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为编著的《乾隆与玉(上下)》是一部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记录乾隆皇帝与玉相伴一生的图书;是一部已清宫原始档案为依据、以发生在清宫和朝廷与玉有关的一系列真实事件和故事为背景,客观阐述乾隆皇帝治国理政、清廉吏治、体恤民情、和谐边疆扥思想的图书;也是一部讲述乾隆皇帝玩玉、赏玉、藏玉,治国不忘养性,尽享富贵人生德图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乾隆与玉(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宏为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宏为编著的《乾隆与玉(上下)》是一部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记录乾隆皇帝与玉相伴一生的图书;是一部已清宫原始档案为依据、以发生在清宫和朝廷与玉有关的一系列真实事件和故事为背景,客观阐述乾隆皇帝治国理政、清廉吏治、体恤民情、和谐边疆扥思想的图书;也是一部讲述乾隆皇帝玩玉、赏玉、藏玉,治国不忘养性,尽享富贵人生德图书。 内容推荐 李宏为编著的《乾隆与玉(上下)》是第一历史档案馆机关党委书记根据他多年收集的档案资料和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总结而整理出来的书稿,《乾隆与玉(上下)》极具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书中围绕乾隆的一生展开的,他除了当皇帝之外,兴趣也十分广泛,尤其喜欢玉石,他不仅喜欢玉,而且还懂玉、能鉴赏玉,对玉石的加工过程也十分了解。现在许多流传下来的宫廷玉器精品,都是那时流传下来的,本书还根据档案资料的记载,介绍了乾隆时期流传下来的玉器件数、式样、款识等做了详尽德说明,对如今的文物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对目前专家门对宫廷玉器和瓷器德流落民间一直持否定态度,该书的出版具有颠覆性,使人们重新认识民间也有宫廷瓷器和玉器。 目录 序 自序 上篇 继统敷文奋武平定准回二部 第一章 荣登金銮殿 第一节 生而神灵 第二节 秘密立储 第三节 登基大典 第二章 初涉政坛 第一节 继承父志 第二节 挑战旧制 第三节 初理朝政 第三章 和硕怡亲王 第一节 忠敬直廉 第二节 监理造办处 第三节 督办玉器制作 第四节 怡亲王病逝 第四章 宫廷制玉机构 第一节 内廷管理机构 第二节 内廷制玉作坊 第三节 京外“八处” 第五章 造办处轶事 第一节 造办处里的那点儿事 第二节 外来匠役 第三节 不该忘记的小事 第四节 奏事太监 第六章 制玉工作 第一节 工作流程 第二节 玉料分类 第三节 制玉工具 第四节 制作成本 第七章 乾隆的玉器情怀 第一节 初涉玉玩 第二节 修理 第三节 改做 第四节 设计画样 第五节 刻字刻款 第六节 活计分配 第七节 仿古做旧 第八节 配制修整 第九节 鉴定 第十节 设等定级 第十一节 赏赐 第十二节 痕都斯坦玉器 第十三节 残料处理 第十四节 严格要求 第八章 乾隆的玉器品位 第一节 玺印 第二节 册宝 第三节 册页 第四节 如意 第五节 磬 第六节 扳指 第七节 大玉瓮 第八节 “大禹开山” 第九节 “南山积翠” 第十节 观音佛像 第十一节 盘、碗、盅、碟 第十二节 碗 第十三节 暖手 第十四节 佩 第十五节 壶 第十六节 文房 第十七节 别子、轴头 第十八节 其他 第十九节 木器盛物 第二十节 翡翠 第九章 朝廷贡玉 第一节 玉石产地 第二节 贡玉成为制度 第三节 玉石大量进京 中篇 轸念勤政爱民惩治官场腐败 第十章 送礼蔚然成风 第一节 清初朝廷进贡制度 第二节 清初皇帝的进献态度 第十一章 乾隆反对官员进献 第一节 乾隆对进献的态度 第二节 从自身做起 第三节 嘉庆禁献珍玩 第十二章 官场上的玉石诱惑 第一节 清初创设养廉银制度 第二节 官场互相排挤打压 第三节 官员藏贡玉被正法 第四节 严处兵丁偷换贡玉 第五节 官员抽换罚没财物 第六节 官商勾结走私玉石 第七节 轻处官眷私带玉石 第十三章 高朴私采玉石案 第一节 高朴其人 第二节 家族显赫 第三节 案件背景 第四节 案件过程 第五节 收缴玉石 第六节 官员问责 第七节 人员处置 第八节 新疆善后 第十四章 从严管制玉石市场 第一节 继续打击贩卖玉石 第二节 变价宫廷过剩玉器 下篇 至诚敬天法祖归政体元立极 