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今读书界与出版界出版的“重读经典”的呼唤声中,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应时代需求,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一套“经典解读丛书”。每本著作由三大块组成:背景辞典;原著助读,包括基本概念与范畴解读与文本赏析;原著选(全)编,内容有原文、注释与翻译,本丛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通过多个层面对《孟子》的解读,使今人能较全面地理解这本具有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的经典。
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本书对《孟子》解说平实而亲切,使今人能较全面地理解这本具有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的经典。本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
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总前言)
小辞典
孟子其人/1《孟子》其书/2孟子的时代/2仁义/3性善/3仁政/4王道/4四端/4五伦/4良知/5天爵、人爵/5思诚/5井田/5五十步笑百步/6率兽食人/6挟泰山以超北海/6明察秋毫/6缘木求鱼/7始作俑者/7出尔反尔/7顾左右而言他/7若大旱之望云霓/7解民倒悬/8事半功倍/8浩然之气/8养气/8拔苗助长/8出类拔萃/8心悦诚服/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劳心劳力/9夷夏之辨/9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9大丈夫/10箪食壶浆/10一傅众咻/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10自暴自弃/10授受不亲/10好为人师/11左右逢源/11由博反约/11私淑弟子/11三过其门而不人/11先知先觉/12时中/12集大成/12知人论世/12一暴十寒/12舍生取义/12杯水车薪/13距人于千里之外/13万物皆备于我/13习焉不察/13独善其身/13不言而喻/14引而不发/14尽信书不如无书/14民贵君轻/14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4再作冯妇/14大而化之/15狂狷/15乡愿/15
原著助读
基本观念与范畴解读
一、心性与天道——关于道德良心之终极依据的追问/23
天赋予人以同等的人性——人性本善的信念——问自己心中有没有善的萌芽——心性的“陷溺”和恶的由来——天道就呈现在我心性中
二、仁义与孝悌——体现在伦常日用中的道德践履/31
善性的四颗种子——“仁”是安乐窝,“义”是康庄道——“仁”和“义”都是内在于人性之中的——见利思义与舍生取义——仁义要从孝
悌开始做起
三、修身与养气——怎样成为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君子”/41
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培养自己身上的“浩然之气”——“小体”与“大体”,“人爵”与“天爵”——走向崇高
的道德修养境界
四、人格与处世——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大丈夫”/50
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为人做事都应当有原则——与人为善,至诚动人——不要被大人物的威势吓倒——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精神
五、王道与仁政——走向符合人性的理想社会的治国方略/60
宣传王道,反对霸道——由“仁心”推出“仁政”——从经济措施人手改善民众生活——礼义教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民贵君轻”与民
主政治的理念
写作赏析
一、文体与章法/74
对《论语》语录体散文的发展——灵活的章法,高妙的行文——该简略时简略,该重复处重复
二、口才与辩术/79
不得已而辩的雄辩大师——知言察情,巧用辩术——有时也会胡扯,有时也要骂人
三、情感与气势/84
多血质、易冲动的人——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其锋不可犯”
四、形象与比喻/90
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精彩生动的寓言和故事——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比附
原著选读
一、孟子见梁惠王章(梁惠王上)/99
二、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章(梁惠王上)/100
三、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102
四、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113
五、齐宣王问汤放桀章(梁惠王下)/116
六、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公孙丑上)/117
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公孙丑上)/126
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公孙丑下)/128
九、孟子将朝王章(公孙丑下)/129
十、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上)/133
十一、陈代日不见诸侯宜若小然章(滕文公下)/143
十二、景春日公孙衍张仪章(滕文公下)/146
十三、公都子日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滕文公下)/147
十四、离娄之明章(离娄上)/151
十五、自暴者不可与有言章(离娄上)/154
十六、君之视臣如手足章(离娄下)/155
十七、逢蒙学射于羿章(离娄下)/156
十八、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离娄下)/158
十九、齐人有一妻一妾章(离娄下)/160
二十、尧以天下与舜有诸章(万章上)/161
二十一、伯夷目不视恶色章(万章下)/164
二十二、一乡之善士章(万章下)/167
二十三、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章(告子上)/168
二十四、富岁子弟多赖章(告子上)/170
二十五、牛山之木章(告子上)/173
二十六、鱼我所欲也章(告子上)/174
二十七、仁人心也章(告子上)/176
二十八、人皆可以为尧舜章(告子下)/177
二十九、舜发于畎亩之中章(告子下)/179
三十、尽其心者知其性章(尽心上)/180
三十一、孟子谓宋勾践章(尽心上)/181
三十二、君子有三乐章(尽心上)/182
三十三、民为贵章(尽心下)/183
三十四、口之于味也章(尽心下)/183
三十五、孔子在陈章(尽心下)/184
