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邵燕祥散文(插图珍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邵燕祥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邵燕祥,当代著名诗人、杂文家。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献给历史的情歌》《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等。本书荟萃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撰写的随笔杂文70余篇,分为三辑。这些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个人难忘的经历、历史往事和生活的追忆与思考,也有对国事民情的观察和剖析,还有对异域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文友故旧的怀念,文笔简练,语言犀利,见解深刻。

内容推荐

邵燕祥,当代诗人。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法》、《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不过,本书收录却是他的随笔杂文。他的随笔杂文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其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三,清醒的自我反省意识。值得我们一读。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爱荷华随笔

《路翎小说选》评点

读诗札记

纸窗

生命与色彩

冬日的花和乌

断梦编年

玻璃窗

谈吃

自然风

白杨与风

夕阳

黄鼬

风沙

泰山七题

剥毛豆

立冬

早秋情怀

《邵燕祥文抄》总序

 第二辑

说自杀

论不宜巴望“好皇帝”

元宵话起哄

有感于培根的杰出与卑鄙

“娘打儿子”论

节日中的节日

话痛痒

幽默辨

说“后生可畏”

墓碣上的真话

辟“龙的传人”

串胡同记

偶感三则

求药、成仙与农民

梦醒后的启蒙

手是干什么的

东车站

“嘲风月,弄花草”亦不易

拉锯、翻饼及其他——夜读抄

英雄观

说“白”

恺撒之死

头脑简单一例

还债意识

又提起了希特勒

皮毛论

找上帝

哀哉孔子

关于耳光

《圣经》拟作

眼睛

我亦怀旧

说“作”

超越痛苦

笑的迟早

乞丐、洋人和我

 第三辑

《沉船》三题

望月

负疚的怀念——关于沈从文先生断忆

论黄秋耘——为《当代文坛报·微型评论》作

重读聂绀弩的诗

不讳言死

重读《木鱼歌》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日

《人生败笔》序

老友谢林

吴祖光是怎样一个人——《吴祖光·1957》序

为《回应韦君宜》作

历史现场与个人记忆——《找灵魂·私人卷宗1946-1976》引言

《找灵魂》解题

常风纪念

落叶之思

为牧惠《沧海遗珠》作序

赠蓝翎

试读章节

石头城记

九月中的天气,薄云掩日,就像深秋了。沿着公路北行,经过塞德·拉比兹城,开阔的田野上,一方方颜色深浅不同的黄熟的玉米地等待着收割。青纱帐就要撤去。单衣凉透,风是从远天悄悄刮来的。

平原上不见人影。路边稀稀落落星散着人家,看那整齐的门户,仿佛刷洗过的房顶,修剪过的草地,所以没有荒寒之感。渐渐从车的前窗,露出丘陵的轮廓线,却是软软的,缓缓的,如同有一些版画里常见的。快到石头城了。

前年就读了聂华苓的长篇小说《千山外,水流长》(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还在《啄木鸟》连载过),那个故事里,美国的那一半就发生在石头城。昨天见华苓,一问,原来实有其地,今天我们就来了。

当年修铁路垫路基需要石头,人们来这里开山采石,聚居成市。后来一次大爆炸,把这个小镇毁了。房屋尽成废墟,活下来的人们纷纷离开。也是人生聚散真容易。空剩下石头城的名,七八户人家。

我们要去的一处原先很具气象的宅邸,在林莽簇拥的高地上,远离市廛,并没在那次爆炸中变成瓦砾堆,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六十年代中期,还是没逃过一场火灾。

弃车走上草径,落叶没盖住的泥泞路面上,印着也许就是昨天来过的一只公鹿的脚印。也许那鹿就还藏在小径两边的灌木丛里。高大的乔木不知名,大小枝条遍生着酸枣刺一样狭长尖利的针刺。叶子落了六七分,枝上挂满了一柞长的黑荚,籽实都老熟了。

