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美)斯科特·塞缪尔森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斯科特·塞缪尔森,2015年希特奖(The Hiett Prize)获得者,16岁读到阿奎那的著作后爱上哲学,决心致力于哲学研究。26岁毕业于有“南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美国爱荷华州科克伍德社区学院。他致力于哲学普及工作,将他接触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和他们各式各样的苦乐人生记录下来,展现给读者一场又一场鲜活的哲学旅程。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世界是一片眼泪之 谷,充斥着无意义的苦难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理 解痛苦,并将自己与这种 痛苦联系起来。正是痛苦 ,在道德和其他方面塑造 了我们的一生。 戈登·马里诺《存在主义 救了我》作著 塞绍尔森的书优点频多 ,读者经常不知不觉就成 了他的学生。他那自而略 带忏悔的风格,既严肃又 风趣,同时流露真诚。本 书除了内容丰富、见解深 刻、表述人性化之外,还 有一个优点:它能为读者 提供一种乐趣,也是一种 挑战——读完后,我们必须 合上书回归生活,依靠新 的决心和勇气去实践它。 《秦暗士高等教育增刊 》 目录 引言 无意义痛苦的悖论 第一部分 看待痛苦的三种现代方式 第一堂 根除痛苦 :约翰·穆勒及其功利主义悖论 第二堂 拥抱痛苦 :尼采与永恒轮回 第三堂 为痛苦负责 :汉娜·阿伦特与平庸之恶 插曲 :罪恶问题 第二部分 看待痛苦的四种古典方式 第四堂 痛苦展露无知 :论《约伯记》与自由的意义 第五堂 痛苦用自然弥补我们 :爱比克泰德与感恩存在 插曲 :天堂与地狱 第六堂 痛苦唤醒我们的人性 :孔子的仁与礼 第七堂 痛苦激发艺术灵感 :悉尼·贝谢和蓝调音乐 结论 饱含人性地受苦 悲伤的尾曲 致谢 注释 精彩页 第一部分看待痛苦的三种现代方式 他们在忙着削减人类的瑕疵时,也在削减着善的原材料。 ——弗兰纳里·奥康纳 我之前的邻居有个女儿叫阿什莉(Ashley),她出生时“脑子是坏的”,她一个从医的妹妹这样描述。她的精神和身体都有极其严重的残疾,医生们认为她在这个世界上活不过几天。可当我认识她时,阿什莉已经活到了青春期,身高接近一米八,我永远也长不到这么高。可是,她只会做新生婴儿做的事情。她一直坐在轮椅上,不能说话、走路、爬行、控制自己的手脚,也完全不会使用语言。她整天瘫坐在轮椅中,偶尔被人喂些东西吃,总是尖叫个不停。 婴儿的哭叫不管有多让人烦,却蕴含着语言的种子:你知道,总有一天这种哭叫会变成语言。而阿什莉的哭叫则完全是痛苦的警报声:它永远不会演变成语言。尽管这哭声中也包含了出生、成长和青春期的挫折,但不算是一种抗议。声音从她体内涌出,单调而持续,像是尖叫,又像呻吟,这是一个充满痛苦的长元音,但没有一丝愤怒,也没有任何不满,好似调试痛苦的音叉。在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Oedipus at Colonus)中,合唱的部分如是说:“古代作家说,最好是从未活过,从未呼吸过,从未直视过白昼的眼睛;次好是愉快地说声晚安,然后迅速离世。”一直以来,我觉得这些唱词不过是有趣的夸张。但阿什莉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恐怖。阿什莉这种情况是死了更好吗?她的生命真的只是一个错误吗?既然她的生命是我们共有的生命的一部分,那么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吗? 《呐喊》(The Scream)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图像之一,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1910年创作的几版油画和粉彩画。画中,橘色的天空下,一个难辨性别的人在一座桥上尖叫,两个模糊的身影在旁边走着,对前者的绝望无动于衷。这幅画的一些复制品上写着:“Ich fihlte das grosse Geschrei durch die Natur”(我听到了自然发出的巨大尖叫。)