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钟敬之传(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冰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进钟敬之的世界,触摸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时代的坚强与柔软。

从舞台美术没计,经典著作翻译、领袖人物雕塑到奠基中国高等电影教育,无论是追随革命,还是追求艺术,成长并成熟于动荡年代的钟获之,一直以雍容低调的姿态,雕刻着自己的生命时光,他秉持着幕后艺术家的静水深流,却又与汹涌的革命大潮水乳交融;他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与那些同时代的影戏名流协作成就了事业的卓著。

内容推荐

《钟敬之传: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钟获之,中国高等电影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电影教育家、电影事业家。舞台美术家。1910年钟敬之出生于浙江嵊县。1934年参加“左联”,后转“左翼剧联”,投身戏剧和舞台美术工作。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舞台美术作品。1946年参与延安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和领导工作。1949年作为军代表接管沪、宁原国民党官僚资本的电影企业,出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首任副厂长,是新中国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55年,钟敬之领导筹建北京电影学院,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高等电影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钟敬之传: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由朱冰所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甘霖镇的风水

 风雨古戏台

 祖父的遗物

 “新式”父亲

第二章 向左走:从学徒到学生

 小校工

 中华书局的“练习生”

 堂兄给予的启蒙——共产主义ABC

 “劳大”之“杂”

 中学部一班

 两所学校·两个幻梦

第三章 左翼剧联·都会的一角

 书店职业生活之“构成主义”

 从《苏俄底文学》到《电影》

 左翼剧联的“后台”生涯

 花园坊——“剧人”中转站

第四章 革命与艺术的深水区——延安鲁艺

 东望浙江难话别

 投入“鲁艺”的怀抱

 土台子上演“大戏”

 美术工场的制造:小八路的神态与领袖的侧面

 熟悉延安每块土地的颜色

 求实与写意——幕后艺术家的表达

 陕甘宁边区民政厅“结字409号婚姻证”

 舞台设计家的得意之笔——中共“七大”会场

 “电影要搞,小米加步枪也要搞

 行军中开始的学院派“电影教育”

 新东影·新生活

 南下,接管“宁沪电影”

第五章 后半生的作品——北京电影学院

 入职“中央电影局

 缔造两个“第”

 借鉴东欧

 永远的“鲁艺”校训

 在运动中育人成长

 下放保定

第六章 “当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

 致故乡

 康民信札

第七章 轮椅上的战斗

 延安,延安

 八十与四十的交集

结语 最后的《马赛曲》——仁者的锋芒

附件 【1】钟敬之大事年表

附件 【2】钟敬之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若将1910年看成一幕大戏的上演年份,它开启的是一幅新旧世界驳杂纠结的奇异图景。

当时的中国,清王朝已处于强弩之末。新学盛行,起义不断,饥民成灾,革命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风潮即将席卷而来。人们一边焦灼地问着“中国向何处去”,一边已被时代和命运推上不同的道路。怀揣着变革中国的理想的志士仁人,投身于壮怀激烈的革命洪流;对清政府仍抱有幻想的立宪派,不断上书请愿,推动着“预备立宪”的进程;更多接受了西学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选择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为社会的进步竭尽毕生之力。

1910年,距维新变法、洋务运动已有十年之远;辛亥革命已迫在眉睫;而距离共产主义新思潮传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亦只有数年之遥。旧与新、老迈与新锐、保守与激情,在这个年代奇异地对立和混杂在一起,裹挟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

然而,时代的风起云涌、云谲波诡,或多或少地被浙江的清秀山水挡在了门外。浙东小城中,青苔幽幽,流水潺潺,船只来往,人声鼎沸。南方乡镇的市井生活、普通人家的喜怒哀乐,仍沿着千百年来既定的生活节奏向前运行着。宁静而素朴的小镇人家,在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之中,日日安稳地度过小城四季。

甘霖镇便是这样的一个小镇。它位于浙东,是嵊县(今嵊州市)的三大镇(长乐、甘霖、崇仁)之一,溪山回环,古风遗存。东去三十里是嵊县县城;西经长乐镇到东阳;南面是风光旖旎的独秀山,翻过山岙可直通苍岩;北面一江之隔便是绍兴。这江水即剡溪,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时来过,陆羽来过,浪漫多情的李太白在初出蜀地、乘船东下时,曾吟着它的名:“此行不为鲈鱼绘,自爱名山人剡中。”诗圣杜甫也在此地流连忘返,乐而忘归,感叹说:“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甘霖在唐朝正式立镇,彼时它还没有这个文雅的名字,而被叫做“两头门”,因居民为防盗,分别在主街道东西两头建造了两个城门而得名。直至今日,民间仍保留着这亲切而带有乡土气息的称呼。到清嘉庆初年,嵊县大旱,知县沈谦率众去南山天兴潭请龙求雨,返至两头门时天色骤变,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为示纪念,遂改名甘霖。

