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杜桥有味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生活在杜桥的人,对杜桥都有一份眷恋之情。山水小城,鱼米丰乐。改革开放以来,杜桥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激情,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们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默默地打拼着,使杜桥这座小城,有了新的变化。这本文集以不同的角度,将每个人心中的杜桥呈现在世人面前。
愿杜桥以外的人们也能品尝到它独有的“味道”。
作者简介
李鸿,笔名:水木青青,浙江台州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协理事,台州散文创作委副主任,临海市作协副主席。崇尚自由写作,喜欢一个人行走,看山看海听风听雨。已出版散文集《边走边看》。有散文作品七十余万字发表于全国各地报刊,并有多篇散文入选:《中国精美散文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当代散文精选》《台州优秀文学作品选集》。
目录
第一辑 视角杜桥
东经E121°27′37.91″/王安林
杜桥古玩人/龚泽华
我眼中的杜桥/张驰
杜桥有味道/陈引奭
杜桥之桥/陈大建
一座城的喧嚣和宁静/李鸿
杜桥越千年梦想通四海/刘从进
游走在新与旧之间/张文志
在一座山上俯瞰一座城市/梁天许
游走在杜桥的浦岸头/梅长琥
拐角里的时光/罗芹仙
杜桥,一本厚重的书/谢爱平
一座无法挥别的滨海新城/郝成林
大美杜桥/沈奕君
从另一个视角看杜桥/金秀娟
杜桥的街/翁志飞
写给杜桥的情书/冯金彦
追忆小镇/陈禾
老街风情/金海燕
记忆中的小镇——杜桥/项修考
杜桥,在路上/陈宗广
初识杜桥/范春蓉
她是我怀揣的梦/王玲
小城爱我,我爱小城/虞苗苗
温暖过我的小面馆/岚小茉
夜游杜桥老街/吴方华
枣树和井/王敏俐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葛海燕
归来吧,燕子/翁一清
我和小镇/项晚玥
第二辑 山水杜桥
我心归处/徐丽娇
游记偶得/王凤仙
邂逅山水间/俞国江
春绕花枝踏后地/彭连生
骑行杜桥溪口/余云征
龙潭坑记/项海滨
世外桃源塘里洋/王丽敏
那一方桃源地/徐丽芳
凤凰山上竹林青翠/王敏俐
第三辑 风物杜桥
耘书楼耕书/何方伟
外洋人/程豪勇
金满的传奇人生/林热军
泥人朱/吴越子
绣娘/徐丽娇
弹花匠/王雪卿
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十里红妆/张礼标
与“白马熊”一起斗争的岁月/王斌
第四辑 美味杜桥
家乡小吃/水木青青
海的味道/李琦
味在舌尖/深谷幽兰
节日里的美食/柳骨仙风
年糕香/洪琴华
红花草炒年糕/小渔
一场蟹之约/王静波
母亲的手擀面/陌上飞鸿
最爱食饼筒/吴夏娟
一洲龙虾/老白
后记/
序言
相对于临海,乃至整个台州来说,我一直认为我们杜
桥人有点特殊,这种特殊表现在杜桥人的品性上:豪爽、
执着、精明。这样的品性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这与一方
水土有关。
要追溯杜桥历史,自然得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彼时,
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出土的几片木炭、黑陶可为佐证
。越窑青瓷碎片的出土,标志着溪口、章安一带两晋时期
的繁荣。至宋,筑塘围垦,围海造田,标志性的一页是北
宋熙宁五年(1702年)置杜渎盐场。自此,人口迁入渐多
。至南宋,王氏家族从温州永嘉迁入,潘氏从黄岩大澧迁
入,一时人丁兴旺。史载,建桥一座,名曰“涂下桥”。
屋以桥聚,人以桥居,遂形成村落与街市,民以农耕为主
,煮盐捕鱼为辅。元至正年间,民俗惇庞,仁美足风。明
时,人尚淳良,士、农、工、商安居乐业。至清,为避海
患,拆房作城,弃田舍庐,向内遣界三十里,一时户口星
散,居民流离。清康熙年间,复展界,回故土,民风近古
,诉讼渐息,家敦伦纪,人怀长厚,协和亲逊,相视成风
;大姓殷富者率循典章,诗礼耕读传家,平民男耕女织。
至乾隆,设集市日,一时贸易繁盛,为海乡贸易总汇……
从这一段历史看,杜桥人尚属“海滨之民,餐风宿水
,百死一生”。同时,这也造就了杜桥人的禀性,在此尤
