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人生所有问题,都可借由生命教育找到归依。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是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常坛经(海云继梦讲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海云继梦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人生所有问题,都可借由生命教育找到归依。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是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内容推荐 本书展开修行的实践,透悟生命的真相,以华严精义阐释禅门三经。海云继梦倾全力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目录 总序 解空丛书是“实践学”的代表作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禅门源流 第二章 什么是般若? 第三章 这个南方蛮子!想做什么? 第四章 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第五章 思量即不中用 第六章 警觉、等待、澄净 第七章 诸法实相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哪个是你本来面目? 第二章 还有秘密吗? 第三章 净心,除疑,莫空心静坐! 第四章 本体、现象、作用 第五章 “我”就是最大的魔 第六章 根尘接触,还是识尘相荡? 第七章 福德?功德?极乐世界? 第三部分 第一章 谈境界?还是谈修行次第? 第二章 什么是坐禅?什么是禅定? 第三章 自性五分法身香与无相忏悔 第四章 自心归依 第五章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第六章 用愿力去衔接 第七章 一种断层、超越、跳跃之感 第八章 圣谛亦不为 第四部分 第一章 人生,总在两个虚幻间摆荡 第二章 地缘功德 第三章 用高度的警觉性去感受那个缘境 第四章 佛性无常? 第五章 就只是“存在”而已 第六章 以生命能量是否增长为判准 第七章 入涅槃 第八章 成佛的关键 附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 试读章节 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的尘境一一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看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记得!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各位现在眼睛看着我,耳朵听我讲,那就同时发生作用了。各位坐在这屋子里,感觉空气很好、很舒服,或许一面听我讲经,还一面打妄想,“糟糕!瓦斯不知道关了没?”“刚才挤公车,那个人真可恶,竟然把我挤下车,自己先上去!”你的意业一直在作用。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看得清清楚楚。至于第七根是什么?会不会用?这是否让你感到茫然无措呢? 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看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看”或“知道我在听”的意念,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 上根上器者,若能从这儿直接修行,当然很容易成就。对于下根下器者,以及那些自甘堕落、自比为下下根器者,那就没办法了。所以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于是教导我们另外一个方便法,这就涉及第二个部分了。譬如透过“数息观”,他告诉我们,吸气吐气时,将注意力放在鼻头和鼻孔之间,不是鼻尖喔;不能守住一个地方,否则就会产生执著,造成什么现象?像一般学气功的人,往下看会低血压,往上看会高血压。但将注意力放在鼻头和鼻孔之间就不会了,因为吐纳之间,意念要清清楚楚,若掌握住这一点,就好修行了。 如果能掌握住这个修法,按照此关键一步一步修下来,就会产生初住、细住,进入欲界定到未到定,然后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空定、二空定、三空定、四空定,然后灭受想定……你会一再地超越。这一路走来的修法,称作“如来禅修法”。我们可以借由禅定,从世间法转到出世间法,这是释迦牟尼佛教下来的一贯修行方式,如果想要避免着魔的话,这个修法很恰当。 但是中国人觉得这条路太麻烦了,想要一超顿入直接进去,于是人对禅的解释就开始分歧——何谓禅呢?禅就是“如来的妙明真心”或“妙明真心的涅檠性”,有人直接讲这个部分,而不谈一步一步地修,易言之,就是这么一坐,即能直达妙明真心的地步。这样的方法是很快,但很多人一坐就“神了”,发神经了啦,不是神通!其实古代禅寺里经常有很多病僧、疯僧,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奉劝各位,修行过程中不能贪、不能急,毛毛躁躁地想赶快成就,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有那种成就的人,譬如裴休,他在唐朝时身为宰相,也度了自己的儿子出家。他儿子是翰林学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当时没有自来水,裴休的儿子出家后,有一回下山到河边挑水,一边挑却一边生气说:“翰林挑水,和尚吃水,怎消得了!”他师父很厉害,他一回到寺里把水放下,就问他刚刚说了什么。 “没有啊!”他答道。 “没有?老僧一坐,千斤担照消不误!” 这可把他吓坏了!他师父可是有功夫的,不容他恣意撒野,纵使爸爸当宰相,照样把你降伏,这就是功夫到啦!我们刚开始学,丁点成就都还没有,谁敢说自己这么一坐,千斤担消得了?一地震,保证你第一个逃出去! 虽然这种直达妙明真心的修法能直接成就,修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成就者少也。这个修法实有诸多限制,然一旦有成,都是大成就。这个禅法是中国人特有的,称“祖师禅”,乃从达摩一脉相传下来。 达摩是中国祖师禅的第一代祖师,并非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这点要先弄清楚。达摩来到中国前,安世高传下来的禅法便已相当盛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宝志禅师,即梁武帝的国师。他在禅宗的境界,不比祖师禅的祖师们差,甚至犹有过之。傅大士大家应有所认识,听说他是弥勒菩萨转世,他所写的《心王铭》相当有名,其成就也不亚于祖师禅的大德们,况且他是在家人。所以不要担心,在家学佛照样可以有大成就。出家当然殊胜,但比在家来得辛苦,而在家修则是障碍多。以出家人这一身相出去,大概不会去看电影吧?否则别人会感到奇怪:“这野和尚怎么跑来看电影!”当然,应该也不会去弹子房打弹子,所以很自然地在许多地方会有所限制。在家人虽比出家人有诸多方便之处,但相对的修行的障碍也较多。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