甘霖不大,但却是浙东的交通通衢。一条从嵊县县城到东阳、义乌的长路从西至东贯穿甘霖全镇,北面有公路直通绍兴。小镇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名中山路,又分为上街头和下街头两部分。甘霖镇商业发达,店铺沿街林立,有杂货店、食品店、饭馆、中药店,还有染坊、粮店、豆腐店、酒坊、猪肉店,以及早点摊、理发店、旅店、邮政代办所等。镇上每月都在固定的日子里有集市,附近村落的乡人都在逢集的时候,到甘霖来进行交易。

小镇人多地少,所以村子周边的几百亩稻田都精耕细作、充分利用,连狭窄的田埂都种了庄稼。镇上的人家,大多都会一两门手工艺,家里的竹篮、竹椅都是自己制作的;酱和酱油也是各家自制的。夏天,家家屋前的道地上架起晒酱的大缸,人们把发酵的面和豆放满缸,白天太阳晒,晚上露水润。酱从梅雨一直晒到出伏,越晒越香。有时也把刀豆或者菜瓜、黄瓜切成条晒一晒,放进酱里,做成酱菜。到过年和清明、中秋等节日时,镇上人家会一起打年糕、烘月饼、烤蛋卷,喜庆而温情。

镇子古色古香,唐宋的流风遗韵一路延绵而下,直到近代。中山路以青石板和卵石铺成,雨天走上去,要小心地提起裤脚,绕开水塘。街道边房屋密集,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台门”房。“台门”是浙东地区的传统民居,北东西三边都是两层,南边为一层,底层有宽大的走廊,廊檐和柱上雕着“宝瓶插花”、“凤凰展翅”和‘‘福禄寿喜”之神,祈祝四季平安,年年生意兴隆。四边的房子围成一圈,中间的天井叫“道地”,四角各置一个大瓦缸,把下雨时沿房檐流下的水积下来,可用来浇花。院子大多聚族而居,有住一家的、住两家的,最多住四家,各有进出的门和厨房以及上下的楼梯,互不干扰。在古老石雕的壁檐缝隙中,生长出茁壮的瓦松和仙人掌。屋檐下有燕子筑巢,窗边竹竿晾晒满各式家常衣服,孩童嬉戏的笑声响彻悠长曲折的弄堂。

在农历庚戌年三月二十六这一天,甘霖镇下街头新兴弄一座临街的房宅中,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哭声。立时,整座老宅都被喜庆的情绪所点燃。“是个男孩,长得端端正正的。”孩子的娘娘(即祖母)喜不自禁地从产婆手里接过孩子,眯起老花的眼睛仔仔细细端详了一会儿,对一旁孩子的父亲说:“这孩子来得真是巧,明朝就是立夏了,今年春天就剩下最后这么一天,就要过去了。我看这孩子欢喜春天,就叫他‘春郎’吧。”

1910年5月5日,钟敬康。生于浙江嵊县甘霖镇,乳名春郎。除去两个早早因病夭折的孩子,他是家中长子,上头还有一个姐姐湘霞,比他大两岁。

彼时他的祖父已故世;父亲钟黄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曾就读于南洋公学和保定法政学堂,在县城做律师;母亲宋爱璇出身于嵊县县城的士绅家庭,曾为民国初年在嵊县创办的“爱华学校”。的首批学生,知书识字,心灵手巧。钟家祖上自绍兴迁来,技艺精湛,开办了“钟茂丰”老字号酒坊,在当地是鼎鼎有名的大户人家。钟家大宅临着街,最前面是老酒坊,钟敬康的大伯父继承了祖业,经营着酒坊。后面是新台门。这是一所砖木结构的大宅,是当时镇上最好的台门。宽敞的天井用青石和卵石铺设,中央摆放着一条染坊石和一口养着金鱼的大荷花缸。正屋廊檐下立着四根合抱的柱子,四只浸润了岁月流声的木雕雀替。无声地横在梁柱下,书写着钟家的泱泱大气。厅堂庄严而典雅,梁上雕有精致的雀鸟、花卉和松鼠。厅堂西半边的廊屋和二楼的厢房中,居住着钟敬康一家。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