这幅画被认为体现出了无意义痛苦本身,是发自自然深处的尖叫,是我们穿过自己的人生之桥时试图无视的东西。尽管前现代表现痛苦的形象是用神话赋予苦难意义(耶稣受难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几天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了),但《购喊)只是尖叫——没有故事,没有过去和未来,没有救赎,也没有希望。坦白说,我对蒙克的表现主义大作情感复杂。画作带来的视觉冲击,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稀世文物,我并不是没有感受到这种冲击。但是,尖叫的那个人的脸和手,让我觉得本应是彻底的绝望,却因珍杂了愤怒而被稀释。这幅画的仿作很多,这并不奇怪。无论如何,如果你要想象阿什莉的样子,就想象这自然的巨大尖叫吧,虽然蒙克画笔下的这标志性的人物形象,远没有我曾经的邻居更能体现出无意义痛苦。 2012年11月,当代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发表文章说,“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孰是孰非,取决于他们都无法证明的事实。”一个月后,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盖伦·斯特劳森(GalenStrawson)就这一言论,给《纽约书评》的编辑写了一封简短的信,信中的内容令我震惊不已: 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他们孰是孰非,取决于和我们打交道的是什么样的有神论者。 P25-27 导语 本书是对抗苦难的哲学自助手册:面对未知的天灾人祸,痛苦随时可能迎面而来,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从古到今,东西方的哲学家是如何面对痛苦、思考痛苦的?究竟改面对苦难,还是逃避苦难,苦难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本书是社会文明的通识教育读本:痛苦带来社会反思,不理解痛苦的社会,不配谈论文明。如果埃涅阿斯没有逃离特洛伊城,罗马就不会建立。因此,如果无辜的拉奥孔没有受难,罗马就不会存在。没有悲剧,就不会有文明。没有无意义的痛苦,就不会有人性。 本书是具权威性的哲学入门书:从哲学层次看:思考痛苦是我们与哲学的初次会晤,也是哲学最后的自留地。作者塞缪尔森出身哲学专业,长期在社区和监狱机构为服刑人员普及哲学,在教学一线反复锤炼,他充满表达力与关怀的教学方法,使他在读者和学生中大受欢迎。 序言 引言 无意义痛苦的悖 论 人从自身的视角,只能 从矛盾中看到现实。他越 忠于自己所见的矛盾,就 越愿意接受现实。——艾尔 弗雷德·卡津 我想起我儿时的伙伴马 特·考夫曼(Matt Kaufman ),那时他上五年级,一 头金色卷发,顽皮捣蛋, 生命充满各种可能性。一 天,他正在小镇边缘玩自 行车后轮支撑,突然,一 个高中生开着车从山上呼 啸而下。马特被撞飞,落 在了旁边的操场上,他的 身体肿胀到原来的两倍大 。当时学校刚放学,一个 小孩目睹了这一场景,他 站在马特一动不动血淋淋 的身体旁,等待救援直升 机到来。在去医院的路上 ,马特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时我才上四年级,事发 后,我在楼梯上摆弄着玩 具人偶,心中有些不安, 我的母亲过来告诉我,我 的小伙伴去世了。刹那间 ,一个问题密密麻麻地爬 满了我的全身——“为什么 ?”玩具从我手中掉落,歪 歪扭扭地躺在台阶上。 孩子们的不幸遭遇,一 针见血地指明了世界的本 来面目,它和我们以为的 样子有多么不同。除非具 有足够的想象力,相信前 世今生或是父债子偿,才 能从大多数这样的惨剧中 瞥见一丝丝正义的影子。 想一想:此时此刻,在某 个地方,就有孩子在父母 的打骂下瑟瑟发抖,有的 在沿街乞讨,有的在去学 校的路上胆战心惊,有的 咳出鲜血,有的先天畸形 、痛苦不已,还有的早早 夭折。就在此刻,某处不 知又有哪个马特·考夫曼在 痛苦中扭动着身体。美国 国家犯罪受害者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的调查 显示,每5个女孩和每20个 男孩中,就有一个遭受过 性虐待。