灰暗的云天作背景,出现在远处的,不是圆明园的断柱残垣,而是简·爱归来惊见的劫后的楼座。凹凸的石块砌成的梁柱,轮廓依然,可以想见原来在这个框架里,坐落着雍容富丽的哥特式建筑:高阶,拱门,前厅,宽大的楼梯通向楼上,还有阳台,百叶窗,曾经恬静,曾经温馨……那位诞生在上个世纪的画家格兰德·伍德,也许就是在这里画下典型美国拓荒者形象的名画;他的学生保罗·安格尔在这里度过春秋鼎盛的二十几个夏天,写下他的许多诗篇,直到不少宝贵的未曾面世的原稿都葬于意外的一炬。

只有楼前老树伸长胳膊指点着,它能真切地记得这一切,枝干已经萧疏,夏天时候一定是蓊郁森然,如伞如盖。二十几年,废墟犹新,踏着石阶走下地下室,地面堆着断瓦残砖,越过高高石梁上的野蜂窝,从这里仰望空旷的蓝天,那份凄凉是古老的。不错,半块石头上镌着“……83”,该是建于一八八三年吧。一百年,有多少故事?

聂华苓的小说又为这座老屋添了新的掌故。当然这部小说不是纪实的,作者只不过借了一下场景,我更从来不是索隐派,但是我喜欢摭拾旧闻,附会联想。如果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不但在美国在中国,而且在两国之外都会赢得观众。它不是一般地抒写生离死别的儿女情长,它写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心理在两代人——不,三代人身上相斥相拒与相融相洽的际遇,更使人想到过去的四十年来家国变化,更使人想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还有未来世界的风云。这一带丘陵,这一片林薮,不正好拍摄外景?

小说里也写到离主楼不远的水塔,过去是从这里汲水的。走近这圆柱形的石砌水塔,门额上雕着“1898”,也够古老的了。女主人开门迎出来。这个圆圆的袖珍建筑里,嵌了玻璃,铺了地毯,窗明几净,放着一台织机,墙上挂着女主人手织出的绣花壁巾,上面的花纹我不知道是她北欧故国的图案,还是现代派的花样,但觉新颖,素雅大方。窄窄的楼梯旋转而上,楼上楼下摆着、挂着的,尽是世界各地的装饰和纪念品;其中还有一尊孔夫子的塑像!

水塔外,占了一角玉米田,开成小小花圃,花前遮阳伞下陈放着桌椅,这是女主人平时休息的角落么?原来女主人住在塞德·拉比兹城里,只是偶尔到这里来度假。她和她的丈夫乔治·尼金不相信人们多年所说,这里再也不能恢复旧观,他们想把这一片小小的“古迹”重新拾掇起来。

乔治·尼金快步领我们向山下走去。他戴着鸭舌帽,深灰领带束在浅灰的工作服里,很精神。但是从步态和语态猜他总有六十多岁了。他带我们去看一所庞大的马厩,也是通体由石头砌成,活像一座城堡。

打开城门似的双扇大门,别有洞天。井井有条地陈列着一些崭新的体育器械。老人随手举起一个一米多长的“金箍棒”,耍动起来。接过来一试,很轻,大约是泡沫塑料一类东西充填在里面,其形状有如所谓“太极棍”。两人对面平举相持,可以像“相扑”一样闪转腾挪,但是彼此身体、手臂都碰不着,名叫BakSumo,据说“Sumo”就是日语“相扑”的译音,这个玩艺儿是老人的发明,已经推广,从照片看,小女孩也可以玩。收到“相扑”之功,而无伤害之险。

老人还在他发明创造的几种器械上表演示范动作给我们看。这些器械我都叫不出名字,比如在一张绷床上,拦成两截,中间有圆形孔可通,高低随意升降,拟作篮球的球篮,站在有弹性的绷床上,相对投篮,同时锻炼弹跳力。几平方米上就可以进行投篮训练。

从高悬的一串国旗上,能看出老人到过的国度,其中也有中国。他是随一个有关体育和保健运动的代表团访华的。他拿出一个“1985年,中国制造”的蓝色提包,一边用汉语说:“中国!”

昔日马厩的另一部分是车间,这里有老人的一名助手。这个车间是我们常说的文明车间。走进这位助手的办公室,特别是客厅和卧室的时候,恍如走入高级旅馆的套间,使人叹为观止。不是叹设计格调的不俗,器物的豪华和做工的精致,而是这一切都是老人和他的助手自己动手制作的。就在一个撂荒的马厩里!