为显著的是豪爽、执着、精明。具体到事例上,我们便可
以看到文本中的许多故事。作家龚先生于重庆开笔会,看
上一副茶晶眼镜,但缺了一条腿,连黄铜镜框也破旧不堪
,但他又觉茶晶近视镜片难得一见。两难之际,传来杜桥
乡音:“临海同乡,我给你配一副架子吧!”再见之日,
解难者还叫上三位同行,把龚先生拉到火锅店请吃了牦牛
肚、羚羊舌,连配的眼镜架子也不收钱。无独有偶。几年
前,引奭兄援疆,一日晦气,把眼镜坐坏了,去市上眼镜
店修理,有意用临海方言招呼。服务员说,这口音与老板
极像。
于是乎,修好眼镜,也不收钱。理由是:你是老板老
家的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私下想想:何方
人氏竟能如此豪爽?杜桥人!当这三个字出口时,我们的
脸上满是自豪与荣光。若要说起杜桥人的执着,我还得从
眼镜说起。杜桥人不但卖眼镜,还搞眼镜收藏,研究镜框
与脸形的关系、框色与肤色的和谐,乃至怎么配起来人才
显得有精神。为了一副未见过的竹雕眼镜,不惜三四天时
间,一路与人周旋,甚至要写一部《眼镜史志》留给子孙
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先人艰苦的创业史。从这一点看,
杜桥人并非泛泛,而是有目标,有大志,有追求,有情怀
的人,从胸前挂着大木盘走街串巷卖眼镜到要写一部《眼
镜史志》,这是一种执着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精神向
往,这是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也是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文
明的演进。这不得不令人惊叹杜桥人有宏大的目标、坚忍
不拔的意志和惊人的创造力。再说精明。我仍然要举文本
中的例子来加以佐证。作家龚先生一日去杜桥淘古玩,看
中一尊破残的慈航道人木雕,估计是明末清初的老物件。
主人说可以卖,二十出头的主人儿子却执意不卖,理由是
他正在琢磨慈航与观音在雕法上的区别。这是一种精明,
当然,这种精明里也同样包含着执着的追求。同样,这位
小主人出门淘宝,看到清代竹刻大师王若芳深雕的《岁寒
四友图》的两扇橱门时,两眼放光,用四倍于常价的价格
买下。这一下,已身无分文,他只好背着宝贝橱门从江山
一路跋山涉水走回家。后来,他就拿这两扇橱门做范本,
细心揣摩,反复临习。
现在,他已有了自己的木雕厂,并且积累了相当数量
的木雕精品。这两扇王若芳深雕橱门成了他的镇宅之宝。
从这种小事上看,你不得不佩服杜桥人的精明。作为杜桥
人代表的那个小青年,无论是不卖慈航道人木雕,抑或以
四倍价格落得身无分文买得两扇王若芳深雕的橱门,其旨
意不仅仅在于收藏古玩,而是挖掘古董中博大精深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抢救文化遗产,注以新鲜血液,让老物件焕
发灿烂的新时代容光;同时,也创造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
财富。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我们杜桥人的精明,也感叹于
他们旺盛的创造力。当然,杜桥人的优点不仅限于此。有
人说杜桥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他们能把左口袋里的东西卖
给右口袋。这话虽然夸张,却道出了杜桥人的本质:善于
经营。其实,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清时期,杜桥设街
立市,有柴爿行街、鱼行街、猪行街、米行街、东街、中
街、西街、庙前街等,立一、六为集市日,集市贸易繁盛
,成为海乡贸易总汇。手工业颇为发达,有三缸、五匠、
六坊,各种行业的手艺人遍布街市与乡村。新中国建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手工业与商贸十分发达,杜桥成为
大名鼎鼎的浙东南三桥之一。杜桥人还重教崇文。早在宋
时就始办义塾,清代有旦华之四大书院,民国年间创办各
类小学76所,开明志士与社会贤达积极投身于创办实业教
育,倡导实业强国。20世纪80年代,杜桥中学亦曾经辉煌
,成为一方教育重镇,这也是我们当年美好的青春记忆。
今日的杜桥更是快马加鞭。杜桥人走南闯北,眼
导语
