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碎之地/加拿大获奖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拿大)韦恩·约翰斯顿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加拿大东部纽芬兰首任省总理斯莫尔伍德一生的沉浮和爱恨为主线,采用虚构与史实穿插交汇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半个多世纪纽芬兰从英属殖民地到加拿大联邦的沧桑变迁。

内容推荐

出生贫困的斯莫尔伍德始终坚信他能“从无名变成世界知名”,一生饱尝失败之苦:从儿时求学名校到被迫退学;从纽约淘金到行囊空空重返故乡;从政治梦想的破灭到成为电台播音员逐渐为人所知,直至1949年在独立或加入联邦的竞选中凭借不懈努力终成首任联邦纽芬兰省总理。此后,为求经济发展所做的一系列不成功的尝试使他最终在1972年的竞选中失败。这部寓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于一体的小说以其跌宕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幽默的笔触,成为加拿大最畅销的小说作品之一。

本书荣获加拿大作协小说奖,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提名奖。

目录

前言

卷一 眉脊山

靴子店铺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序文

费尔德主教中学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一章 初见陆地

法官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章 金羊毛

那本书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三章 苦难和悲惨

蒙迪湖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四章 趣闻杂论

哈罗德·德克斯特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五章 柯克

码头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六章 悔恨的殖民者

失乐园

卷二 陌生人的大陆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七章 特勒沃吉的恐怖统治

纽芬兰旅馆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八章 一次名副其实的人口普查

召 唤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九章 纽芬兰之问题

一次丢脸的求婚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章 移民之怨

海恩斯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一章 奥斯本和博克拉克

还乡人

卷三 菲尔日志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二章 希罗多德

徒步跋涉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三章 爱尔兰人来了

迷路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四章 船上之夜

克拉拉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五章 暴乱之冬

菲尔丁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六章 詹姆斯·伦德里甘案

理查德爵士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七章 稀泥送总督

肮脏的穷人和污秽的富人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八章 六位明察秋毫的新教徒

菲尔丁的父亲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十九章 殖民地政府发现失误

1932年的第五日祈祷

卷四 过渡期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章 一位煽动人心的天主教徒

英国人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一章 斧头,狐狸和野狼 

有所成就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二章 艾萨克·默瑟谋杀案

《晨报》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三章 山羊怀特威

撞钟人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四章 帮卑躬屈膝的穷光蛋佩珀里尔要塞,1943年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五章 戈斯小子、戈斯老子与普劳斯

最亲密无间的时光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六章 “温特”里德家族

卷五 坦白

做天窗盖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七章 卡文迪西·博伊尔爵士

类比之夜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八章 邦德论博伊尔

从未相识的男人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二十九章 没有采用的颂歌

爱我们的父亲

卷六 两个半球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三十章 人民党

让我们降下旧旗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三十一章 人民党

公费旅游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第三十二章 隐士

真相大白

比纯粹的血缘更重要

试读章节

斯莫尔伍德,我一直在回忆这城市。1900年,圣约翰斯有4万人口。假如从那时起,这城市照同样大小的其他城市的那种速度成长的话,那这里应该就有50万人了。可即使现在,这个城市依然给予了大自然一席之地。

可从前,这里完全不是这样,这城市,属于你,也属于我,从前你也许会说,更属于你。我出身于你父亲称作的“上等好肉”,你来自于我父亲称作“下脚下水”的地方,你想象不到说这话时我父亲充满着怎样的感情。

牲口到处都是。它们的气味和声音到处都有:牛、羊、鸡、马、狗。

像如今城里乱跑的猫,山羊随心所欲到处游荡。如果它们在某条街道多逗留一会儿,就会被视作“走失”而被别人“认领”。不过,站着等着被人拴走的山羊并不多见,因此,这些山羊几乎全都是公共财产。人人都挤它们的奶。对于孩子来说,出去挤羊奶与出去摘浆果没什么两样。他们手里提着桶追赶山羊沿沃特大街一路跑来;冬天,他们捧着锡罐,口渴般地猛喝热乎乎的羊奶,这些情景屡见不鲜。

我很害怕碰见扫大街的,那些男孩挥着白桦扫帚聚在十字路口等着人们横穿街道。他们在我和父亲跟前倒退着,低着头,疯狂地扫着尘土或积雪,为我们扫出条路径来。等我们走到街对面,父亲总是塞给扫地的男孩一个便士,有时更多,这要看这个男孩看上去有多穷。接着,为别的过路人,这男孩又沿着那条为我们扫过的路径扫回去,再多余地扫上一回。我不懂,其实那是一种变相的乞讨。在城里同一条街道上,我们活像冰上溜石,也许会被同一个长相很凶的小男孩扫上五六次,我觉得这男孩专挑我父亲,令我气愤的是,他不为那些衣着寒酸的人扫路。

我最怀念的是那些马。马被汽车代替了,街道被铺过了,渐渐地,城市的声音变了。

我记得外面漆黑的时候一匹孤零零的马经过房子时发出的嚼得响声。还记得天冷时马的鼻孔发出的两缕热气。如今,这情景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早晨一觉醒来,街上汽车代替了马匹。

也是在这些街道上,我见过转动着阳伞、挽着头戴黑色高帽的男人胳膊行走的女人。还有光着溅满污泥的双腿,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玩“跳房子”游戏的孩子。还有小心翼翼从纽曼酒厂滚出一桶桶波尔多红葡萄酒的男人,那些桶跟压路机的滚筒一般大小,储藏在矿井模样的地窖里,男人们把酒滚到驶往波士顿和纽约的船上,运给那些“流亡”海外的上层人士喝。我父亲每天也喝上一杯纽曼葡萄酒。