三十六、由尧舜至于汤章(尽心下)/188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孟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以及《孟子》书中有关章节,此外先秦两汉其他典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记录。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孟子一生的大概情况。孟子生活在大约比孔子晚了一个世纪的战国中期,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他出世时,家道早已没落。孟子幼年家境比较贫寒,但他有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好母亲,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养和熏陶。关于孟母教子有不少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劝学”等。后来他又向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也有人说他是向子思的门人学习的。不管怎么说,孔子的学说看来是经由子思一脉承传到了孟子,所以后人又把子思、孟子一派的儒学称为“思孟学派”。孟子在三十岁左右,已经学有所成,在邹、鲁一带从事讲学活动,颇有名气。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一套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了齐、宋、鲁、滕、梁等国。所到之处,孟子虽然也受到一些礼遇和优待,但他的思想终究被认为是迂腐不切实际,不被诸侯采纳。晚年,四处碰壁的孟子只好回到故乡,重新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并为后人留下了《孟子》这部书。
【《孟子》其书】
《孟子》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孟子自己写的,一种认为是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一种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乃至再传弟子根据孟子生前的言论缀辑而成的。不过从《孟子》文章具有比较统一的风格来看,该书的主体部分,当出自孟子本人之手。《孟子》的篇数,司马迁《史记》说是7篇,而《汉书·艺文志》和应邵的《风俗通》却著录为11篇,包括内篇7篇和外书4篇。但所谓外书4篇,汉代第一个为《孟子》作注的赵岐已断定其为后人伪托之作。现传的《孟子》仅为7篇,每篇选取第一句话中的一个人名或词语作为篇名,依次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在唐以前,《孟子》书在人们的心目中基本上等同于一般的诸子著作,列于子部。至唐,孟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韩愈追述儒学道统,把孟子列为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宋元时期,《孟子》不仅跻身经书行列,还成为“四书”之一。后来《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作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代表着官方的意识形态。历代有关《孟子》的注释和研究很多,重要的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今人所作而通行的有杨伯峻《孟子译注》等。P1-2
当20世纪初一股反传统风潮弥漫之时,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被一些新潮之士视如敝屣,甚至有喊出将线装书扔进茅坑的口号。然而,历史的发展是那样地不可思议,如今,在读书界与出版界却不断有“重读经典”、“回归经典”这类声音传出;一些热心的学者还煞费苦心地(或受托于出版界)为读者开出他们各自认定的属于经典的书目。存在总是有它自己的理由,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原因多多,或许还搀杂着某些非“经典”的因素在,但毕竟都是以“经典”的名义提出来的,经典本身货真价实,不必怀疑——终究是经典的魅力在起作用。
在知识泛滥、信息泛滥的时代,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书市,实令人无所适从,难以度越,发出诸如“以有涯追无涯”一类的感叹。有识之士重新拾起经典作为金针,倒不乏返璞归真的味道,也确有实际的针对意义。
知识之受到尊重,是人类理性的表现,而读书无疑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任谁都不会否认。但是,就像生命的意义不全在知识一样,读书的意义也不全在知识的获取。或更明确地说,读书非仅为了求知,更在于明理做人,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语),成人成己,读书活动必须围绕人生问题而展开,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套用《论语》中孔子的句式表述就是:不读书,无以言;不明理,无以立。
毋庸置疑,读书有益于人生,不读书,人就会变得浅薄、空疏。然书海茫茫,不谙“书性”者往往会被知识的海洋所吞没、窒息——“殆矣”,这就需要有一番取舍、抉择功夫,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且人生有限,谁都不敢夸言能读尽天下书。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就成为每个读书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主编、策划这套“经典解读”丛书的出发点。
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又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才使人与一般动物、文明与野蛮有了区别。换言之,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就像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言,经典的意义“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不在实用”,并非指经典无益于社会,而是说它超越了一时一事的功利,是“无用之用”(王国维语)的“大用”,具有相当于宋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之意义,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之根本的“源头活水”,此即《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序》说孔子“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经典支撑起文化,充实并提升了文化的品位。经典在文化中的这种地位,如变换一下黑格尔在论及哲学重要性时的话语,可这样说,一个没有经典的文化,“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有这样一则趣闻,说的是英国某制造商,在收到了美国人赠送的一本《科学经营原理》后,不屑一顾,即回赠了一本古罗马经典作家贺拉斯的拉丁文诗集。这里所透出那种对文化的自信态度,是建立在对经典的拥有与推崇之基础上的。而正是这种对文化的信念,同时又成就了人格的自信、自尊,并使人能“言”、能“行”、能“立”——人是如此,而对民族、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前贤说,只要文化不亡,国家就不会亡。三户可亡秦,文化能托命。就此意义而论,经典的“实用”也可谓大矣!