第十五章 制玉册,绘人生 第一节 西师成功,作《开惑论》 第二节 明理论哲,作《南巡记》 第三节 总结从政,作《为君难》 第四节 功成名就,作《十全记》 第五节 永不懈怠,作《自强不息》 第十六章 嘉庆亲政 第一节 乾隆归天 第二节 大智若愚 第三节 处置和珅 第四节 玉石新政 第五节 嘉庆护宝 第六节 清宫玉文化的衰落 第十七章 尾声 第一节 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 第二节 玉的功能作用 第三节 大陆文化下的玉文化最终没能走向世界 结语 附录一:京外“八处”承做玉器名录 附录二:乾隆钦定玉器等级名录 附录三:乾隆钦定刻款玉器名录 附录四:乾隆钦定变卖玉器名录 附录五:乾隆谕令退还官员进献玉器名录 附录六:乾隆谕令接收官员进献玉器名录 附录七:乾隆朝宫中存贮物料品种名录 附录八:清代文武官员品级表 附录九:清宗室成员称谓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荣登金銮殿 第一节生而神灵 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子夜,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在后改为雍和宫的雍亲王府邸。他一出生,就与一般的新生儿有所不同。据记载,他‘‘生而神灵、珠庭方广,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发音铿洪、嶷然拔萃”。他的降生,给雍亲王胤稹一家带来无限欢喜,随即取名弘历,即后来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世宗雍正皇帝(胤稹)的第五子,齿序为皇四子。其生母为孝圣宪皇后,满族镶黄旗人,姓钮祜禄氏。弘历出生时,他们母子的身份并不十分显贵,只是由于弘历自幼聪慧,才得以受到父亲和祖父的钟爱。 ◇一、宫廷教育 清代,皇帝对皇子的教育甚为重视,顺治朝时就有上书房之说。至康熙朝时,正式设立上书房。按照清代皇室旧例,皇子、皇孙、曾孙及近支王公子弟,年满六岁均要入上书房分屋读书,学习经史子集、书法绘画,同时也习武射箭。 弘历的第一位老师是庶吉士福敏,此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位正二品。乾隆勤奋好学,领悟敏捷,学业日见长进,深得福敏的喜爱和赏识。 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的某一天,十二岁的乾隆随父亲(后来的雍正皇帝)到圆明园“镂月开云”,陪侍皇祖康熙皇帝用膳。这是弘历第一次面见爷爷康熙皇帝,急上前恭行拜礼,等候赐坐,其举止文雅,张弛有度。 康熙一见“惊爱”,随即身旁赐坐。席间,康熙想起庶吉士福敏曾提及弘历聪明英睿,勤于动口、善于动手,过目不忘、出口成诵。于是,康熙随意以《爱莲说》考试弘历。不料,弘历诵读行云流畅,释义融会贯通,令康熙喜不自禁。宴毕,即令弘历“宫中养育”,并“亲授书课”。同时,令贝勒允禧教授骑马射箭,庄亲王允禄教授刀枪兵器。有记载,弘历舞兵弄剑,驭马戎装,举箭“叠发奇中”,“垂鬓英武,观者莫不钦为天授”。 这一年的深秋,弘历随侍圣祖康熙皇帝巡游避暑山庄,被赐在“万壑松风”居住读书。一日,弘历见爷爷的御舟停泊在“晴碧亭”畔,爷爷也望见皇孙并呼唤他的名字。弘历攀岩壁急速而下,康熙恐其跌倒,忙喊“别跑,别跑”。可见康熙对弘历是“爱护殊常”。 二、少年持重 弘历的父亲雍正,在避暑山庄狮子岭以北有一藩邸,此为雍正扈从驻扎避暑山庄时康熙赐的园子。 据说,一日,康熙来到园内进膳,雍正急忙让弘历向孝敬宪皇后、孝圣宪皇后问安拜觐。康熙喜形于色,因他预见弘历是棵好苗子,连称她们是有福之人。 进膳后,康熙一行来到一个叫永安莽喀围的木兰围场。场中有一只巨大灰熊,咆哮站立,康熙举枪射击,熊应声倒地。过了一会儿,见熊不动,康熙命御前侍卫带领弘历前去射击,目的是使弘历初进围场,即尝到猎获灰熊的感觉。 弘历刚刚上马,灰熊突然咆哮跃起,向弘历的坐骑猛扑过来。弘历泰然自若,控制缰绳自如。见此状,康熙迅速举枪,将灰熊击毙。随后,康熙来到帐内,感慨万千,对身边的温惠皇贵太妃说:“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又一日,有人告知山林出现老虎,康熙命弘历的二十一叔(后封为慎郡王)前去狩猎。弘历也想一同前往,于是双膝跪地,请求皇祖准许。康熙说:你不能去,有我在你才能去。可见康熙对弘历的怜爱。