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绍兴师爷汪辉祖的法律生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其林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其林,江苏如皋人,本科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目前在南方医科大学卫生法学系任教,发表论文十多篇,参编著作有5部。 后记 1953年1月,胡适在中国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做了一次 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经过多年的刻意搜求,得到了“ 两部古代了不得、值得提倡的传记”,其中提到的一部就 是汪辉祖所著的《病榻梦痕录》。他高度评价汪辉祖回忆 录的价值,说“可以晓得司法制度在当时是怎样实行的, 法律在当时是怎样用的”。①其实这不是胡适第一次提到 汪辉祖,早在1946年所写的《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一文 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读乾隆、嘉庆时期有名的法律 家汪辉祖的遗书,看他一生办理诉讼,真能存十分敬慎的 态度。他说:‘办案之法,不惟入罪宜慎,即出罪亦宜慎 。’他一生做幕做官,都尽力做到这‘慎’字。”②他还 只是从“治史如断狱”的角度来谈的,但一个勤慎的古代 法律家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今天距离汪辉祖生活的大清朝乾嘉年间过去了才两百 多年的时光,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现代社 会制度的迅速建立,让我们回望起来却恍若隔世,其间不 仅是制度、观念的古今之异,更是横亘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人的立身处事的根本不同。当今人操法律之柄,营营于累 累法规条文之时,却丝毫看不见背后的那个人和那颗活泼 泼的心。 诚然,古代法律迥然于现代法律,法律的运用与实践 更是有巨大的差别。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法律固然有新旧 之别,但短促而急剧的社会变革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 民众的深层次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当今的司法者在运用 法律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又如何解决僵化的法律条文与 流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背离与扭曲? 近百年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使我们远离了传统社会, 有意无意地抛弃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制度规范,却远未 能建立起一套新的足以使人遵循的行为准则。日益繁多的 法令,因为缺少内在的支撑,往往难以获得民众内心的认 同和信赖,也就难以成为一种由内而生、行之有效的规范 和约束。其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上下相违,底层民众无道 德感的支撑,行事乖张无禁忌,凡事以利为先;而那些位 高权重之人,视法律如玩物,或凌驾于法律之上,或玩弄 法律于股掌之间。在这种情势没有改变之前,我们还要在 “法治”的梦想道路上跋涉很久很久。 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将20世纪以来的中国称之 为过“历史三峡”,这个过程要持续二三百年的时间,他 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艰难重生的二三百年,走过去中华民族 将涅槃重生,前途光明,走不过去万劫不复。唐德刚是持 乐观的看法的,他认为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 有通过的一日,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正走在民族伟大复 兴的道路上,自然更有乐观的理由和无比的信心,回望来 时的道路,看看我们的先人们曾经做过什么,又为什么这 么做。那些支撑他们的恒久信念与准则,必将为我们走出 “历史三峡”增添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目录 第一章 萧山少年初长成 引子 第一节 绍兴出幕友 第二节 家道艰难 第三节 秀才之路 第二章 科举与学幕的双重路 第一节 举业蹉跎 第二节 幕道难言矣 第三节 江南名幕露头角 第四节 宾主两相得 第五节 合则留,不合则去 第三章 为幕以自立为主 第一节 入幕要持身以正 第二节 俭朴廉洁守身之要 第三节 为幕以尽心尽言为本 第四节 “汪七驳”之名 第四章 三十四载刑名佐治 第一节 不可轻做刑名 第二节 律例不可不读 第三节 以爱民省事为主 第四节 勤、慎、公 第五节 察吏之弊 第五章 经义与律例的权衡 第一节 律之所穷,通以经术 第二节 以情融法 第三节 隔壁看影戏 第四节 善体人情 第六章 短暂的仕途 第一节 湖南“神君” 第二节 莽知县 第三节 辞官归里 第七章 传统司法者的信仰 第一节 庶不与律例十分相背 第二节 平陂倚伏总由天 第三节 辣手须防人不堪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页 第一节 绍兴出幕友 浙江省萧山县,地属浙东绍兴,杭州的南大门。