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碧,作家、出版人;全球生活美学MOOK《innearth地球旅馆》系列读物的主编。
喜欢阅读世界各国不同领域里活得精彩的女子的故事,并以此汲取能量;亦爱研究民国女子,民国风物。愿以文字在时间上缝制美妙的针脚。
已出版:《林徽因: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我只喜欢你》
《三毛传: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等书。
与张进步合编出版:
《我要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全世界最美丽的情诗》
《我允许你,在我心上行走:全世界最美的情书》等。
三毛的死:自杀是一场预谋
三毛对死亡一直有好奇心,“死”这个字曾在她的文
字中频频跳出来。
“自杀”这件事在三毛很小的时候就发生过,她那时
处在自闭的青春期。所幸那次她走了出来。长大后她解释
:“当时年纪小,不懂得——死,并不是解脱,而是逃避
。”
后来,她的未婚夫离世的时候,她也一度想要自杀。
直到遇到荷西,他们一起生活了六年,这段日子,她过得
甜蜜、充实,死亡这样的事情便闭口不提了。那时,有个
杂志社约她写一篇文章,主题是:如果你只有三个月的寿
命,你将会去做些什么事?
她想了很久,一直没有写这篇文章,她说:“虽然预
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的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
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
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
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
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我要守住我的家,护住我
丈夫,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
荷西意外死亡后,她与世上联系的三根线便被斩断了
一根,对她而言生命变得不再那么稳定,死亡又开始浮出
水面,与她对视。那时所有人都担心她会自杀,她也的确
这样想过,她曾经很认真地跟父母说:“如果选择了自己
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
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母亲祈求她:“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
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
父亲则几乎失去控制地对她说:“你讲这样无情的话
,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今天既然已经说了出
来,使我,这个做父亲的人,日日要活在恐惧里,不晓得
哪一天,我会突然失去我的女儿。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
自己的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要
与你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因为是——你,杀
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
父母的反应让她知道,她的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
重要。所以她说:“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
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生的艰难,心的空虚,死别
时的碎心又碎心,都由我一个人来承当吧!”
但她却食言了。
也许,语言是有时效性的,人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
说过一句什么样的话,当生命的情形变了之后,对之前说
过的话就不再认同了。
有人说她那么热情、坚强,怎么会杀死自己呢?
其实那几年,她在强迫自己活着。荷西死后,她在精
神上异常艰难,但为了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她为自己找
了一些乐子——写书、写歌词、写剧本、四处搜集老物件
,看起来也的确过得还不错。她不愿意悲悲戚戚地出现在
众人面前,只在一些关系好的朋友面前才会流露出悲伤。
到了后来,她在朋友面前也很少表露悲伤了。那些年她也
不是一直沉迷于悲伤的,她同朋友们喝酒、聊天、说笑,
也是真的快乐,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治愈了,但内心深处
的那块黑暗之地一直存在,心理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那些年,她写的文字都零零散散的,失去了最初的灵
性。她自己也知道,但是也无力改变现状,写作是感性的
事情,着急和努力都没用。她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透露出
无奈的情绪:
爸爸,你不能要求我永远是沙漠里那个光芒万丈的女
人,因为生命的情势变了,那种物质也随着转变为另一种
结晶,我实在写不出假的心情来。
她死后,有人说她是因为没有获得最佳编剧奖而自杀
,有人说她是因为失恋自杀,也有人说她是得了不治之症
,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大家这样说,是因为这三件事情
离她自杀的时间是最近的。但其实她心底那颗黑暗的种子
,早在荷西去世后就又重新萌芽了,难以分辨到底哪件事
是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毛的死一直是有预谋的,也许预谋了太久,在人们
淡忘这件事之后,她突然把自己杀死了。
母亲缪进兰在三毛自杀后接受采访说:“荷西过世后
这些年,三毛常与我提到她想死的事,要我答应她,她说
只要我答应,她就可以快快乐乐地死去。我们为人父母,
怎能答应孩子做如此的傻事,所以每次都让她不要胡思乱