本书是有关浙江省台州市杜桥镇的风土人情,发展状况等的回忆文字及现实文学的合集。生活在杜桥的人,对杜桥都有一份眷恋之情。山水小城,鱼米丰乐。改革开放以来,杜桥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激情,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他们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默默地打拼着,使杜桥这座山水小城,有了新的变化。这本散文集以不同的角度,将每个人心中的“杜桥”呈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杜桥文学协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年。这六年
我们一直有个心愿:为了宣传家乡文化,构建大美杜桥,
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乡景、乡情、乡味。年初,我们准备编
写一本有着故土情结的书——《杜桥有味道》
说干就干,我们成立编委,分工合作。几年前,曾经
举办过东海翔征文大赛,那些获过奖的文章,我们都选编
在书里。同时还特别邀请本土老作家为我们写稿,很快一
些稿子汇集在一起。翻开目录,看着这些字,亲切,自然
,柔软而温暖。它们安静,诗意,江南。每一个词条都是
一处风景,村庄的宁静,生活的恬淡,真真实实。书中的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透过文字能嗅出熟悉的味道。这味
道幽远绵长,像一首明亮的城市奏鸣曲。
生活在杜桥的人,对杜桥都有一份眷恋之情。山水小
城,鱼米丰乐。改革开放以来,杜桥人凭着“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和激情,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
事。他们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默默地打拼着,使杜桥这座山
水小城,有了新的变化。这本散文集以不同的角度,将每
个人心中的杜桥呈现在世人面前。
此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首
先要感谢东海翔集团有限公司和杜桥镇乡贤会为此书的出
版提供赞助。感谢杜桥镇卢树威镇长,感谢乡贤会会长金
良水先生,名誉会长董晓燕先生,乡贤会副会长林兴来先
生,乡贤会秘书长周桂连先生,临海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分
局局长王吕成先生。是他们热情、无私地为我们搭桥沟通
,给予帮助。感谢台州作协金岳清主席为此书作序。感谢
提供照片的杜桥摄影协会会员。在此一一致谢。相信大家
阅读这本书后,会留下美好的乡土记忆。
当然,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和包
涵。
编者
2019.8
精彩页
东经E121°27′37.91″
王安林
题目用了一个地理坐标,这是我特地上网查找的。当然,我的朋友中有许多是来自杜桥的,他们智慧、富有文化涵养,都有着除物质以外更高的追求。所以,如果是说杜桥,你完全可以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而关于杜桥,我的概念中就是“东经12l度”。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一切,也可以让人固执地保留一种偏见。那还是我在临海发电厂做工人时,师傅中有一个姓郑的。那时并没有电视,每当广播中有台风预警的消息传出,提到“东经多少度”时,他总会担忧地说:“千万不要到东经121度。”在他的担忧中,我就将“东经121度”理解成了杜桥。他经常会与另外一个来自双港白水洋姓朱的师傅斗嘴,为各自家乡的优劣争得面红耳赤。在他们的争论中,我知道了台州地域的大致分布,以临海为中心,灵江上游者被称为“上乡人”,而灵江下游者被称为“下乡人”。两种称呼并没有褒贬之分,只有在两个师傅的争辩中,它们才带上了赞扬和歧视的色彩。如果以经济条件、物质的丰富性而论,下乡人肯定是占了上风,因为在郑师傅的口中,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杜桥熟,临海足!”这句话当然不是他的首创,是对“湖广熟,天下足”的改造。而我的脑海中往往是良田大海港口,他们餐桌上的鱼虾几乎就是直接从深海游过来的。靠海,几乎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骄傲,连台风这样的东西都成为他们吹嘘的资本。也就是说,“东经121度”的高度是上乡人永远无法企及的。而这时候,朱师傅会说自己村里面是出过进士举人的。他会炫耀祠堂里面悬挂的匾额,眼睛里面放射出无敌的光芒。当时,我几乎就从他二人身上看到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较量。而且对两个不同地方有了自己想当然的画像。我想象中的杜桥,有着辽阔的大海,有海鸥和沙滩,当然必须有渔港和码头,那里的人富有,但不重视读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财富应该比读书更加重要。