公元二年建县,始称余暨,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萧山向来就是浙东的风景佳地,江河环抱,秀峰兀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诗词佳作。自古以来,这块古越之地,孕育了众多人杰佳士。近世的有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秋瑾、徐锡麟,明清时有章学诚、刘宗周、张岱、王思任、徐渭,唐宋时有贺知章、陆游……这一长串名字,都是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每一个人都值得大书特书,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王阳明先生,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重开中国思想的启蒙,对晚清及近代历史的影响尤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也出生于此。然而在这些名字当中,却少见对法制有所建树的人物。或许,是这块涌动灵气的浙东水土对申韩之学的天然排斥?抑或是江南士人中缺少一种砥砺向前的亢厉之气?不得而知。总之,这空白着的名单一直到了清代中叶,才由一群特殊的人群填补上。 提起绍兴,有谁不知鼎鼎大名的绍兴师爷呢。其实呢,师爷不过是民间的俗称,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幕友”“幕宾”“西席”等。这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群体,分工也极为细致,一般来说,可分为书启、钱谷、征比、挂号、刑名等多种。其中,刑名和钱谷为幕友分类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因为明清州县官的职责以这两者为重,如果没有延请幕友的相助,一般是很难做好州县官的。 那为什么人们认为天下师爷尽出于浙江,尤其是绍兴呢?这当然是个误解,江苏、江西、四川等省出的名幕也很多,比如《幕学举要》的作者、直隶名幕万维翰,就是江苏(吴江)人,《入幕须知》的主编,同治、光绪朝的名幕张廷骧是江苏(元和)人。只不过由于绍兴出的幕友相对人数多、分布比较广,所以影响就大。绍兴人稠地狭,加之文化、教育发达,培育了大量士人。但科举之路狭窄,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为了生计,大量的士人选择了从幕之路。关于绍兴人从事幕业的盛况,绍兴幕友龚未斋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由于绍兴人外出游幕的太多,屋室中的人都快走空了,龚未斋这样形容道:“吾乡之业于斯者,不知凡几,高门大厦,不十稔而墟矣!”可见做幕是绍兴人从事的主要职业之一。清末曾在张之洞的总督衙门做幕的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说“为幕友者,多籍山阴会稽”,他曾见过会稽陶氏家族的族谱,陶家从事幕业而有所成就的有几十人之多。加之绍兴人还特别讲究同乡帮衬,绍兴籍的幕友互相介绍,逐渐散布并把持了各地从督抚到州县的各级衙门,以至于官场有了“无绍不成幕”的说法。到了后来,以至于有人认为绍兴人天生的刀笔吏,甚至绍兴同乡周作人因祖上做过师爷,说这些人“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他这样描述道:“我们一族住在绍兴只有十四世……这四百年间越中风土的影响大约很深,成就了我的不可拔除的浙东性,这就是世人所通称的‘师爷气’。本来师爷与钱店官司是绍兴出产的坏东西,民国以来已逐渐减少,但是他那法家的苛刻的态度,并不限于职业,却弥漫于乡间,仿佛成为一种潮流。”连周作人都如此描绘自己的乡情,更遑论他人了。只是这样的印象是否客观,那就不值得一辩了。客观地说,这种师爷气未必不好,从性格上而言,既有睚眦必报、易怒多疑、苛刻严峻的缺陷,也不乏疾恶如仇、亢直之气的优点,更难得的是有着常人少有的冷静、思虑周密细致,更有着谙熟世故人情、通晓律例条文的才干。有清一代,在众多绍兴幕友中脱颖而出的有这样几位:汪辉祖(绍兴山阴)、龚未斋(绍兴城里塔山下)、许蘧村(绍兴新昌)、周省三(绍兴会稽)、王立人(绍兴山阴)、秋桐豫(绍兴山阴),等等,可以说一时名幕满天下。P2-4 导语 一直以来,在法律史领域,明清司法的研究是关注重点,但大多流于抽象的宏大叙事,却往往对基层司法者的参与认识不够,或者过于空洞,或者过于理论化,反而难以得到最为贴切与真实的认识。尤其是无一部对明清司法者——诸如汪辉祖这样的刑名幕友司法理念及司法实践的通俗作品,这是不应该的。 