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朱子学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郭园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首次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全面研究,深入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深刻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郭园兰,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岳麓书院博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华朱子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经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
目录
朱子学的精神与未来——《朱子学文库》序 陈来
序 肖永明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背景与意义
一、“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
二、“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
三、“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内含朱熹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之使命
四、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
五、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彰显了儒学的分化和发展
六、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能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第二节 回顾与前瞻
一、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研究
二、对朱熹及其他宋儒“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
三、对明清儒者“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
四、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五、研究评析及前瞻
第三节 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朱熹对“克己”的诠释
第一节 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与取舍
一、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
二、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博采集评
三、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批驳辨误
四、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选择吸收
第二节 朱熹“克己”诠释的思想内涵
一、“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
二、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训“己”
三、以“胜”而不以“治”训“克”
四、不稳当的都要克,尽力舍死向前,久而不懈
五、“克己”之私内含气禀之私、耳目口鼻之欲、人我之私
第三节 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践履与影响
一、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践履:治心修身与正心窒欲
二、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影响:以道学之争为例
三、余论
第三章 朱熹对“复礼”的诠释
第一节 朱熹对宋儒“复礼”诠释的采录与评论
一、对宋儒“复礼”诠释的采录
二、对宋儒“复礼”诠释的评论
第二节 朱熹“复礼”诠释的思想内涵
一、“复礼”即“复本有之礼”
二、“复礼”即“返本复性”
三、“复礼”即“复天理”
四、“复礼”即“复节文”“复此身于规矩准绳之中”
五、“复礼”即“复天理之节文”
第三节 朱熹“复礼”诠释的内在发展与理学根源
一、朱熹“复礼”诠释的内在发展:以不满于“复天理”之释为例
二、朱熹“复礼”诠释的理学根源:以“复天理之节文”为例
三、余论
第四章 朱熹对“为仁”的诠释
第一节 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与评论
一、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
二、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评论
三、朱熹对以“人心”释仁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朱熹对“为仁”的诠释:以工夫指示仁
一、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定位仁之工夫
二、释“为仁”为“见仁”:工夫指向仁之本体
三、释“为仁”为“到仁”“至仁”:工夫指向仁之境界
四、释“为仁”为以工夫指示仁:前工夫后效果
五、“为仁”诠释彰显朱子学术工夫论倾向
第三节 朱熹释“仁”为“本心之全德”
一、释“仁”为“本心之全德”是通则
二、区别于人心的本心是道心
三、作为本心之仁是天生的、固有的
四、作为本心之仁是性、理
五、为何以德释仁:德和仁具有共通意涵
六、为何以全德释仁:仁包四德
七、朱熹以“本心之全德”释仁的理学根源
第五章 “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与朱熹学术特征及影响
第一节 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一、“克己”“复礼”既合又分
二、“克己复礼”“为仁”系先后关系
三、“克己复礼为仁”之“仁”“礼”为多维关系
四、“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
第二节 从“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以“克己”为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克己”诠释变化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的形成
三、向里用力:从朱熹“克己”诠释之正面阐发看其学术内倾特征
四、心性追求:从朱熹“克己”诠释之侧面引证看其学术内倾特征
五、内向超越:从朱熹“克己”诠释之总评看其学术内倾特征
六、朱熹学术内倾特征之成因
第三节 从“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之汉宋分野看朱熹学术影以“克己”为中心
一、汉学宋学“克己”诠释存在分野
二、汉学家对宋学家“克己”解的批驳
三、宋学家“克己”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