偶尔,木制的水车沿街驶过,箍着裙撑的女人腰间别着水桶,跑去取水。我总是·凉讶地望着那些腰间套着裙撑别着五六只水桶步履蹒跚从面前走过的妇女。

还有咸鱼的气味,我也很怀念,尽管受不了那味道。港湾外面靠水的那几百英尺的地方没了满地的鳕鱼,海港街的库房里也不像从前那样鳕鱼摞得老高老高。船桅一样的撑杆撑起的晒鱼架拱在几条街上,上面摊着晾晒的成鳕鱼,下面,在散发着臭盐水的遮蔽处,当汽车从雨水中穿过时,人们在下面躲雨。

那座港湾。我喜欢那港湾,这种喜欢只有孩子才有,对他来说,那地方无非是个散步的地方。我记得那港湾的景象:挤满了光着桅杆的纵帆船和矗立着四个烟筒的蒸汽船,这种船的主桅很高很高,只得从外国进口。如今,这里只有钢铁造的船了,时而有艘高大的轮船载着游客和儿童,船帆闪亮,松木发光,一点不像过去的那些大船。

那些纵帆船真多,当它们放下船帆时,港湾便成了一片矛一般桅杆的丛林。

雨后,纵帆船总要展开船帆,晾干帆布,一支鼓满风帆却静止不动的船队,整个港湾变成一片噼啪作响的帆布,一英里外也能听见。那些船帆真高,要是不那么透光的话,它们傍晚投下的阴影定会遮住半座城镇。  然而,即使在傍晚,在清晨,太阳也会透过船帆,把琥珀色的光线投到港湾,投到街道。20年了,这光线我再没见到过。

沃特大街从头到尾整条街铺的都是把人簸得耳晕目眩、把轮子颠得嘎吱作响的鹅卵石。这是唯一一条铺过的街道。其他街道都是泥路,泥坑很大,有些甚一至还给取了绰号。夏天,为了压压尘土,至少从理论4上讲为了不。

P4-5

序言

1867年7月1日的子夜,从卢伦伯格到萨里亚,教堂的钟声响彻整个加拿大的夜空。这经久不息的钟声宣告了300多年英法殖民统治的结束,同时也预言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新文化时代的开始。在此之后的短短100多年当中,加拿大人民锲而不舍地寻找、塑造着自己的民族性格,拼缀着自己“马赛克似的”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和文学。正是这种执著的民族精神,造就了许许多多具有鲜明的加拿大文化意识的杰出作家和文人。他们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用骚人墨客特有的方式,实现着100多年前自治领成立之日的凌晨,《环球》报主编乔治·布朗满怀激情写就,可惜没能赶上当天邮车传遍北美大陆的美好祈盼:“愿生息在这块大陆之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芸芸众生,在一个英明、公正的政府领导下,收获明智的事业、诚实的劳作和虔诚的信念所结下的果实。”(德斯蒙德·莫顿:《加拿大简史》,1994年版。)

100多年后的今天,果实成熟了,就如像加拿大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有了成熟的形态一样。这形态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展示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短暂然而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相互交融却又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怀着对这一多元文化强烈的关注,我们把欣羡的目光集中在近年来加拿大各种获奖文学作品上,推出了《加拿大获奖文学丛书》,包括诗歌、纪实文学、长篇小说、剧本和短篇小说集,奢望通过我们的译介,能再现大洋彼岸这个年轻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梦幻与追求。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密切关注加拿大文学的发展趋势,不断采撷加拿大文坛上绽开的朵朵鲜花,奉献给我国读者。

本丛书这一批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韦恩·约翰斯顿的两部获奖小说:《纽约的探险家》和《梦碎之地》。

                      主编:赵伐 张敏生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关于纽芬兰的史诗般的悲剧,描写的是它建国梦的破灭、它的第一任总督,以及它荒芜、凄凉的景象……令人魂牵梦萦。”

                       ——《纽约时报》

“场面恢弘,气势磅礴……这部栩栩如生的小说以这座岛屿的故事为线索,令人惊奇地捕捉到这片荒凉无情的海岛风景。”

                         ——《时报》

“独具匠心,却又通俗易懂,在这片天差地远的土地上.读者却犹如身临其境。”

                      ——《洛杉矶时报》

“约翰斯顿把政治和历史的事件与个人的感受以及对故土的眷恋紧紧相连,让人叹为观止。”

                       ——《新政治家》

“引人入胜……小说不仅再现了纽芬兰亚北极区瑰丽、荒芜的面貌,而且还描绘了斯莫尔伍德时代的人们和精神……揭示了爱与恨的秘密,以及它们如何激励或者阻碍我们的人主,确实奇光异彩。”

                      ——《华尔街日报》

“约翰斯顿的小说既是对冷酷现实的赞美,又是对人类精神的歌颂。鸿篇巨制,震撼人心……读完后你会筋疲力尽。却永远爱不释手。”

                        ——《独立报》

“(这部作品)不仅仅—部回忆录……约翰斯顿极尽娴熟文人所掌握的虚构技巧,把真实的活素材打造成了一部振聋发聩的佳作。”

                       ——《国民邮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