想。最近她又对我提起预备结束生命的事,她说:‘我的
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过了
,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因为三毛
常常说要去死这种话,就好像牧羊童常说‘狼来了’‘狼
来了’一样,我与她父亲就认为她又说‘文人的疯话’,
况且竟这么样的糊涂。”
三毛在临死前,在去医院的前一天,她忽然郑重地送
给母亲一件玉雕和生日卡片。母亲觉得很奇怪,就跟她说
:“生日不是下个月吗?”三毛淡淡地说:“怕晚了来不
及。”
这个时候,新的死亡预谋已经开始了。有人爱的时候
,死亡是忌讳,是闭口不提的;爱的人不在了,死亡便是
引诱,是无所畏惧的。死亡是一面湖,她一头扎了进去。
三毛自杀的医院洗手间内,马桶两旁都设有扶手,三毛只
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以立即扶住扶
壹·爱情——三毛与荷西的生活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我们夏天结婚好吗
有情饮水饱
遇见你什么都对了
荷西这个人
时间静止的1979年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没有你的旅途不完整
再见,大加纳利岛 再见,我的半生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贰·追梦人——她走过的路有一生那么长
撒哈拉:跟随了她一生的地方
西班牙:最好的时光,最痛的时光
台北:孤岛,四周不断涨起潮水
叁·生活趣味——对照记
三毛的审美趣味对照
三毛的居所:你怎么过一天,便怎么过一生
三毛的收藏:淘出来的艺术之家
三毛的衣柜:一生不爱黑色
三毛的厨房:爱人不是在身旁,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三毛的汽车:带我去远方
肆·父母的爱——暖暖内含光
母亲缪进兰
父亲陈嗣庆
伍·友情——最真挚的快乐
顾福生:将她拉出黑洞的人
林青霞:命运是个谜语,它给你的每一个谜面都会适时公开谜底
三毛与王洛宾:不对等的灵魂如何相爱
李敖:骂人是他的生存之道
陆·尾声——追梦人
她的写作:就像一所简陋的房子,打开门,里面却堆满珍宝
后记——永远的女孩
三毛的死:自杀是一场预谋
人生是由无数个小圆圈组成的
三毛是我在青春期时读过的女作家,她也是第一个将
自由的种子埋进我心里的人。
那些年,读着她用跳脱的文字讲述的故事,读着她在
地球的某个角落过着浪漫、肆意的生活,我才了解了人生
有很多种可能性,并不一定是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
这让年少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信息不是很发达的20世纪90年代末,阅读是了解外
界的最好方式。不像现在,你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每
天收到别人展示给你的各种讯息。这个时代,好像每个人
都在兜售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其中也有一些经过包
装的观点。也许,写出那些讯息的人并未认真审视他所传
达的生活是否值得过,而三毛,则是在用生命亲身实验着
她的生活观。
三毛少年时,经历过一段自闭的时期,那时的她像一
只蝴蝶被关进了封闭的小黑屋里,这段时间长达七年。好
在最终她从里面飞了出来,并在那团“黑”里完成了一个
小小的进化——她明白了人与世界
的短暂关系,于是她认真地给自己出了一道题:这一
生该如何度过?然后,她用整个余生来完成这个题目。
为了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为了给自己的内
心一个交代,瘦小的她脱离了平常人的轨道,去开拓另一
种人生的可能性。原先不喜见人,把自己关闭在小世界的
那个女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她要去实践那些年
少时被传统教育否定的价值观,于是她便离开台湾,独自
一人去西班牙留学。自那以后,她便步履不止,先后在西
班牙、德国、美国念书,后来又到环境恶劣的撒哈拉沙漠
生活了三年,之后定居大加纳利岛,又游历了南美洲。这
一路,她身体上吃了不少苦,精神上却收获满满。当初把
她从那团黑暗里拉出来的最大力量是书,所以后来她的大
部分时间都在近乎疯狂的阅读和写作中度过。33岁时,她
因《撒哈拉的故事》一举成名。几十年过去了,她的作品
和行为仍然影响着很多人。她这一生,无论身体上还是灵
魂上,都活了别人的几个人生。最重要的是,她在每个生
活过的地方都汲取了很多能量。
对于一些人来说,活着是在消磨漫长的时间;对于另
一些人来说,活着却是争分夺秒地体验。三毛属于后者,
她的一生是马不停蹄的,除了行走了很多国家,还写了二
十多本书。她曾经说过:“人生那么短,抢命似的活是唯
一的方法,我不愿慢吞吞地老死。”她的人生被自己安排
得很密集,她这样的活法可能与她长达七年的自我封闭有
关,“抢命似的活”也许是为了弥补早期那段“坏掉”的
时间。她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付出了许多。这种生活,需要
很大的勇气去实现,因为现实中
的牵绊太多,退缩一步,便是普通的人生。何况,在
她之前也并无太多此类的例子可供参考。
大家喜欢三毛,我想是因为她做了很多人想做却又没
做成的事情。这种肆意、任性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在无论
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比几十年前有了很大进步的今天,
人们也不能随意做到,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遵循自己
的内心去生活。
之前读三毛,我会读她的流浪生活,现在成熟一些了
,开始关注她的居所、她的收藏、她穿什么样的衣服和鞋
子,会去看她在某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吃了什么东西,这
些生活的日常比流浪生活本身更能吸引我。
我没有按照一般写传记的思路将她从出生到去世一路
写下去。我更像在做一个化学实验,用来写作的书房更像
是一间化学实验室,我在里面分析三毛这种“物质”是由
何种成分组成的。
在青春期读三毛,我只是读了一个表象,只看到了她
被贴上的那个巨大的标签——流浪。就像看日常的一杯水
,它的形态就只是水,不会去考虑它与氢离子和氧离子有
什么关系。人年轻时,总是容易被最表面的东西吸引。