汪辉祖一生留下了的著作,如自传《病榻梦痕录》和《梦痕录余》,以及有关幕务、官事和修身、治家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双节堂庸训》等都是了解明清司法的最佳材料。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汪辉祖一生的司法经历进行的重新描绘,试图通过这样的叙述来了解传统司法的理念及其价值,让今人更加直白地认识和理解。 序言 人生于世间,如沙砾微尘,纷纷攘攘,东奔西走,到 底所为何来?为生计?为尊严?为儿孙?甚或茫茫无知, 为忙而忙?有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叩问自己的内心,我 活着为了什么?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哪里?芸芸众生,何处是是,又何处是非?何处为善? 又何处为恶?是非善恶是永存不变,还是今是昨非?判断 的依据又是什么?赏罚也罢,劝惩也罢,到底有无效用? 善者行善得了善?恶者为恶惩了恶?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 ,我又何必死抱着教条不放,认准了那个规则就是规则? 这些问题盘绕在我的心间,也同样纠缠着每个在心灵 与现实间徘徊的人,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总在努 力探求一套准则,以立身安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否 则拿什么来理解并评判那些或一以贯之,或变动无常的行 为? 乾嘉年间,正是清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在一幅太 平盛世的景象背后,帝国虚弱的真实疲态已经显露了出来 。在将近一百年的统治后,清王朝构建起的一套维持帝国 运作的法律系统开始不堪重负。在经过不断的增删后,最 终在乾隆三十年完成了一部完整的法典——《大清律例》 。这是王朝统治的最后一部成文法典,是帝国法制的重要 象征。以这部法典为指导,在大清皇帝的乾纲独断下,依 靠着从中央三法司到地方督抚州县各级官员的努力,帝国 的法律机器似乎得以重新有效的运转起来。然而这只是表 象,并不是帝国法制的真实状况,如果你能近距离地走近 督府衙门,甚或地处偏僻的地方州县衙门,你会发现在各 级官员的身边,或多或少有着一个神秘人物的存在——刑 名幕友。大清司法机器的运转,离不开这群不见于史籍, 不见于案牍,甚至不见于庭审大堂之上的刑名幕友。这些 人在起笔落笔之间,决定着每一个大小案件的裁判。只有 走近他们,才能听到帝国心脏跳动的声音。也只有在他们 的一呼一吸之间,你才能触及帝国司法的真实情感。汪辉 祖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是清代为数众多的刑名幕友中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连同 他的回忆录《病榻梦痕录》等一起成为观察帝国法制的一 扇窗口。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值得今天的我们停下匆忙的脚 步,探寻他的人生轨迹,聆听他的声音。他出身于清寒之 家,一生为生计奔波,半生蹉跎,科举之路用了二十六年 ,九次乡试,四次京考,中进士时年近半百;五十六岁得 官,却在三年后黯然归里。刑名为幕三十四年,断案无数 ,清誉交闻天下。在明清的司法者中,有他这样的经历者 为数不多,我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太多需要 探究的故事。为求生计四处为幕,却为什么守身以正,甘 于清苦?身为幕友佐治,为什么拟判总是坚持己见,与幕 主不合则去?处理狱讼,为什么或宽或严,或弃或守?一 生为举业,却为什么一朝得官却不求闻达?为什么审案总 要顾恤寡孤,为犯人筹划周全?…… 他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普通读书人,一方面走着无数 士人同样的科举求仕路,一方面又不寻常,以刑名幕友为 业大半生,是传统法律制度的参与者。他是那样普通却又 那样突出,他是传统司法的一面镜子,映射出几千年法制 传统的得与失,法史学家张伟仁先生称赞他“是一个十分 博洽的人,既懂得法理,又熟悉实务,对于传统文化也有 深切体会,因此他对清代社会的价值和导向都有清晰的认 识,并且决心以其才能去提升并匡正这些价值和导向,所 以他以追寻公平正义为职志,以为民谋福为目标。……所 以整体而言,作为一个‘法律人’,他给我们的印象,决 不是一个只会搬弄条文的法匠,而是一个博洽通达、忠恕 公正,而又和蔼热忱、与人为善的谦谦君子”。 基于以上种种的疑问与好奇,我试图走近他,探究传 统社会下一个法律人的所思所为,唤起如今如我等的法律 从业者一点儿思考,古今虽情势各异,但这片承载的土地 ,时殊而人同,悄然变迁的社会背后,不还隐藏着那些恒 久的信条与规矩吗?怎可以因为斑驳的外象而拒绝承认它 的存在呢?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详述清代刑名幕友汪辉祖的法律生涯来剖析明清司法的基本概况。在认识古代司法情状与司法者的操持之外,希望给当今法律人一点思考与启迪。作为一个“法律人”,他给我们的印象,绝不是一个只会搬弄条文的法匠,而是一个博洽通达、忠恕公正,而又和蔼热忱、与人为善的谦谦君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