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晚清军政启示录”系列,向读者更多地展现了晚清那个“一切都有可能的时代背景”里,个人的艰难与痛苦,以及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转型中的抉择。作者不仅仅着眼于历史事件的真相探寻,更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 本书为第二部,以湘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一系列战役对决为主线,讲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全程、湘军的崛起与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透过大量第一手历史资料和东西方不同视角,将这些事件及相关历史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回归人性底色的解读—— 如洪秀全的“封神”之路,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心理建设,辛酉政变参与方的心理描摹,恭亲王奕诉权力突围的心路历程,清廷与太平天国、西方列强的纵横捭阖与攻守博弈,两广总督叶名琛另类的忠诚,火烧圆明园的叙事逻辑等。 本书尤其对湘军与太平军角逐的历次战役进行了生动叙述,从湘军与太平军的组织机制、战略、人才建设、将领性格等多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入木三分的对比解说和成败分析,解读了在清帝国生死攸关的至暗时刻,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等人如何站到历史前台,湘军因何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力量…… 作者简介 宗承灏,新一代非虚构历史作品领军人物;专栏作家。文笔如刀,抽丝剥茧;行文轻松,说史透彻,力图从历史深处找出被人有意无意埋没的玄机和真相。 已出版《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与权力博弈》《权力的智慧——冰与火的中国历史定律》《出轨的盛唐》系列等多部畅销作品。“中国好书榜年度好书”获奖作家。 目录 第一章 神的降临与降临的神——天国的发端与地球的彼端 1.传教士:漂洋过海的十字架 2.辛酉异梦与上帝降临广西 3.咸丰登基与帝王师依赖症 4.金田举兵与天国的脐带 5.永安建制的福音与祸根 第二章 书生报国——湖南人与大时代的正面相遇 1.蓑衣渡的悲剧:江忠源和他的湖南乡勇 2.缠斗:长沙保卫战与湘军关系谱 3.团练:湘人的特质与湘军的兴起 4.出城记:长沙城的变乱与决裂 第三章 太平图景中的凶兆——“小天堂”的军事突围与谎言困守 1.入城记:恰似苟且图欢日 2.北伐记:是生路,还是死地 3.西征曲:是挽救危局,还是荣耀之歌 4.湘军崛起:旧体制与新力量的斗争与妥协 第四章 失控的神权——天京内讧以及向死而生的出走 1.天治与人治:杨秀清的通天之术 2.天京事变:天王编导的一场闹剧兼悲剧 第五章 一个总督的春天与劫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1.入城与修约:叶名琛的无为而为 2.广州之变:不会再有和平了 3.总督的路数:另一种忠诚惹的祸 第六章 祺祥往事——合作与非合作博弈下的相权之争 1.阴阳线:恭亲王的政治行情 2.安乐渡:城外的枪炮与城里的风月 3.耻辱日:恭亲王的现实困境与权力突围 4.从北京到热河:身首异处的天朝体系 5.1861年:是三方博弈,还是四方角逐 第七章 双城记——天朝与天国往事中的英雄以及众生 1.祁门:曾国藩的半百之惑与死亡冥想 2.安庆:1861年夏秋纪事中的陈玉成 第八章 三国志——天朝、西方与天国的攻守与秩序 1.忙与盲:李秀成的安乐窝,容闳的知识势力 2.图欢日:天朝往事中的灯火与楼台 3.海上记:1861年秋的宏大叙事与细节 4.残局篇:丧钟到底是为谁敲响 5.鲜血与荣耀:挽歌声中的人性与爱欲 6.杀降记:李鸿章的势为和术为 第九章 在劫难逃—一个太平军将领的流亡史 1.石达开的英雄路径与困境 2.今天亡我,我复何惜一死 终结篇 天国的陨落与湘军的解体 1.“小天堂”的地狱之门 2.曾国荃的财富论 3.裁撤湘军:曾国藩的明智与无奈 导语 清帝国的至暗时刻与湘军的逆势崛起! 著名作家、学者岳南、余世存、吴钩、吕峥鼎力推荐! 珍贵历史图片,历史语境中的人性透视,给你一部有温度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是一部有关晚清历史的著作,是新一代历史题材写作领军人物宗承灏的作品。 精彩页 1.传教士:漂洋过海的十字架 洪秀全决定暂时不返乡。在做出这个决定后,他换上一袭青布长衫,推门走出暂时栖身的这家客栈。此时,温热的阳光正透过枝叶间大小不一的缝隙,筛落满地的斑驳树影,中国南方的春天和其他季节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变化。四季并不分明的亚热带气候,滋养了南方人细腻、多思、聪慧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外力的作用下有时会转化为敏感与多疑。 