这些孩子正在遭 受什么样的折磨?我不忍 细想。 然而,逃到成年人的世 界也没有多大帮助。世界 上每分钟都有人在遭遇性 侵犯,每分钟都有人还没 来得及发挥潜能就死了。 每一秒,每一瞬间,我们 都在承受莫名而来的痛苦 。这些痛苦看起来没有任 何意义:歇斯底里的状况 、不公的待遇、孤独或丧 恸的境遇、恐怖主义的威 胁、独裁的暴政、酷刑的 折磨,还有无聊、沮丧、 羞辱、压抑、绝望、单相 思以及恋爱的痛苦。罗伯 特·伯顿(Robert Burton) 在《忧郁的解剖》一书中 这样说: 人这一生,没有哪种状 态是令人满意的。无论什 么年纪,都是如此:小的 时候,仿佛在奴隶主的残 暴统治之下,只有无尽的 服从;长大了,就得工作 ,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 了,骨头酸痛、内脏绞痛 、身体抽搐,成了丧宴( 拉丁语:silicernia)的常客 ,听觉迟钝、视觉模糊、 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 、声音嘶哑,老得不认识 镜中的自己,对于别人和 自己都是种负担;人到古 稀,就像《圣经》中大卫 所说的那样:“无所不悲。” 他们不是活着,只是苟延 残喘。 正如伯顿四百多年前的 这本老书所言,无意义痛 苦并非新鲜事物。这些惯 常的苦痛,我们的祖先也 不能幸免。此外,他们还 要被迫应对那些恐怖的灾 难:私刑、瘟疫、广岛原 子弹爆炸、三十年战争、 斩首、运输奴隶的航路, 还有特雷布林卡(Treblinka )集中营。他们常常会染 上各种疾病:小儿麻痹症 、黄热病、钩虫病、疟疾 、麻疹、腮腺炎、风疹和 天花,饱受折磨直至死去 。那么,这些疾病的消除 (至少在它们已经被消除 的地方),是否造成了一 些正义与善良的缺失呢? 换句话说,是否有心智健 全的人希望我们更广泛地 重新引入这些疾病?这对 我们生活的世界意味着什 么? 此外,对哲学的研究不 应止步于学习那些与我们 自身秉性相投的思想。当 我们能够挑战我们的秉性 ,增强那些同样存在于自 我大合奏中的细小声音, 以此拓宽我们的性情维度 时,我们的自我就会变得 更加丰富,我们灵魂奏响 的乐曲就会变得更加悦耳 。我信奉哲学多元主义。 套用威廉·詹姆斯”的话,我 相信,如果一个柏拉图主 义者被说服,或以其他方 式被迫成为亚里士多德主 义者、道家、儒家、基督 徒或尼采主义者,那么我 们的总体真理意识会因此 被削弱。“人性的信息从未 被读完,而每一个伟大的 哲学思想都读出了其中一 个音节。我们发现得越多 ,就读出得越多。虽然有 一些应该指引我们所有人 的根本坐标,但我的主要 兴趣是拓宽我们的想象力 和认知力。我的目标不是 解决我们的道德问题,(有 哪个哲学家曾成功地解决 过这一问题吗?)而是拓宽 我们的道德想象力。在我 看来,最富有哲思性的哲 学家是那些体现出广博人 性,并坚决不肯被简化为“ 一种哲学思想”的人,比如 苏格拉底、庄子、蒙田。 为什么只有七种看待无 意义痛苦的方式呢?请容我 为自己辩解几句。著名哲 学家阿梅莉·奥克森伯格·罗 蒂(AmelieOksenberg Rorty) 在其著作《恶的多种面孔 》(The Many Faces ofEvil)中也仅提出了六种, 而我要承认,看待痛苦之 谜的方式远不止六七种。 有些读者可能会失望地发 现,本书没有专门详细论 述基督教和佛教的章节, 毕竟基督教的核心象征就 是耶稣受难,而佛教四谛 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尽 管本书确实适合讨论这两 内容推荐 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当尼采看刹一名受挫的决鞭打着一匹不愿动的马时,尼采内心的某种东西断裂了。当汉娜·阿伦特看到犹太集中营的资料时,她痛苦地质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而面对最爱的弟子的早逝,孔子只能向天哀叹不公。黑人妇女面对种族欺压时,轻轻摇摆着身体,唱起蓝调《没有人知道我的痛苦》,所有人应和着她。拉奥孔的雕像在静默中痛苦地哀号,仿佛在替我们所有人无声地质问。 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质问着、体验着、拥抱着、逃避着痛苦,于是我们自痛苦中诞生了艺术、音乐与哲学。而最终,痛苦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