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是在宁静中产生的
南怀瑾曾说:“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他认为只有理解了静的道理以后,把脑筋静下来,思想情绪完全静下来,才能沉淀出智慧。同样,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说过:“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证明了20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成了世界新闻媒体所争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对出名却不感兴趣,并拒绝接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的菲尔茨奖。佩雷尔曼就是这样,“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离开圣彼得堡,没有朋友,没有积蓄,担受失业的痛苦,却不愿去领取100万关金的奖金,处事低调,远离世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做隐居的修行者。
法国侦探小说作家乔治·西默农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就把自己完全和外界隔绝开来,不接电话,不见来访的客人,不看报纸,不看来信。正如他说的,生活得“像一名苦行僧”。在他完全潜心于写作大约11天之后,完成了一本最畅销的小说。
乌纳木诺说:“思考的意思是:亲近自己。”而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亲近自己,才能静静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悄悄地记录思考的痕迹。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我们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让头脑冷静下来,你将会发现内在的控制力和能力。
陶渊明也曾用诗的语言,描述了一种美妙的静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宁静就是排除各种干扰,远离喧闹,保持一颗平常、平静的心。
宁静的心灵是一种高尚的心境,高尚者常常是曲高而和寡,因为宁静之处往往就是寂寞之地。善于用平常心来对待人生的得失成败。要约束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不为物欲所羁绊。善忍寂寞,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 佛家教导世人要不嗔不怒、不妄喜、不惶馁,其实真意也是让人们学会保持宁静的姿态,去看待事物,看待周围的人,看待所有遭遇。宁静也是一种沉着和理智,譬如遇到猝然而来的危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进发出智慧,所谓急智进发。
几个老矿工终日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矿灯突然熄灭了.他们顿时惊惶失措,开始胡乱地寻找出路。一阵混乱摸索后,几个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
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好像死亡即将来临。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烦躁地走动着。
这时,一个平时处事冷静的老矿工开口说话了:“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大家听了他的话似乎看到了希望,都稳稳地坐了下来。刚开始没有一点的感觉,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心思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到阵阵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清朝帝师翁同稣曾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显然.一切冷静源于“静气”。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情中,才能更为缜密:人的谋略,只有在宁静中的心态中,才可能孕育得更加完善。
毫无疑问,在宁静中更能产生灵感,使大脑更有创造力。而我们不只在危机来临时容易陷入慌乱,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感到惶惑不安、心烦意乱、担心害怕,以致自己无法集中精力,甚至产生错位的观念.作出错误的决定。
想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想办法让自己静下来。譬如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件事情上,那样难免会顾此失彼。而专注于一件事,则可以把另外一部分脑神经能力调动起来,使相关的神经积极活跃起来,从而进入一个人的最佳状态。P1-3
南怀瑾先生被人称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_师”和“禅宗大师”,等等,他还曾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此外南怀瑾于儒、释、道三类国学当中拥有广泛著作,其成就造诣凸显于《周易》易理的详解上,因博学广闻而被众多学子尊称为“南师”。
南怀瑾的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都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怀瑾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而南怀瑾总是以诚相待,倾心传授,不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
南怀瑾在传统文化方面代表作品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他在著作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尤其是《论语别裁》在1976年出版之后立刻引发了全民阅读的狂潮,南怀瑾历经岁月的洗礼,他用敏锐的双眼观察着世界上的一丝一毫,再加以多年的总结,他的人生无疑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的。
南怀瑾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这细腻的言语又恰到好处,南怀瑾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彰显着他的人生智慧。
南怀瑾喜欢安静地思考,他主张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够守住智慧的底线,南怀瑾遇事从不大吵大嚷,也从不焦急失措,而是冷静地分析事情,可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最后把事情完美解决掉。他从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相反还很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世事纷乱嘈杂,南怀瑾在一隅里安静地思考,这让他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真谛。
佛家有一句著名的话:“心如明镜台,不使惹尘埃。”南怀瑾非常懂得养生,遇事不生气,遇人笑脸迎,从不给自己找麻烦,更不给别人找麻烦,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情,让忧虑远离自己,所以我们很少见到南怀瑾皱着眉头的时候,他每天都是一副笑脸,这跟他的自我调节有很大关系,他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面明镜,并时常拂拭,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不被外物所累。 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南怀瑾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哲学,南怀瑾在面对不友好的情况时不嗔怒,面对误解的时候甚至不辩解,他有坚定的信念,面对诸多磨难他始终淡然一笑,泰然自若,最后都将这些“绊脚石”一一抛在身后。南怀瑾还曾感谢过给予他逆境的人和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南怀瑾拥有这种感谢逆境的心态实在令人佩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今天的国学大师。
在说话方面,南怀瑾一向谨言慎行,从不口出狂语、妄语,每一句话都经过他的深思熟虑。除了在讲课时,南怀瑾一向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因为他知道“智者寡言,愚者多言”,避免言多必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话,在这方面还包括话说三分留七分,南怀瑾知道有些忠言说多了会让别人厌烦,所以他总是寥寥数语浓缩精华,而不是没完没了劝告哕唆。
南怀瑾人生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包括宽恕别人的方式,交朋友的智慧,做学问的要领,谦卑的为人姿态等,本书为您一一梳理南怀瑾的语录,从这些语录拓展开来,深刻剖析南怀瑾的人生智慧以及做人的态度,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无论是做人的准则,还是为人的心态;不管是交友的态度,还是说话的技巧,我们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人生中找到先哲对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南怀瑾先生就像一个传道授业者,他把老子、庄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一道来,趣味横生。
张笑恒编著的《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为您一一梳理南怀瑾先生的语录,从这些语录拓展开来,深刻剖析南怀瑾先生的人生智慧以及做人的态度,让您在轻松阅读中领略生活艺术,通晓生存之道。
张笑恒编著的《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通过讲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人处世的智慧之言,让浮躁的人们学会放下,让骄傲的人们学会低调,让成功的人们宠辱不惊。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南怀瑾先生独特的人生智慧,并领悟于心,找寻走向成功的方法,常反省、常三四,在闲暇之际品味人生的真义,在得意之时谦恭淡定,在失意之时镇定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