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唐棣的随笔集,是其随笔集《电影漫游症札记》的续作,书名亦与之呼应。作者身兼导演、影评人和写作者身份,游走于文学、电影、艺术等众多领域,以自身广博的阅读观影量结合私人记忆和感悟,谈论旅行、记忆、孤独等多个文化主题,均与人生处境密切相关。作者每每将多个同类主题的文学、哲学与影像内容串联交织,使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跨界对话,彼此振荡,从而引入对相关主题的深度思考。书中各部分看似独立而又有内在呼应关联,随兴漫谈而不失法度。 目录 引言 卷一 想象:旅行启示 过去:事实角度 承诺:词语之声 复现:回归想象 追寻:身份焦虑 形式:隐逸之谜 密度:记忆未来 卷二 虚构:真实故事 贝尔纳·弗孔的图像世界 距离:焦点问题 罗伯特·卡帕的战地摄影 传奇:思想之眼——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与逃离 时间:艺术过程——罗兰·巴特论艺术 新事物:神秘摄影——慈禧与中国近代摄影技术 长镜头:视觉实况——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24帧》拉片笔记 结语 附录 书写的目的 序言 2020年3月,北京。我一个人走出小房间,来到街 上。行人不多,车辆更少,每一个声音都显得比平时刺 耳。我记得那种淡金色、有点刺眼的阳光,扎扎实实地 把曾经拥挤的街道铺满。街道在阳光里,显得落寞而空 旷。那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走路时留意到脚下的影 子。艺术史教授维克多·斯托伊奇塔在《影子简史》里 说:“当人的影子第一次被人用线条勾勒出来时,绘画 诞生了。”故事的背景是男友要去打仗,很可能回不来 了。临别时女孩用跳动的油灯光,把男友的侧脸投射到 墙上,然后用画笔勾出形象,这样就可以对着墙壁上的 轮廓表达思念。 艺术是什么,可能很难说清。但它具有保存、寄托 人的情感的作用,这是肯定的,如同科学可以让人们认 识自然界的原理一样重要。在我这里,影子还是影响的 隐喻。创作者的工作就是在作品与现实之间(有时也是 作品之间)找到这种既发生在自己身上,又能连接 他人(阅读、观看、思考),既深藏不露,也象征变动 ,甚至很可能带来恐慌的关系。这次外出的目的地是一 家艺术书店。我到书店时,书店所在的那层一个人也没 有。我拿起一本书坐下后,就被书里描述的一个空间吸 引了:在高高的探照灯正下方,是一个没有窗户的空间 ,里面只有一张操作台、一把扶手椅、一部用来消遣的 收音机和几本书,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值班日志”。 每隔十五分钟,值班员要在上面记下当时的天气、海面 状况、灯光装置的可见度、船只经过的情况、储备情况 、养护工作、意外、事故、灯塔工介入处理的情况等。 在这里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孤独的,却又都影响着航线 的选择、航向的变化……不知不觉翻完这本《灯塔工的 值班室》,抬起头,附近有了三两个人,阳光也已经褪 下去了。 以前,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那种谁都能接收到的,毫 不特殊的,又能和看起来深刻的艺术相关的情绪。就在 这时,我想到了“孤独”。普通人会把它当秘密,生怕 外人知道。艺术家不这样,他们视孤独为宝藏,拼命折 腾,享受揭开它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常用这个词 ,但每个人一听就懂。现代世界,谁不孤独?这可能就 是艺术存在的意义。所以,写艺术也是一种面对,如同 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卡斯特尔维特罗所说:“对艺术的欣 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亚里士多德〈 诗学〉的诠释》) 导语 1.《电影漫游症札记》的姊妹篇,是作者关于文学与电影、摄影、书法的感受 《深港书评》十大好书得主、“中国电影新声”之作导演、《字花》杂志“电影书写”专栏撰稿人……作者身兼导演、影评人和写作者身份,如何给读者讲述他的私人记忆和感悟?旅行、记忆、孤独,又与怎样的人生处境相关?书桌前的你,面对塞巴尔德、贝尔纳·弗孔、罗伯特·卡帕等人的文学、电影作品,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漫游感受? 2.文字明白晓畅,适合大众阅读 3.设计富有电影质感,与内容相呼应,适合小红书、微博等年轻读者晒书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