为疫情,我和小慕多 年未见。前不久,他发来微 信说他为马老写了一本书, 书中讲述了马老精彩的人生 故事,他很希望我能为他的 这本新书写一篇序言。我听 了很高兴,我和小慕相识20 多年,早已是忘年之交。小 慕与马老相识也有很多年, 他对马老很了解,马老走过 的这一百多年十分精彩,我 想该书一定能讲述很多有趣 的故事。 马老今年已是109岁高龄 ,我和他相识已有四十多年 。马老比我年长九岁。 1983年,我们初次相见时 ,我便为他的文采及博学明 智所折服。认识后,我慢慢 了解到他1935年“一二?九” 运动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 1938年在武汉任汉口职工 区委委员做工运工作时,曾 发展一位名叫祝华的同志入 党。而祝华是我参加革命的 引路人之一。我1946年在 重庆认识了已在中共南方局 工作的祝华,与他同到沪宁 一带活动。知道这以后,我 和马老在思想感情上接近了 许多。我们相交虽并不频繁 ,平常也是“君子之交淡如 水”,但逢年过节,我们总 是要打个电话,发张贺卡, 偶尔也会互送点礼物。但是 从一开初的相交,我们就有 “一见如故”的亲切之感,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对我 也是关心有加。还记得我们 最近一次见面,是去年我的 生日。这几年因为疫情,加 之我身体一直不是太好,我 和马老已有一年半未见。按 照我家乡江苏当地的习俗, 去年7月,我将迎来自己的 百岁寿辰。从6月开始,马 老便一直惦记着要给我过生 日。他很想亲自来家中祝贺 ,但我家住在没有电梯的二 楼,逐级爬楼对马老来说已 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经过 孩子们的沟通,马老决定邀 请我到他家中来一起为我祝 寿。为了这次见面,我女儿 王凌还特意为我们两人准备 了统一的红色短袖衬衣。6 月22日下午,在女儿的陪伴 下,我来到马老位于成都西 郊的家中。一选门,我们两 位许久未见的老友紧紧相拥 。根据我和马老的意愿,这 次生日聚会只准备了一壶茶 、一盘西瓜、一个蛋糕,我 们笑称:“这是我们的下午 茶时光。”为了给我祝寿, 马老特意书写了一幅“寿”字 ,还赋诗一首:恭祝至交百 寿翁,根深叶茂不老松。百 尺竿头进一步,攀登艺苑更 高峰。此外,他还为我写了 一副对联以示庆贺:君子之 交何妨淡似水,文缘之谊早 已重如山。马老精心准备的 这些礼物让我十分感动。我 们很长一段时间未见,一见 面,感觉有许多话要说,但 毕竟都是百岁老人,我们的 听力早已大不如前,为了更 好地交流,我们拿着一块小 白板和一支笔,把自己想说 的话都写上去。一个刚写完 ,另一个便拿过去看,而后 另一个写,一个再拿过来读 。就这样。在我们一笔一画 的交谈中,时间静静走过。 在吃生日蛋糕前,当我戴上 生日帽时,马老也站起身来 用力地握着我的手,我们一 起开心地为大家共同切分蛋 糕。回想起这次见面场景, 我很是感慨。虽然我们很久 没见,但我们的友情却一直 很深。我马上要步人百岁了 ,马老也已经109岁,我相 信我们的友情还会继续延续 。最近听说马老从病中康复 ,身体还很健康,我很高兴 ,我也要保重身体,希望我 们能相互陪伴多过几个生日 。 马老是新中国作家中一 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不 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从不停 笔的著名作家,同时还是一 位经历过生死搏斗,在大时 代的激流中锻炼出来的文学 笔耕者。他曾在三个广阔的 平台上施展身手与抱负,体 现了人生价值,做出了可贵 的成绩:一是他在地下隐蔽 活动时,刀光剑影、九死一 生;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在 行政领导工作岗位上呕心沥 血、拓路披荆;三是他在作 家平台上辛勤耕耘、硕果累 累。马老的人生十分精彩, 他为党为国家为民族牺牲了 很多,他的故事应该让更多 的人知道。 作为一名作家,马老许 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他在 小说、纪实文学、杂文、散 文、随笔、游记、诗词等文 学创作各个领域发奋著作, 取得了突出成绩。马老人届 高岭,完全可以弃笔休养, 但他却还在奋笔写下去。在 他104岁时,我曾亲自查阅 相关资料,发现能在这么大 年纪还在保持旺盛创作力的 作家,马老是世界之最。这 两年,马老还在马不停蹄地 出版着新著,一本是他的第 一本学术专著一15万多字的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 记》,另一本是24万字的回 忆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 样的人》。不得了啊!108 岁的老人,还在写这样的大 部头,出新书,这应该是前 无古人,我看后面也很难有 人超越的“壮举”。我认为, 马老之所以这样努力,完全 是他出于对文学的一腔眷爱 ,对祖国和人民的两肩责任 。也正因如此,他和他的作 品受到了读者的重视与喜爱 ,得到了文坛的敬重。马老 的这种精神,值得后来人学 习与传承。 (作者系我国当代著名 作家,四川文艺出版社原书 记、总编辑,第四届茅盾文 学奖获得者。) 导语 本书是著名革命作家马识途传记,主要记录了马识途人生中的精彩瞬间,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无比坚定的信仰与意志,以及他的人生态度。书尾还配有年表和书法作品。 2024年1月,马识途即将迎来自己110岁,这在世界文坛都是一个奇迹。本书的出版将成为马老的110大寿的礼物,富有纪念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中国文化的吉兆, 是人瑞,是中国的国宝,是 四川的川宝,是作家协会的 会宝。 ——王蒙 原文化部长、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马识途先生是我们西南 联大的骄傲。学长的勤奋与 努力,让我们敬佩,更值得 我们所有人学习。这也深深 体现出西南联大人“生命不 止,战斗不息”的精神。 ——潘际銮 中国科学院 院士、焊接工程专家 马识途是我敬佩的一位 同志。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 家、“汉语拼音之父” 从《清江壮歌》到《夜 谭十记》,马老的奉献、马 老的创造和劳作在中国当代 文学史留下了鲜明、独特的 标记。 ——王火 中国作协名誉 委员,四川文艺出版社原书 记、总编辑,著名作家 马识途对我和四川作家 来说都是标杆。 ——阿来 中国作协副主 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 作家 精彩页 京华风云 1928年,13岁的马识途进入重庆忠县东区初中读书。东区初中是他的父亲马玉之在担任忠县县议会议长后创办的。这是一所新式学校,校长陈孟仁从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陈孟仁从武汉黄埔军校请来几位年轻的老师给学生授课,其中有两位老师给少年马识途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一位姓刘,一位姓吴。他们会给孩子们讲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讲中国穷苦人民深受的压迫,讲中国有出路必须要打倒军阀。这些讲话与马识途小时在私塾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古文观止》完全不同。老师们教授的话语让马识途觉得自己应该树立起崇高的愿望,自己应该变得正直,应该为那些劳苦大众去服务。中学毕业后,马识途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屈原那句著名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渴望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出一条充满着光明的道路。 1931年7月,马识途到川东首府万县参加毕业会考,之后顺利通过。他的父亲马玉之对孩子教育极严,他家有条家训:“本家子弟十六岁必须出峡。”为了追求自己的光明未来,马识途坐英国轮船到汉口,从汉口坐火车前往北平报考高中。出夔门时,看到长江两岸跌宕起伏的山峦和飘浮的白云,祖国壮丽的山河尽在眼底,意气风发的马识途诗兴大发,作了一首至今他仍记得的七律诗《出峡》。 出峡 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长风涌巨澜。 此去燕京磨利剑,国仇不报誓不还。 1931年7月底,马识途到达北平,他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8月31日,马识途到北平大学附中报到。 入校后半个多月,1931年9月18日夜,“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消息传到学校时,年仅16岁的马识途与十几位东北籍同学在学校操场上抱头痛哭。有的同学说,看来中国要亡了,我们都会成为亡国奴;但有的同学却大声疾呼:抗日救国!抗日救国!马识途被这些勇敢的同学感染了,也跟着他们大声高呼。 也就是从这时起,在年轻的马识途心中开始种下革命的种子。因为他明白:日本侵略者是中国面前最大的敌人,中华民族要想有出路,要想不亡国、不灭种,就必须拼死抵抗日本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国民政府无耻的“不抵抗政策”而被日本侵略者不费吹灰之力占领,马识途与北平各大中学的学生一样极度悲愤。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召开大会并上街游行示威,向政府表达抗议。可当学生大会刚开始,北平的警察和特务便冲进会场,不问青红皂白,拿起警棍就殴打学生。这是马识途第一次看到警察和特务的暴行,他心中十分愤慨。他在想:中国人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却这么狠毒地打中国人,而且被打的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学生? 因为警察和特务的捣乱,学生大会无法召开,马识途只得回到学校。 回到学校后,他听说有同学被捕,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同班同学尚之二。不过没多久,包括尚之二在内的被捕的北平学生就被东北军司令张学良将军释放了。据尚之二介绍,在释放前,张学良向学生们透露了自己不抵抗的内情,原来是南京蒋介石国民政府要求他这样做的。这下,北平的学生们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要求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马识途也积极前去参加报名。等报上名后,马识途来到北平大学法学院找到自己的舅舅,并将请愿的事告诉了他。但舅舅坚决反对:“你一个十儿岁的娃娃,懂得什么?不能去冒险。现在正是你读书的时候,不要去过问政治,政治是很复杂的。”马识途据理力争道:“国家都快灭亡了,读书有什么用?谁都这么想,那国家谁来救?”舅舅试图说服他:“读书是自己的事,救国是大家的事,你一个人不去,不少;去你一个人,不多。去南京请愿凶多吉少,你何必去冒险?”但年轻的马识途却坚持要去,他说:“已经报名了,不去同学会说我的。”见劝说无效,马识途的舅舅只能说:“其实这次南下也不一定走得成,南京已经下令,北平东站南下的班车都停开了。所以这两天大学生一直在东站卧轨抗议,我也去卧过轨的。你要尝那个味道,就跟我去试一试吧。” 马识途不想因此事与舅舅闹僵,便接受了这个建议,跟着舅舅到北平东站去卧轨抗议。那时已是冬天,北平的天气很冷,马识途和舅舅在东站铁轨上坐了几个钟头抗议,凛冽的寒风让北平仿如一座大冰窖,马识途冷得直打哆嗦,但他一直努力坚持着。 后来,马识途并没有能够如愿随团南下请愿。他感觉自己很懦弱,惭愧的他直到南下请愿团走了好几天,才回到学校。他情绪很低落,每天都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后来他听说南下请愿团未抵达南京便被瓦解,很多学生被殴打并押解回北平。 爱国的火焰一直在心里燃烧,马识途以另一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那时,东北出现了以马占山将军为代表的义勇军,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搏斗。马识途周围的同学知道后非常兴奋。有的学生说要离开学校,回到东北加人马占山将军的抗日军队;有的学生则利用星期天和课余时间,上街向民众募捐。马识途也踊跃投身到东北义勇军后援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