当弘历成为一统江山的皇帝时,每每想起此事,想起皇祖对自己的深深厚爱,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 弘历不仅从圣祖康熙那里学到了舞枪弄棒、骑马射箭,也学到了如何研习知识和学问。 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康熙在给弘历讲述儒家学说时,举例说:“自古帝王因不学问,任彼书生訾议。朕自幼读书,无不研究。先儒中,惟朱子之言最为确当,其他书册所载,有不可尽言者。如云,‘唐明皇焚珠玉于殿前’。珠可焚毁,而玉亦可焚毁乎?” 此时,弘历虽然只有十岁,但爷爷的此番教诲,却在弘历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为日后做皇帝后学习、生活、说话、办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秘密立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在畅春园驾崩。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倚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统称“圆明三园”。圆明园周长近十公里,面积三百多公顷。 圆明园始建年代无史可考,但明朝太仆少卿米万钟的勺园(今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和明神宗生母李太后之父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都在圆明园范围之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清华园的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这里是康熙“避喧听政”的地方,宫中俗称“西华园”。 康熙四十年(1701),康熙帝开始在畅春园的北面修建皇家园林,这大概就是圆明园始建的年代。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将此园赐给皇四子J乱稹,当时的园子还是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 雍正三年(1725),雍正将赐园大加扩建,扩建后的圆明园已经有了“二十八景”的称谓。 到了乾隆朝,圆明园的修建达到了鼎盛时期,最终完成了“四十景”的建设。至此,圆明园形成了以福海为中心的仙山琼阁般的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 康熙驾崩后,弘历的父亲胤稹即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日,胤稹在紫禁城登基,次年改年号雍正。 封建时期,皇帝自称天子,即天帝的儿子。天帝所居住的天宫谓之紫宫,古人也将自喻为天子的皇帝所居住的皇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而皇宫是不准一般人进入和靠近的,故称之为紫禁城。P2-4 序言 玉是石头,但它不是普通的石头。在神权支配的远古社会里,它是人们沟通上天的神器;在帝王主宰的封建社会里,它是王权最神圣的象征。它温润莹洁、多彩多姿,它是山川的精华、大自然的造化,它是人类迄今为止所知最古老、最完整、最具文化信息的物质和文化载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玉”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当今的“玉”字,在远古同篆字“王”字。传说古代帝王腰间总佩戴着一块美石,后来人们将“王”字右下腰部加一点,遂成“玉”字。不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王”和“玉”字密不可分,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当今王字偏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如:瑶、瑾、瑜、琳、璇、珉、璎,都指的是美玉;琼,是指带红色皮的美玉:璐、珂,泛指玉石;玖、琚、璁、瑁,是指似玉的石头;璀、璨、瑛、莹,指玉石的光泽和色泽;球、玲、玎、琐、垮、理,是指玉石的声音;环,是圆玉璧;瑕,是玉上的红点;理、琢,是指制作玉器;玩,是指摆弄玉石;珍,泛指珠玉等宝物。