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存在主义救了我(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美)戈登·马里诺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克尔凯郭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本质上是脆弱的,会受到焦虑、孤独、挫折感、幻灭感等各种情绪的影响。我们很难理解这些严重的情绪,往往会选择忍受或逃避。
本书作者戈登·马里诺博士真诚讲述了存在主义如何影响他一生的经历。通过学习哲学,他从迷茫的街头少年,逆袭成为拳击教练、哲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本书不仅是他走出生活困境的真实记录,也是深入浅出的存在主义思想史。通过引用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尼采、萨特、加缪等哲人的金句,他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特征和当代价值,以及存在主义如何克服影响人类行为的负面情绪。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焦虑
第二章 抑郁与绝望
第三章 死亡
第四章 真实
第五章 信仰
第六章 道德
第七章 爱
尾声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真诚。我这么说,并非不尊敬其
他作家或勤于思考之人,但在我看来,以不炒思想史冷饭
的方式真诚下笔,或许能汲取并传播索伦·克尔凯郭尔
(1813—1855)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些许智慧。自成年以
来,我对他们的学说用力颇深。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塞涅卡(前4—65)告诉我们:“
和哲学家一起学习,每天都应该有所收获,应该日渐明智
或趋于明智。”对于像我这样数十年来与克尔凯郭尔及其
追随者并肩而行的人来说,上面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要
么我因而变得更为明智,要么我便是在浪费时间。若是前
者,那我应当能够传递些许智慧;若是后者,那我就应保
持缄默,心无旁骛地整理存在主义思想史。
存在主义是哲学联邦中的一员,而哲学就是爱智慧(
而非知识),这里的智慧,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有关如何生
活的前理论认识。神经质的我在最终提笔写这本书的时候
,开始觉得自己传授不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哪怕连拾人
牙慧都做不到。我知道,再没有比一个作者在书中抱怨写
书困难更令人厌烦的事了。这就好像文字处理软件变成了
战火纷飞的阿勒颇(Aleppo)!然而,当我第一次坐到键
盘前,面对屏幕上的空白文档时,就像一个拳击手被重重
击倒,卧床不起。对我来说,写作就像与胸无点墨、空洞
无趣的自我进行搏斗。
我天生福薄,总是忧心忡忡。其实,我应该算是忧郁
人群中情况最严重的那一类。不客气地讲,我就是个彻头
彻尾的抑郁症患者。平心而论,我一直很努力地做个好人
,至少从我脱离了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日子以来,我一直竭
尽所能地教书育人。但我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什么圣人
,一如我不是那种能够知足常乐、安然入睡,第二天清晨
起床还能元气满满地拥抱新一天的人。
本书旨在阐述存在主义哲学家针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所
提出的真知灼见。书中提到的这群人除了资质过人以外,
在幸福感和道德水准上,和我相比也不过半斤八两。其实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是名副其实的神经
病。那么,这些人(抑或是我——他们的追随者)何德何
能,竟然要给人们开具生活的药方?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我接下来要说“从另一方面
来看”“尽管……但是”,例如“尽管我的话削弱了本书
的中心思想,但请继续读下去”。嗯,没错,下面我会说
“但是”——尽管我缺点不少,问题很多,但是存在主义
哲学家,尤其是克尔凯郭尔,能帮我一一克服。虽然听起
来有些矫情,但克尔凯郭尔确实曾抓住我的肩膀,将想要
自挂屋梁的我一把拽下。
克尔凯郭尔、尼采(1844—1900)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坦然面对生活,出淤泥
而不染,过着真实的生活。他们比其他任何派别的哲学家
都要了解我们内心的挣扎,比如,焦虑、抑郁以及对死亡
