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问题,都可借由生命教育找到归依。《非常金刚经》中海云继梦倾全力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人的一生都往往外求,得之喜不白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住哪里?
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常金刚经(海云继梦讲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海云继梦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所有问题,都可借由生命教育找到归依。《非常金刚经》中海云继梦倾全力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人的一生都往往外求,得之喜不白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住哪里? 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内容推荐 《非常金刚经》由海云继梦讲人生,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是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展开修行的实践透悟生命的真相,以华严精义阐释禅门三经。 目录 总序 解空丛书是“实践学”的代表作 前言 证得般若空性只是起步 第一部分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一章 活在无惧的生命里 善现启请分第二 第二章 自性会教你怎么走! 第三章 觉醒!学佛最大、最重要的福报 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四章 放下——生处转熟——安住 第五章 影子太多,迷惑颠倒! 妙行无住分第四 第六章 参透经典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 第七章 动机纯正就能放下! 如理实现分第五 第八章 以身相见如来?由相人体! 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九章 先接受,再深参! 第十章 检视内心学佛的动机 第十一章 如何不被境转? 第十二章 怎么踏实修,便怎么风光成就 无得无说分第七 第十三章 高峰成高原一一停在那个境界上 第十四章 有为、无为的关键,抓到了吗? 第二部分 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一章 全是大脑的祸? 一相无相分第九 第二章 你上道吗? 第三章 修行!先找到正确的起跑点 庄严净土分第十 第四章 觉悟者说,即是佛说? 第五章 识透,能重组因缘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试读章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分是“法会因由分”。法会因由,就是说明这一会的因缘如何来的。《金刚经》原文并未分段,这三十二分是由昭明太子分段下标题的,因为分得很不错,历来很多人便照着用。然而我们在课诵时不必念出来,照着经文念诵就好,这样思想才会一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所有经文一开始几乎都这样写,说明佛在哪里,由于这已经成了经文开头的成例,一般人这样念过去,往往不太注意其意义。经文开始用“如是我闻”,最后一句是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一般坊间的书则用“依教奉行”)。按社会法的意思解释是:后面所纪录的这些,我都依其教导,奉行不悖。为什么经文这里用“如是我闻”呢?早期的翻译不是翻译成四个字,有的译成“如我闻”,或“是我闻”,或“我闻”。“如是我闻”简单讲就是说,后面这些经文所记载的境界,现在我确实已经证得,并确确实实把它记载下来。各位要知道,若能如此记载,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我举两个例子给各位参考。 第一个例子,有很多同修把我讲经的部分整理成讲记,理论上,讲记是“我怎么说,你怎么写”就可以了,若真能如此,则可称为“如是我闻”。问题是,有很多人,我这样说,他却那样写。因为,我所讲的内容有很多他听不懂,于是任意予以删减、加字或搬动,这种情形很普遍。为何会有这种情形?因为程度不同所致。经文的内容,若能肯定所记载的皆正确无误、绝无不同时,那便是“如是我闻”,亦即“我的境界,已达到这本经的境界,我的记载没错误,有事我负责”。 第二个例子,以广钦老和尚的传记为例,目前有关广钦老和尚的事迹记载,四散纷飞,但都尽讲些天马行空的事。他在世时并没有那些事,往生后却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写的人并无广钦老和尚的境界,只是胡诌一通,借着他的名号赚钱,而且广钦和尚已经往生,也无法加以印证。 最好的传记,应该如年谱那般,记载着哪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这样就可以了。因为修行人的成就是很高的境界,并非一般人可以领会记载的。一般人能记载的是表面的事,譬如“他在吃饭”,这样而已,至于他吃饭时入什么样的境界,一般人无由得知。所以,你会发现透过传记所记载的,无法做到“如是我闻”,因为没有同等的境界是记不来的。经典尤其着重境界,若无法了解境界,就会连听都听不懂,更何况是纪录下来。 经典如此记载,就表示当时写经的人,已经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如是我闻”不是随便写的。 经文里第一个“如是我闻”的是记载的经家,其境界已经到达那里了,第二个是翻译的经家,他的境界也到达那里了。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各位,鸠摩罗什确实已经臻至同等境界,因为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从昆婆尸佛、尸弃佛……一直到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一切诸佛的译经家,他的愿就是要来翻译经典的。释迦牟尼在印度成佛,而鸠摩罗什知道中国需要大乘经典,于是他发愿到中土,翻译这些菩萨藏的经文,让中国这地方的一切众生受用,所以鸠摩罗什的境界,已然到达那个地步。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也很好、很有名,可是他译的《金刚经》就没有鸠摩罗什畅销,我们所诵的《金刚经》,大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玄奘法师所译经典中,最有名的两本是《心经》和《药师经》。他翻译的《金刚经》不出名,为什么呢?因为鸠摩罗什翻译得最好,他已经到达同等境界,所以才有办法将经文背后所欲宣说的真实义,完完全全表露给大家做修持的依据,这便是“如是我闻”的意义。 “一时佛在舍卫国……”,“一时”就是确实有这个“时”。对于时间的观念,印度和中国不同,例如,中国人记载事件,相当重视时间,如《战国策》里,对于事件,往往只简单用一、两个字或一句话陈述,反倒详于时间与地点的记载。因此考古学家只要依循历史记载的地点寻找,就真的可以找到史迹。这是中国人偏重时间感,印度则不同,印度人不太重视时间,所以记载都写“一时”,只表示当时确实有那样的事发生,至于是什么时候,那就不甚清楚,不加细究了。所以算到现在,连释迦牟尼佛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也算不准。他的生日哪一天,你知道吗?四月八日是新历或旧历?也有人认为是四月十五日,因为月圆日是十五,八号才半圆而已。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因为印度人不重视时间。中国为了要庆生做寿,一定要记清楚是哪一天,印度人基于民族性的关系,不庆生,所以意义就不一样。现在我们来看经文。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