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著的《西游记》运用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奇幻的环境孕育出奇幻的人物,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作者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牛魔王、红孩儿等一个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甚至那些形形色色的各路妖魔鬼怪也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他们有着奇特的形貌、奇特的武器;有着变幻莫测的神通、超越自然的生命。这些奇幻的人物反过来又改造奇幻的环境,在奇幻的环境中演出奇幻的故事,从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因为其中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所以又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无障碍阅读典藏版)(精)》以权威版本做底本,聘请古典文学专家注释点校,格外注重生僻字注音和难懂字词、成语典故、古诗文、方言俗语、典章制度的注释,以助读者深入透彻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章回体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作者吴承恩以历史上唐玄奘(602-664)远赴西域取经的事件为基础,结合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说唱,博采众长,最终整理加工成书。因此它是一部由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世代累积型作品,而这种编撰方式也造就了该书的丰富意蕴。
《西游记(无障碍阅读典藏版)(精)》是以明世德堂百回本为底本,适当参校其他版本整理而成。因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和《西游记》爱好者,故格外注重难字、生僻字的注音和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古诗文、方言俗语、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注释。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pi)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日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日东胜神洲,日西牛贺洲,日南赡部洲,日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日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郦(wa)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虮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chanyuan)名瀑布,真似挂帘帷。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mi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晷(zunlei)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jie)。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juan)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P2-3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章回体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作者吴承恩以历史上唐玄奘(602-664)远赴西域取经的事件为基础,结合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说唱,博采众长,最终整理加工成书。因此它是一部由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世代累积型作品,而这种编撰方式也造就了该书的丰富意蕴。
《西游记》关涉宗教素材,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作者通过天才的想象,借助神话表现自己的愿望,达到折射现实的目的。小说写于明朝中期,当时虽然社会经济繁荣,但君主痴迷方术,佛道斗法争胜,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人生坎坷,贫老而终,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又受到明中叶以后新的人文思潮尤其是心学的影响,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正经的取经故事中充溢着揶揄神佛的细节,呈现出离经叛道的精神,使得小说显得亦庄亦谐,化庄为谐,妙趣横生,内含对于人的个性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张扬。这在客观效果上也启发了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书中通过斩妖除魔和西天取经所表达出来的齐心协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现今的社会里仍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作品正是以一种象征性、抽象性的艺术手法,扩大了作品的内涵。这也是《西游记》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具有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奇幻的环境孕育出奇幻的人物,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作者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牛魔王、红孩儿等一个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甚至那些形形色色的各路妖魔鬼怪也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他们有着奇特的形貌、奇特的武器;有着变幻莫测的神通、超越自然的生命。这些奇幻的人物反过来又改造奇幻的环境,在奇幻的环境中演出奇幻的故事,从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因为其中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所以又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这也是时代精神和时代氛围所致。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取得胜利也殊为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没有丝毫紧张感和沉重感。《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塑造交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争强好胜的喜剧性格,猪八戒憨厚率直却又贪婪自私的艺术形象,以及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都使作品增色不少。
《西游记》问世以来,即在民间广为流传,书商也抓住时机,争相刊刻。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此后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而且很快引起了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仅在明末几十年时间里,就有近三十部先后问世。《西游记》在国外同样影响深远,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它被翻译为英、法、德、意、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多种语言。
本书是以明世德堂百回本为底本,适当参校其他版本整理而成。因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和《西游记》爱好者,故格外注重难字、生僻字的注音和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古诗文、方言俗语、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注释。由于标注者水平和资料所限,错误、纰漏仍难避免,希望读者和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