几年后,我调往检察院,而检察院每年对口的乡镇工作队就是杜桥区。20世纪80年代的某天,我终于亲眼见到了那个仅限于想象的杜桥。我一直弄不清杜桥区与杜桥镇的关系。也许那时临海除了城关镇,只有一个杜桥镇。而彼时的杜桥是完全称得上临海除城关以外的首富,在那个像模像样的小镇,我看到的依然是那些让我们这些“上乡人”无法享受的物质生活。他们穿金戴银,甚至可以一掷干金。我记得当时去处理一个诈骗案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居然包围了我们办公的区公所。面对那些富有而鲁莽的人群,当时的我不得不产生深深的忧虑,甚至担心。
当然,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杜桥了。今天,当杜桥的朋友说“你不来杜桥看看吗”时,我知道自己所有的回忆都是泛黄的旧照片。我几乎是被一盆杜桥麻糍引诱去了杜桥的。当我面对陌生的杜桥,顽固地说起当年的往事时,朋友没有反驳。他说带我去一个地方。“也许,”他笑笑说,“你突然就会有了新的想法。”
从那些崭新的街道出来,我们走过一些老旧的小巷。周边的环境渐渐地为我营造出一个旧杜桥的模样。穿过一片竹林,我们看到一条小河,对着小河有一条小巷。走进小巷,那幢建筑似乎是顺理成章地就出现在了眼前——有着西欧的风情,而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是如此的默契。正门上方书有“玉溪小筑”四字。我想,难道前面那条小河叫玉溪?然而,不管那条小河是不是叫玉溪,“玉溪小筑”这样的名字都是可人的。进门是一个安静的院子。这时,你才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具有教堂仪式感的色彩、形状与中式庭院式的布局浑然天成。上楼时,朋友向我介绍“小筑”的前世今生。我隐约听到了主人李彦彬的名字,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留学日本……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喜欢读书藏书,购下大量书籍在这儿建下了藏书楼,取名“耘书楼”。心中暗想,既然取名“耘书楼”,因何又叫“玉溪小筑”?置身于楼中,就像当年来到杜桥,一直分不清杜桥镇与杜桥区的区别。然而,心巾有另外一一种情愫悄悄滋长,这幢建筑虽然几经修葺,风风雨雨,差不多也有百年沧桑。打量着那些书柜书桌上面的木头纹理,我似乎看到了杜桥这个地方的文脉。在一个物质相对富裕的地方,有那么些人依然没有忘记精神的追求。就在这幢小楼里面,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说古论今,用一种精神的力量将身边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相连。
从小楼出来,我们沿着小巷往前走,一边依然是玉溪小筑的建筑,然后,在将要穿过一个圆形门廊时,朋友让我抬头看二楼上面。然后,我看到二楼窗户上方墙面上的阳刻楷书“耘书楼”三字。原来,我们刚才就在这上面回忆历史。打量着边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耘书楼”真的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筑,它可以高高在上,又可以让所有的世俗生活并不在此阻断,按自己的原状流动。这是不是就是杜桥人的追求?这时,朋友接到了一个电话。他告诉我,是他在清华读博士的女儿打来的,她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了。“也许,”他说,“她马上会去英国。”此刻,我想起当年的那个郑师傅,他总爱说“东经121度”。我想,这不光是杜桥的地理坐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