这次为了写这本书,我把她所有的作品都找出来重读
一遍,她跳脱、欢乐的文字很轻易地将那些沉淀在我心底
的尘埃激荡起来。再细细分析,才发现三毛的“成分”实
在太复杂了:她的流浪、旅行、爱情、
友情、居所、厨房、收藏、鞋子、衣服、车子……她
热爱的沙漠和岛屿,她的快乐和悲苦,她的明媚与阴暗,
这所有组成三毛的“成分”都一并被释放了出来。三毛很
复杂,而她的复杂又很显而易见。
在从“陈平”变成“三毛”的经济状况不好的初期,
她在撒哈拉沙漠用“废物”打造出一个温馨的住所,在简
易的厨房里为丈夫煮一餐中国食物;后来,生活的境况好
一些时,她住在大西洋岸边的大房子里,为丈夫烤一只鱼
形蛋糕当晚餐,站在窗前看星星出现又隐去……当我看到
了这些之后,就会想,她哪是在流浪啊?她只是在生活—
—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体验着不同的生活。
只是,再精彩的人生也不过是苦中作乐。年轻时,她
忍受过贫穷,状况刚刚好转时,又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她
被这世界宠过,也被虐过,也许这是一个作家所需要接受
的考验。三毛的父亲曾经用“燃烧”来形容女儿的生活方
式,这也是在所有对“三毛的一生”的评价中,我认为最
贴切的两个字。
这次要写她的一生,我不但把她写的书全部读了一遍
,也看了很多她写给家人、友人的信件。三毛写的中文字
很特别,是与水平线呈45度倾斜的,像一个人迎着风沙赶
路的姿势。也许,一个人的命运会透过各种细节渗透出来
。
在我刚开始写这本书不久,一个冬天的傍晚,我走在
马路上,忽然听到街边有人在弹唱《滚滚红尘》——起初
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
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这首走红
于20世纪90年代的歌是罗大佑为三毛编剧的电影《滚
滚红尘》创作的主题曲,氛围有些悲苦,现在已不再流行
,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被播放出来,我也已经有很多年没
有在公共场合听到它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何时能写完这
本书,这首悲苦情调的歌却忽然给了我很多积极的情绪。
因为我听到了跟三毛有关的信号,也许正如歌里所唱的那
样,这是来自“滚滚红尘里隐约的耳语”,我固执地认为
它是在鼓励我早点写完。
当年,我在教室的后排捧着她的书读得津津有味的时
候,也未曾想过跟她会有什么联系。而今,我坐在书桌前
写这本书来解读她的一生,隔了这么多年,我们又重新有
了联系。
你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画下起始的一笔,总会在另一个
时刻闭合成一个圆圈。一生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大抵都可以
如此解释,人生便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圆圈组成的。
就像三毛,在成为作家之前,她从未想过要当作家,
她只是爱读书,爱到痴迷——这也是她人生初始的一笔吧
。
程碧以细腻和独有的女性化视角,全面还原了三毛的一生。她的流浪、旅行、爱情、友情、居所、厨房、收藏、鞋子、衣服、车子……以及她热爱的沙漠和岛屿,她的快乐和悲苦,她的明媚与阴霾。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编辑至少5次为书中的人和感情感动流泪。本书体例与常见的传记形式不同,采用小章节、主题性写作方式,随手翻开一页,就可以无障碍阅读。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马德里。1973年4月的一个清晨,30岁的三毛给合租的三个西班牙女孩留下租金和一封信,没有惊扰睡梦中的她们,便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搭飞机去了撒哈拉沙漠。」
六年前。
圣诞夜前夕,一个名叫荷西·马利安·葛罗的西班牙男孩去朋友家过圣诞节。西班牙的风俗是:圣诞夜十二点一过,邻居们就要前往左邻右舍,一家家的恭贺节日快乐。有点类似中国的拜年。那晚,十二点的钟声刚过,荷西便出门准备上楼去祝贺左邻右舍圣诞节快乐。当他雀跃着往楼上跑的时候,遇到了正在下楼的三毛。就这样,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大学读哲学系三年级的中国女孩三毛,第一次见到了还在读高中三年级的西班牙男孩荷西。当两个人在狭窄的旧楼梯上“狭路相逢”时,有那么几秒钟,空气是安静和凝固的,周围的喧闹仿佛被隔绝,突然都沉寂了下去。在对视的电光石火间,三毛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
而对于荷西来说,这个有着一头黑色浓密长发的中国女孩就像窗户外忽明忽暗的烟火一样,是那么的神秘和难以捉摸,他心里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愫——眼前的这个中国女孩,她将是我的妻子。
恰好三毛的朋友也是荷西的朋友,自那之后,荷西常常在下课后和周末来三毛住的公寓楼下找她一起玩。公寓楼后面有一片空地,荷西常常约她来和朋友们一起打雪仗、玩棒球。偶尔也会单独约三毛去一个叫“海盗市场”的旧货市场,两个人常常从早晨一直逛到下午。虽然有时候逛了大半天也只是买了一根鸟的羽毛这样的小玩意儿,但在那个寒冷、沉闷的
冬天里,两个人在马德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有一次,逛了一天后不知道要再去哪里的两个人将街上的长凳移到地铁的出口,坐在那里蹭着地铁口吹出的热风,一边呵着手取暖一边聊着天,直到夜晚的灯都逐渐亮起。在城市星星点点的灯光里,荷西忽然认真地对三毛说:“你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就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小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
突如其来的表白让三毛有点不知所措。虽然初见荷西时三毛对他有着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并且在听到荷西的这个梦想时也差点感动得流下眼泪,但这个很甜蜜的承诺毕竟是从一个18岁男孩的嘴里说出来的,里面总会有些不成熟和冲动。
她问荷西:“我们都还年轻,你也才高三,怎么就想结婚了呢?”