四、汉学宋学“克己”解平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序 肖永明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
的重要命题。朱熹对这一命
题多有措意,进行了创造性
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诠释
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
。到清代,朱熹的“克己复
礼为仁”诠释成为汉宋之争
的争点,彰显了儒学的分化
和发展。在当代儒学发展过
程中,朱熹的“克己复礼为
仁”诠释也备受关注。由于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
的“仁”“礼”“克己”牵涉面广
,对此加以研究,能窥一斑
而知全豹,实现小切口大关
怀,呈现朱熹学术体系的整
体面貌,彰显朱熹学术的特
征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
位、影响与鲜活的生命力。
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具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界相关的研究成
果多聚焦于孔子“克己复礼
为仁”思想研究,尤其是20
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
中国港台地区的激烈争论,
更是将对这方面的研究推向
了高潮。相比之下,对宋、
元、明、清儒者“克己复礼
为仁”诠释研究的文献较少
。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
释的研究,更是缺乏系统、
全面、深入的成果,为进一
步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有鉴于此,郭园兰围绕这
一问题撰写了她的博士学位
论文,本书就是在其博士论
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认
为,本书有几个方面非常值
得关注。
首先,本书对朱熹“克己
复礼为仁”诠释进行了系统
而全面的研究。
一方面,本书结合朱熹
本人诠释和清代学者对此进
行质疑、回应的实际情况,
采取分、合结合的形式全面
开展研究。先从分的角度,
深人挖掘了朱熹“克己”“复
礼”“为仁”的深刻意涵,在
此基础上,从合的角度,全
面探究朱熹对“克己”“复礼”
“为仁”三者关系的诠释,对
克己与复礼、复礼与为仁、
克己复礼与为仁,以及仁与
爱、仁与理、仁与德、仁与
本心、礼与理等关系的诠释
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考察。如
,本书对朱熹“克己”诠释进
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既突出
了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
场与取舍、“克己”诠释的思
想内涵、践履与影响,又从
“克己”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
特征、从“克己”诠释之汉宋
分野看朱熹学术的影响,是
对朱熹“克己”诠释较为系统
而全面的研究,体现了对已
有成果的超越。
另一方面,本书研究不
仅关涉学术、内圣,而且关
涉政治、外王。如,不仅在
学术上探讨朱熹“克己”诠释
思想的气禀之私、人我之私
、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而
且研究朱熹如何在现实生活
中身体力行,劝导学者以此
治心修身,进谏君王以此正
心窒欲,还以道学之争为例
,深入分析了朱熹“克己”诠
释思想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再如,本书以“克己”为中心
,从时代激发、佛道挑战、
心性之学发展、学术风尚转
移、个人际遇等既关涉学术
又关涉政治的角度,对朱熹
学术内倾特征的形成进行了
全面而深人的研究,既揭示
了经典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
双向互动在其内倾学术特征
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又凸显
了朱熹学术内倾与其政治活
动息息相关。这种对朱熹“
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系统
性、全面性研究也充分体现
了朱熹学术本身“致广大、
尽精微”的原貌,具有创新
性。
其次,本书有着独到而
切合实际的研究视角。
本书以理学体系建构为
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
诠释进行研究,切合儒学发
展的实际情况,有着强烈的
问题意识。仁礼关系是儒学
的核心问题,是儒学发展和
分化的晴雨表,是长期以来
聚讼不已的焦点话题。朱熹
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最能
反映儒学仁礼关系的命题多
有措意,进行了创造性诠释
,建构理学,振兴儒学,这
是他应对佛道挑战、回应社
会“人心陷溺”的现实选择;
而到清代,朱熹理学遭到排
斥和漠视,朱熹“克己复礼
为仁”诠释甚至因此而成为
汉宋之争的争点之一。从这
两个方面不难看出,朱熹“
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不仅涉
及儒学与外部的抗争(儒学
与佛道之辩),还涉及儒学
内部本身的争议(清代汉宋
之争)。因而,本书的研究
视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抓
住了问题的根本。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
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
的研究很好地贯彻了理学体
系建构这一视角。朱熹对“
克己复礼为仁”命题中的三
个核心概念“克己”“复礼”“
为仁”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皆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朱
熹以其理学体系统领“克己
复礼为仁”诠释,在诠释“克
己复礼为仁”过程中建构和
完善理学体系,本书对此进
行了深刻揭示。如,本书对
朱熹“克己”诠释的研究始终
注重阐释朱熹为何以“身之
私欲”而不以“身”训“己”、
以“胜”而不以“治”训“克”,
给“克己”诠释严严实实地披
上理学化的外衣,并揭示了
朱熹“克己”诠释如何贯彻其
理气观、理欲观等。又如,
本书对“为仁”诠释研究指出
,朱熹释“为仁”为“谓之仁”
“是仁”,是强调“克己复礼”
是“为仁之工夫”;释“为仁”
为“见仁”,是强调“克己复
礼”工夫指示的方向和目标
系“仁”的本体、全体;而释
“为仁”为“到仁”“至仁”,则
不仅强调“克己复礼”这一工
夫,亦强调这
导语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首次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克己”“复礼”“为仁”等概念的意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朱熹学术本身“致广大、尽精微”的原貌,具有创新性。
从研究视角来看,全书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全面的研究,切合儒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研究力图呈现朱熹学术的原貌,注重朱熹诠释与建构的历时性发展、动态性演变。从动态发展过程中,把握朱熹学术的体系性、逻辑性、全面性和统一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