就连古代打仗调兵用的虎符,在远古时代也是用玉做的,称“琥”,即所谓“发兵瑞玉为虎也”。 自古君王爱玉,佩玉之风长盛不衰、蔚成风尚。但像乾隆皇帝那样如此痴迷于玉,并把宫廷玉作为一种文化推向极致的,可说是“千古一帝”。他所缔造的古代玉器王国,在中国玉器史上更是“千古绝唱”。 纵观乾隆朝玉器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它是一条有高潮但没有回落、平稳向上逐步走向鼎盛辉煌的直线。乾隆在位六十年,玉器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乾隆元年(1736)一乾隆二十四年(1759),即乾隆登基至平定准噶尔、“回部”,为发展期。这个时期宫廷玉器发展平稳缓慢,新疆玉石供应零散而无秩序,玉器制作分工明确并逐步完善,刻款、刻字、定级成为时尚,改制玉器盛行,毁坏古旧玉器的现象十分严重。 第二阶段,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乾隆四十三年(1778),即平定准噶尔、“回部”后至查办高朴玉石案,为繁荣期。这个时期新疆玉石进京始成恒贡,陈列观赏性玉器兴起,小件把玩玉器十分流行,官员进献玉器蔚然成风,官员因玉石、玉器而腐败愈演愈烈。 第三阶段,乾隆四十四年(1779)一乾隆六十年(1795),即查办高朴玉石案后至乾隆归政,为鼎盛期。这个时期玉石政策规章逐步完善,新疆玉石大量进京,宫廷筵宴的餐具大量使用玉石制作,大型观赏性玉器兴起,宫廷过剩玉器开始大量变卖且流向民间,歌功颂德的玉册、玉宝开始流行。 乾隆皇帝是一个痴迷玉器、鉴赏卓然的大玩家,他酌古准今,复古而不泥古,创新而彰明显著,堪称中国帝王玉器史上的领军人物;乾隆皇帝是一个文韬武略、治国安邦的大政治家,他勤求治理、勤政爱民,首重清廉、不宽贪吏,深知食为民天、民为邦本,誓为天下万世先、创历史旷古未有之盛世;乾隆皇帝也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生命体,他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善善恶恶,恩恩怨怨,无不打上祖上血脉传承下来的丝丝印记和后天环境浸染的生生烙印。 作为一个玉器爱好者、收藏者和鉴赏者,写一部关于乾隆与玉的书,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愿广大玉器爱好者、收藏者、鉴赏者、研究者,以及崇尚中华玉文化的广大读者,读此书,有所裨益。 谨序。 后记 这是一部根据清官档案史料撰写、讲述乾隆皇帝与玉的书,读起来似乎缺乏精彩和生动,但这是一段真实、已被世人遗忘很久,并覆盖上了厚厚历史尘埃的往事。 档案不仅要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服务,也要为祖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档案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打造顺应时代发展、传播覆盖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特色文化产品。 出于对玉器收藏、鉴定的喜好,本人很久以前就立志要以清代历史档案为依据,写一本关于乾隆皇帝与玉的书,以正民间传承的各种“真实”故事和“美丽”传说。2003年开始构思、收集资料,2007年动笔写作。其间,因工作关系而断断续续,迄今六年方始完成,加上准备时间,前后共用了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本书不拘泥写乾隆皇帝与玉的旧情往事,而是想通过乾隆皇帝与玉的情缘,向读者展示一个封建帝王治国安邦、理朝庶政、繁荣社稷、富裕百姓、整顿吏治、和谐社会的多彩人生。同时,讲述一个君王与玉的故事,揭示社会与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哲理和感悟,暴露人们藏匿在内心深处的自然天性和本能,也是本书的一个写作目的。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我的好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杨珍研究员的指导,以及梁华京先生的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是为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