荷西说:“我是碰到你之后才想结婚的。”
在荷西认真表白之前,敏感的三毛就觉察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段时间的相处变得有些微妙:原本荷西都只是在下课后才去找她,但后来,有几次在上课的时间他也翘课跑出来了;原本他隔几天才会约她逛次街,但后来他几乎每天下课都来等她;原本是一大帮人一起玩,但后来荷西却用仅有的十四块钱单独邀请她去看电影。
那时的三毛26岁,是个热情开朗、喜欢玩闹的女孩,她敏感、难以捉摸又充满魅力。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男同学追求她,甚至常常有男生抱着吉他在楼下为她唱歌,虽然她也会内心雀跃,但始终不为所动。从台湾来到马德里求学的她,刚从一个闭塞的环境里挣脱出来,世界在她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新画卷,对她来说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她内心深处的小疯狂念头也一个个迸发出来。她曾在书上读到过一句话:“每夜上床时,你一定要觉得今天可真活了个够,那么你的一生都不会遗憾。”这句话对她触动很大,让她觉得一定要把每一天都过得精彩,才不枉费这一生,所以她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马德里求学期间,不安于安稳生活的她已经独自去了很多国家旅行,她还想要去更多的地方流浪。她也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那时的她并不想、也不曾想过要跟什么人许下什么一辈子的承诺,加上来自中国人骨子里关于男女年龄的传统想法,让她只把比自己小8岁的荷西当成弟弟一样看待。她也知道,人的情感和想法是随着时间流动的,六年的时间内,两人的学业和生活都会发生变动,谁知道前方会有什么样的未知在等待着他们?况且,六年之后,两个人心里是否还如现在一样彼此喜欢?虽然她很喜欢荷西,与他在一起也感到开心和轻松,却没想这么快就到结婚这么严肃的地步,她不想贸然接受这个承诺,谁都说不准六年以后的事情,所以在听了荷西的表白之后,她决定把他爱的小火苗熄灭在这个冬夜。
“你从今天起不要来找我了。”三毛狠着心对荷西说。
但三毛是个善良的女孩,她担心自己生硬的拒绝会伤到这个单纯的男孩子,因为这是荷西最宝贵的初恋。他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拒绝失去再相信爱情的能力。所以在拒绝荷西的时候,三毛的心里是痛苦和矛盾的,她对荷西讲了很多话,最后,荷西说了一句“除非你自己愿意,我永远不会来缠你”。在两人分开的那一刻,她能给他最后的安慰便是看着他先离开。此时,已是深夜,天空飘起了雪花,荷西
畅销书作家程碧全面还原了三毛的一生,讲别人没讲过没讲透的那个三毛。她的流浪、旅行、爱情、友情、居所、厨房、收藏、鞋子、衣服、车子……以及她热爱的沙漠和岛屿,她的快乐和悲苦,她的明媚与阴霾,以及与荷西、林青霞、齐豫、潘越云、王洛宾、李敖、顾福生等人的往事恩怨。本书采用“花瓣式”写作手法,每一个花瓣都能独立存在,所有花瓣又组成一朵花。采用小章节、主题性写作方式,手法新颖,可整可零,无需从头开始,随手翻开一页,就可以无障碍阅读。程碧说:“我没有按照一般写传记的思路将她从出生到去世一路写下去。我更像在做一个化学实验,我用来写作的工作室更像是一间化学实验室,我在里面分析三毛这种物质是由何种成分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