的恐惧等情绪。如今,这些人类内心的纠葛通常被人们用
医学术语归类。但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则以其独特委婉的
方式提醒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这些负面情绪。下面,我将
尽力把这些视角呈现给大家。
……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我目前还不能用存在主
义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其中,最令我苦恼的一个问题就是
:这本书是否能为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人提供指引?每
当这时,存在主义小说《看不见的人》的作者拉尔夫·艾
里森(Ralph Ellison)就会轻轻拍一拍我的肩膀。在这
本书中,艾里森描述了一个中了种族主义剧毒的病人出现
了看不见颜色的症状。就成为自己这件事而言,一个非法
入境的拉丁裔酒店清洁工和一个白人教授,他们面临的困
难是相同的吗?根据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克尔凯郭尔很可
能会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我却不敢苟同这位哲人的看
法。在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这件事上,非裔美国人所面临
的困境比美国白人复杂得多。显然,就如同在百货大楼的
廊道上,人们常常对他们心生戒备,紧紧地盯着他们,他
们不得不去躲避这些惊疑的目光,有时,他们甚至会遭受
比这更可怕的歧视。
存在主义哲学家既不会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处理挫败
感,或列出我们需要规避的行为清单,也不会提供缓解抑
郁的具体策略。不过,他们会指导我们如何在情绪低落时
保持道德上和精神上的承受能力。
黑人和女性会在自我认同的问题上苦苦挣扎,然而,
享有一定经济地位的白人男性却可以心安理得地直接忽略
这些问题。老实说,我已厌烦了“有色人种”“白人特权
”等词语,但毋庸置疑,白人特权的核心就是不用避讳他
人的成见。我们中有些人享有不用纠结于自身肤色和核心
身份之间界限的自由,所以会很难理解自己其实促成了否
定有色人种的自我认同一事。或许正因为我们不能理解此
事的本质,所以才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尽管2013年是克尔凯郭尔二百周年诞辰,但是在认识
自己、认识难以安抚的情绪等问题上,克尔凯郭尔和他的
追随者们又提出了新的理论。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至
第三章)主要介绍存在主义是如何更好地认识以及应对焦
虑、抑郁、绝望、死亡等心理难题。本书第二部分(第四
章至第七章)会重点谈存在主义的积极方面,比如真实、
信仰、道德、爱等,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这些话题也会
带来可怕的问题。
导语
戈登·马里诺从迷茫的街头少年成长为哲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兼拳击教练。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最好例证,书中作者从自我的经历出发,发掘出了存在主义的的现实意义。 本书完整地梳理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克尔凯郭尔到加缪,干货很多,而且有诸多创新之处。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在21世纪给了存在主义一个存在的理由,
比存在主义60年前刚登陆美国时描绘得更扣人心弦、
更微妙、更具说服力。
——《洛杉矶书评》
生活本身就是不着边际的,但在人类可以通过书
籍传递最重要的价值,帮助我们好好活下去。马里诺
写了一本真挚的哲学生活指南。
——《华尔街日报》
精彩页
几乎每天早上,我都会被一些挥之不去的想法侵袭,如:“老婆的癌症会不会复发?儿子会不会在上班路上出车祸?唉,牙齿好痛,要不要把那颗牙也拔了呢?但缺颗牙会让我觉得自己好老啊。”
我这些或大或小的忧虑就像暴风雪一般永不停歇,令我翻j肠搅肚,无法活在当下。春天降临,万木争荣,但在我看来,世界就像一只拴着短绳的比特犬一样咆哮着。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邻居,甚至对那些讨厌的人以礼相待。如果今天我如谚语中所说的那样被屋顶掉落的瓦片砸死,那么焦虑如同鬼魅般地折磨我的这件事,除了我妻子就没有人会知晓了。有时,我会笑着安慰自己,那些我幻想的事不可能发生。由于过去的恐惧仍残留在我心中,所以我努力提醒自己,那些在我想象中压迫着我的魔鬼,只不过是恐惧的影子罢了。然而,我却又得知有人同时患上了癌症和心脏病。我的心魔昭彰于光天化日之下。对我来说,总有些事令我忧心忡忡,如果没有的话,我就会四处寻找,甚至编造出能让自己焦虑的借口。