这一刻,洪秀全的神情有着故作出来的轻松,而双脚落地的声音却略显拖沓沉重,像是内心隐伏着难以释怀的忧虑。那张写满名字的榜单,最近总是在他的梦境里晃动。这是他第三次落榜,相对于前两次,这一次比任何时候都让他显得困闷。他想要搬走压在心底的这块巨石,可又做不到。心里藏着事,脚下不由得加快了频率。运动速度造成的脑部缺氧,让他在时间面前恍惚不已。 七年塾师生涯,七年寒窗苦读,这不是洪秀全一个人的命运。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死亡游戏,人不过是这个游戏里被设定好的角色。在短暂的一生里,只要你愿意玩下去,你可以不断重启这个游戏。但你要坚信一点,无论怎样努力,你都无法做到不死不灭,打通关。1837年(道光十七年)的春天,洪秀全又一次来到省城参加应试。他的自我感觉显然要好过前两次,以为上天定会不再辜负于他。可临到最后,命运还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这让他非常失望。 他在那个叫官禄?的村落已经生活了二十三年,像大多数出生于乡土社会的儒生一样,洪秀全对自己的生命起源之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尽管如此,他还是想着早晚有一天离开这里,因为那个关于富贵天降、光宗耀祖的梦境一直在驱使着他,追赶着他。如果说,在举世茫昧的时代里,读书人还能树立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唯科举登第一途而已。 官禄?村位于广东省花县西南约六十里处,南距广州约九十里,周边多为平原地带,在其西北方向有绵延而起的丫髻岭、独秀峰。花县建县之时,此处尚无村落可聚人气,后由客家人拢而成村,全村共有三排用灰沙而砌的平房,均面南而立。前排房屋前有一自然形成的水塘,水塘南侧是村中的书塾——“书房阁”。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客家村落,村内共有居民约四百人,都是清一色的客家人,其中以洪姓族人居多。 《洪氏宗谱》记载,因躲避战乱、异地为官等原因,洪氏先人从唐朝末年起几经辗转,来到此处。洪秀全上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分别是洪仁发、洪仁达,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洪辛英。 洪秀全自幼入村中的书塾读书,表现出较同龄人优越许多的领悟能力,甚至有几位塾师愿意分文不取地将其收为弟子。身为家中的幼子自然会多分得一份家庭的资源,为了让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更是节衣缩食。十六岁时,洪秀全首次参加科举考试,顺利通过了县试,随后在广州应试时被淘汰。 迫于生活和求学的双重压力,洪秀全不得已辍学在家,帮着父兄承担些农活,同时给富家子弟当伴读挣些微薄的活命之资。在传统中国,那些出身地主家庭的子弟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他们有着充裕的时间投身于系统正规的应试训练,因而也就比家境寒微的子弟更占优势。 1836年,洪秀全再次来到省城应试,但执迷于科举之道的他依然没有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又一次名落孙山。为了打发寥落沉郁的心境,他没有急于返回家乡,而是在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之都——广州城里多盘桓了两日。在这期间,他得到了一本名为《劝世良言》的小册子,并由此结识了这本小册子的作者——基督教信徒梁发。也有一说,洪秀全是在第一次进入广州应试时得到的《劝世良言》。 梁发是广东高明县人,幼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漂泊于省城广州,为讨口饭吃,学习雕版印刷术。因为印刷《圣经》的关系,他结识了马礼逊牧师。马礼逊刚到中国所使用的《路加福音》和《新约·书信》等书籍,其雕版和印刷也大多出自梁发之手。 马礼逊,这个受英国伦敦会派遣的传教士,不远万里而来。置身于这片遥远而陌生的东方大陆,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一番境遇?每到夜幕时分,这个年轻的英国人总是会在油灯下写着日记和信,叙述着他这个异乡客的无奈与寂寥。 1815年4月,马礼逊派遣米怜到马六甲创设传教基地,为筹措建立印刷所,梁发等几位印刷工人也受雇随同前往。由于数年参与印刷《圣经》经文,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梁发到马六甲后不久,即转化为一个热心慕道之人。 在他留下的一篇《自述》文中,吐露了自己皈依基督的心路历程:我未信救主之前,虽然自知有罪,但不知如何获救。我每逢朔望,必往庙内参神,求神保佑,但我身虽拜神,而心则怀恶念,说谎及欺骗别人之念,永不能离我之心。后来我与某传教士同往马六甲,彼常向其家人讲由耶稣而得救的教义。我虽参与彼之叙会,然心不在此也。有时我看彼等之神经,且听彼解释,但我却不能完全了悟其意义……我又闻传教士等由耶稣而得赦罪自说,在闲暇之时,我又自己查察《圣经》,见经中严禁不洁、欺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