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建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叶建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将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建构问题置于知识与社会互动的语境中加以探讨,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了思潮(社会、政治、学术等)、媒介(报刊文章、学术著述、通俗读物)、读者(专业学者和社会大众)与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建构的关系问题,着重分析了近代唯物史观史家围绕着当时中西交融的史学思想资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共同体等核心问题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和话语建构,同时对社会读者想象、接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式和内容等新问题也有初步的探讨,这些对于当前学界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演进的学科脉络,揭示其中的规律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叶建,浙江瑞安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期刊史、温州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1902-1949)》、《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合著)、《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参著)、《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册》(参编)、《温州老期刊》等著作,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集刊》《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日本唯物史观论著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史观建构
第一节 日本学人马克思主义著述的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史观转型
第二节 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著述与李大钊对于唯物史观认识的完善
第三节 日译马列唯物史观经典文献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研究的起步
第四节 日本学人唯物史观中国史研究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发展
第二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史学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史观重塑
第一节 苏联史学著述在国内的传播概况
第二节 苏联史学名著在中国唯物史观史家群体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斯大林的历史论著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方向调整
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气派”史观建构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新见解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动向
第四章 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历史理论”话语的建构
第一节 唯物史观基本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理论基本问题建构
第二节 社会发展史话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古史”体系建构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革命史”话语体系的建构
第五章 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史学理论”话语的建构
第一节 近代海外史学理论输入与李大钊唯物史观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近代唯物史观史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建构
第三节 近代跨学科合作理论与唯物史观中国古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
第六章 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学媒介话语的表达与重塑
第一节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家报刊实践与报刊学术话语建构
第二节 近代进步书店图书出版与唯物史观史学学术出版话语建构
第三节 近代通俗历史读物出版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的大众化传播
第七章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家职业活动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家高校教学活动与文化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中国唯物史观史家区域流动与学者地域性群落的形成
第三节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家职业的流动变化与群体内部代际更迭
第八章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建构与代际区分
第一节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家学术共同体指导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家学术共同体的史学流派建构
第九章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共同体形象的外界评议与价值重构
第一节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共同体对读者“他者”的想象与建构
第二节 近代学术评论场域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共同体形象的演变
第三节 近代学人私人世界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印象与体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叶建博士的专著《近代
中国唯物史观史学话语建构
研究》即将付梓,这不仅是
作者多年辛勤努力而取得的
成果,而且恰与当前学术界
普遍关注的建构当代中国学
术三大体系和弘扬中华文化
优良传统有密切联系,所以
我对此甚为期待。
叶建博士对当代唯物史
观史学话语体系的学习、思
考和探索已有十余年之久。
他于2001年本科刚毕业,
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读研,直接受到老一辈著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白寿彝先
生学术思想的熏陶。至
2004年他开始攻读博士学
位,即选择以《近代中国史
学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为博
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此潜心
读书、广搜材料、刻苦钻研
、心无旁骛。史学所的老师
们对他数年中为获取新知识
达到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对
许多史学书籍的熟悉,平时
喜欢与老师及同学讨论切磋
,以及他多方购买书籍的情
景,印象至为深刻!2007
年他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参加答辩的专家对其选题意
义、内容结构、观点创新等
项均予以充分的肯定,顺利
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到高校任教,
课程繁重,但他善于克服困
难、珍惜时间、妥善安排,
始终不忘对自身史学研究能
力的提高,又曾到中国社科
院当代中国所、加拿大英属
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与母校
和国内学者的讨论、求教尤
为频繁。十多年矻矻以求终
于结出佳果。书稿完成后,
多位专家对它给出了自己的
评审意见,我读了其中部分
的回复,深感专家们的评价
实事求是,甚为中肯,既热
情肯定,又表达了热切的期
望。这些意见对于进一步深
化“话语体系建构”这一主题
很有价值,兹特摘引其中几
段与大家分享:
——本书把近代中国唯物
史观史学的话语建构问题,
置放在知识与政治社会环境
的语境中,全方位、多层次
地考察了唯物史观史家与外
部环境,诸如思潮(政治、
社会、思想等)、媒介(报
刊和专著)、读者(学者和
民众)的互动关系,不仅注
重唯物史观史家围绕唯物史
观史学的指导思想、学术话
语、史家身份、社会形象等
核心问题展开细致研究,同
时还分析了读者群体对唯物
史观史学的接受、反响等新
问题。书稿最具特色之处是
,突破单一的、纵向的、以
史家史著介绍与研读为主的
研究方式,努力加强在多层
面、多视角和多语境方面的
研究。作者为此独辟蹊径,
转换视角,展开新的探索,
因此对于当下建立有中国特
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也具有启
示和借鉴意义。
——内容丰赡翔实,弥补
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很
多以往没有注意到或被忽视
的问题,如今都得到有针对
性的研究,一些以往研究不
够的问题,在本书中得以强
化。譬如,在“唯物史观建
构”方面,作者关注的重点
包括日本、苏联等国外马克
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唯物史
观史学形成的直接影响,作
者缕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
论家或史学家对日本的铃木
宗忠、内田银藏,苏联的波
克洛夫斯基、科瓦列夫,英
国的罗伯特·弗林特等人著
作中的观点的借鉴吸收,从
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
入中国的过程中,这些外国
学者的唯物史观观点在中国
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探
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亦有助于全
面了解李大钊等中共早期学
者所宣传介绍的唯物史观理
论的来龙去脉及核心观点。
在“学术话语建构”方面,本
书注重从中西学术交流的视
角探讨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史学理论话语、历史理论
话语和现代媒介话语等方面
的建构问题,从而使读者看
到了学术与出版的互动关系
。在“‘共同体’形象建构”方
面,作者论述了中国马克思
主义史家“高校执教”“区域
流动”“地域性群落”等专题
,都是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
或未能涉及的内容,因而填
补了空白。合而观之,本书
是近年来研究近代中国唯物
史观史学话语建构问题内容
最为全面的著作。
——问题意识较强,新见
迭现。作者将目前一般学术
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向、新方
法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展的考察之中,为其注入
了活力和动能。作者提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唯物
史观的理解和建构,经历了
以日本、苏联、西方等史学
著述的多重影响,逐渐向苏
联官方权威解读靠近即逐渐
政治化阶段。关于李大钊唯
物史学观的形成,作者认为
,其渊源不仅有河上肇,还
有日本学者内田银藏、铃木
宗忠以及美国学者伍德布里
奇等。而李大钊把不同流派
的史学理论熔铸一炉,并以
唯物史观作为统领,对近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的
建构具有典范作用。作者的
这些判断和见解是建立在大
量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具有
相当强的说服力。
——引用材料丰富。作者
研究中国近现代马克思主义
史学已有多年,有一定的学
术积累,对近代中国唯物史
观派史学的发展变迁大势也
甚为熟稔。本书涉及的文献
资料,除近现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史家本身的著作外,还
引用了文集、报刊、日记、
回忆录、书信、传记等材料
;除了中文资料外,还参考
了日文、英文资料,并间接
参考了俄文资料。作者在论
述中尽量做到让材料说话,
言之有据,不尚空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