E.M.齐奥朗(E.M.Cioran)是罗马尼亚哲学家和格言家,此人和尼采很像,却比后者更为激进,他曾写道:
焦虑不是被挑起的:它会试图为自己正名,为此,它
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是最卑劣的借口,一旦被捏造出来,
焦虑便会将其牢牢攥住……焦虑挑起自己、催生自己。
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齐奥朗说得没错。焦虑像一席流动的盛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
20世纪50—60年代(冷战初期),许多美国人坐在办公桌旁,手里转着铅笔,一会儿思考建防空洞值不值,一会儿思绪又跑到建度假屋去了。那个年代,美国的经济发展稳健、欣欣向荣,被公认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焦虑的时代。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急速上升;另一方面,人们又害怕核弹袭来,摧毁眼下的一切。或许是由于科学或大屠杀的推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上帝、遵守教规已变得和打盹儿、睡大觉没什么两样。我们变得孑然一身,不再相信命由天定,不再相信人是浩瀚银河系中渺小的存在。因此,在当时,眠尔通和(后来上架的)安定等镇静催眠药在市场开始大卖。
焦虑像一席流动的盛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观念的转变还推动了“二战”后美国存在主义的兴起。诗人W.H.奥登(W.H.Auden)将这个时代称作“焦虑的时代”。从那时起,学术界开创了一个新的传统——思考焦虑的意义。比如,1950年,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发表了《焦虑的意义》一书,其后,一系列同题材作品相继发表,其中就包括1969年罗洛的畅销书《爱与意志》。1952年,保罗·田立克发表了《存在的勇气》,以克尔凯郭尔的方式思考焦虑。厄内斯特·贝克尔发表了《反抗死亡》,他还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此外,阿伦.瓦兹(Alan Watts)也发表了《心之道》等思考焦虑的著作。
一批又一批的大型医药公司和保险巨头也随之席卷而来。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一1984)深受马克思和尼采的影响,向大众介绍黑格尔(1770一1831)的自我认知理论,即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机构(比如医疗行业)对自我认知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类公共机构创造了许多能让我们思考自己情感生活的词语。在基督教统治思想的时期,人们从罪恶、诱惑、救赎的角度衡量自己。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有先见之明地提出了“治疗的胜利”这一概念,随后,精神分析学以及相关的精神疗法又提出了许多新词,比如,“别那么吹毛求疵”“你在否认现实”。这些话也可以对我们自己说。(因为里夫是我的导师,所以我会经常在书中提到他)里夫说,用不了多久,无论发生什么事,美国人都要咨询专业心理医生的意见,这些心理医生会举办研习班,教人们如何面对痛苦、道德伦理、种族等问题。
医药公司并不满足于卖药,还要亲自为心理疾病打广告。一则《广告狂人》(Mad Men)类型的广告中,刻画了一名20岁上下的女子参加聚会的情况。从一帧帧画面中,我们能看得出这名女子很不自在,扭扭捏捏的,而一旦这种不自在感超出了忍受的限度,她便可能患上了“社交焦虑症”——一种能够治愈的疾病。不久,“社交焦虑症”就被列入了精神病学的“圣经”——《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至此,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便能通过医治这种病症(当然,包括调养和药物治疗)获得报酬。在这本“圣经”上,治疗焦虑的方法十分明确且有吸引力:别再和过去纠缠不清了,你正处于“体内化学物质不平衡”的状态,只要依循药物治疗计划,便可以得到调整并痊愈。
换言之,人们对这些恼人的情绪和想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将情绪看作神经化学紊乱才贴切。如果这种新思潮有口号的话,那么大概就是这句话:“有药者,事竟成。”没错,身体器官出问题或者脑内出现紊乱确实会改变心境,但这并不能说明神经元是解释人们对所有事无尽焦虑的最佳理论工具。这种还原论的看法将焦虑的原因和意义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