文化、文化,就是以文来化时、化俗、化人。经典,当然属于最典型的一种“文”了。文化有大小(就涉及的领域而言),经典的范畴也是很宽泛的,如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都有它相应的经典,然而学科在发展,曾经被视为经典的,随着专业的进步而有可能被后来者替代、淘汰。而每个时代都有该时代所特别推崇的经典,但时过境迁,有些一度被誉为金科玉律般的所谓经典,转眼间却被遗弃了。为此,我们这套丛书对经典的选择,立足于“大文化”的角度,以慎重和严肃的态度,设定了几则最基本的标准: 一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二是开人类文化之价值源的;
三是能导人以正的;
四是必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显然,这些标准也是构成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最起码的条件。
经典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漫漫历史,人类文明有时会走弯路,不少经典的命运也曾遭受过曲折、坎坷,但真正的经典,毕竟有它的生命力,最终还是以它自身的价值“存活”在人世间。(这本身就说明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价值所在)经典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但又不是一堆死文字。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已被视为经典般的名言,如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信奉。同样,今天我们重提回归经典、重读经典,其旨趣也在于找出经典所能提供的现代意义。而从经典所具的特性看,应该说是完全能承当的。
文化的发生、发展乃至变化,固然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但绝不是随机的,甚或可以受人任意摆弄的。经典的文本,如不待人去阅读,则只是本无任何意义的书;通过解读,经典的内在意义才可能得到豁显(注意:豁显不是呈现)。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知道,如孑L子教导学生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所以,读书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分,像子贡那样“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孔子就认可他“始可与言《诗》已矣”。
经典向我们提供多重的解读空间,而作为一个带有开放系统的经典,其意涵往往通过当代的境况及问题被激发,经典的话语也在现代语境下得到激活。这个看似后现代哲学的观念,其实乃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固有情态,由经典的内在性格所决定。当代哲学诠释学创始人加达默尔认为,经典的真理并不是现成的自明的恒常存在,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真理就无处呈现和生成,文本的意义也就无法传承和延续。诚然,以时代的话语(思维)去理解和把握经典,经典的真理和意义之发生及展开始终是个现代性(即时代性)的问题,是一个与现实人生的生存状态密切关联的永久不息、永不封闭的进程。但这只是一个文化现象,是经典的一种存在形式,却不能定义为经典的性质,更不能作为反本质主义的理由。我们认为,即使不承认本体意义上的“道”,也不能否定文化意义上的“道”。经典如果没有“恒常存在”的价值,全得由后人去发明、赋予它意义,那又何为“经典”,或不然,什么都能成为“经典”了。
存在的意义在过程中发生、显现,但任何的阐释都只能建立在“元叙事”基础上,这是不容怀疑和否定的。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不能绕过“文本背后”去生发思想,更不可抛开文本空发议论。鲁迅曾说过,一部《红楼梦》不同人读它会有不同的所见,这与其说是一种理解诠释上的偏差,还不如说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丰富意涵更确切些。对经典的诠解固然要抉发它的时代意义,但时代性不等于随意性,否则就落为“野狐禅”了。就像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管怎样还是哈姆雷特,却不可能是李尔王或奥赛罗什么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任何文本的解读诠释都是双向性的,但这种“双向”并不是无据无本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在价值始终是在先的。
当然,阅读需要理解。要读懂一本经典,还得具备一定的条件,诸如必要的文字语言常识,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及对相关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了解等等。而在特定的境况(譬如某种意识形态的干扰)下,经典的意义也会受到遮蔽、异化。所以,经典的传播始终处在一个不断的遮蔽——解蔽过程中。而我们这套丛书所设计的对经典的解读形式,其目的就是想起到这种“解蔽”作用,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有待读者来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