乔治老人改造了一个马厩,改造了一个水塔,他还要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一身朴素如老工匠师傅的衣着里,跳动着一颗勃勃雄心!

临别的时候,乔治要华苓给他照一张相带给保罗。他们是亲戚,好久不见了。他走到废楼的门庭正中,忽然两手拄地,来了一个“竖蜻蜓”!他要叫保罗看倒立的乔治。

对美国人不好问年纪。我忍不住悄悄问华苓。华苓也只知大概,推算起来乔治怕有八十岁了。他早年在爱荷华大学曾是名扬校内外的体育健将,老来仍然从事体育事业;能跑能跳能倒立,面不改色,难怪他不服老。不服老,处处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和活力,充满创造的激情,这就是乔治-尼金,一个美国人。

P1-4

序言

有一位名家说他是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或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记不真了。我诗和散文都写一点,却都是用的右手。不是左右开弓,舞文弄墨,是一个字一个字苦苦写下来的。

诗和散文的差别,至少一个分行一个不分行,我还是清楚的。但散文项下,又区别为散文、随笔、小品、杂文,可就含糊了,只能偷懒,说“不求甚解”。

二三十年间,人们说我写的是杂文,我乐于点头。不仅因为“杂文”有特定的内涵,即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感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我多数所写也大致如此,颇有附骥于鲁迅的虚荣心;而且,文而称“杂”,近于俞平伯《诗词曲杂著》之所谓“杂”,我喜读杂书,歆慕杂家,杂七杂八地写些“杂”文,不是既可以自语,又可以语于人么。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河北教育出版社要做一套专收散文的“三味丛书”,承韩羽先生介绍,约我加入。我苦苦搜寻旧稿,这样就有了我的第一本“真正的”散文集《旧时燕子》,虽说尽量求其“散”而避其“杂”,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一辑,还是收入了几篇“杂文”。在那本书的序言里我说了有关自己写散文的一些想法。

现在这本散文选的前身,原是人文版一九四九年后“散文珍藏本”中的一卷,本来应该自选,我却如上述因对什么叫散文拿不准,委托编辑部的王培元兄代为遴选编次,选自一九九七年以前出版的拙作诸书,内文涵盖了一九八○到一九九六年之作,可算我散文写作的样品簿吧,别为二辑。像那么回事了。这次叫我增订,需补五万字之谱。前二辑一仍其旧,补选些什么呢,还是偷懒的办法,就围绕个人生平,把对亲情的追念,对师友的理解,对自己的解剖,保留下几篇记录,作为第三辑。存真而已。

晚近的三十年间,我写了一些包括习称杂文在内的散文,长的短的都有,以短为主,抒情叙事议论都有,议论居多。我的议论,更似街谈巷议,绝非教训别人,往往是跟读者一起探讨,有的索性是袒述自己的认识过程。因为我深知,在这之前的三十年,曾经自愿被迫或“被迫自愿”地上了紧箍咒,一旦有所憬悟,就要自觉地摆脱精神的枷锁、思想的牢笼。痛感我们要回到“五四”启蒙的起点上,重新开始。我笔下写出的,就是我接受启蒙,告别一个旧时代的心路历程。只有每一个人的思想获得解放,一个社会才能真正解放。

这后三十年的散文写作,又是在自觉摆脱“新华体”束缚的过程中实现的。尽管它的影响犹存,但我毕竟逐渐向个人写作和自由写作回归。

王羲之说,死生之事亦大矣。我说,自由之事亦大矣,简直无从说起。当年游雁荡山,即兴打油诗至今只记得一句了,日:“不自由中小自由。”个人写作和自由写作,缘于思想自由、精神自由,在历史的夹缝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套一句老话,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这里入选的三辑文字,不管怎么说,却是前三十年的我写不出来的,该称为后三十年的文字化石了。化石的纹理中留下的,该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和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中,一个像我这样的中国大陆作者感情的潮汐,脉搏的跳动,他的记忆和思辨,他的困兽犹斗和他总是期望破蛹而出的翅膀的颤动。

感谢我的不识面的读者。

2009年5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