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戒瘾(成瘾治疗的案例分析与自助指南)》透过一个个成瘾治疗的故事,用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成瘾行为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也阐述了作者独到的成瘾治疗理念和方法。书中提到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人,我们也经常能够从中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的影子。
本书特别适合那些自认为可能存在成瘾问题,或者身边有成瘾的人。该书的治疗案例涵盖了上网、饮酒、吸烟、吸毒、偷窃、乱交、文身、健身、极限运动、宗教活动(偏执的宗教行为)、赌博、色情、暴饮暴食等形形色色的成瘾行为。
著名的成瘾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沃尔夫顿博士通过治疗案例过程的真实呈现,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成瘾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寻求帮助、如何防止复发等。
你是否会因为对以下事物成瘾而陷入困境:吸烟、饮酒、贪食、赌博、上网、药物、性……在过去的25年中,著名的成瘾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沃尔夫顿博士用他那强有力的、充满感情的方法帮助上万名成瘾者(包括他自己)获得长久的康复。他发现,人们因自身的混乱和恐惧所引发的用坏习惯平复自己的欲望,才是成瘾的根源所在,而解决成瘾问题的关继在于,人们需要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并转变生活方式。
这本《戒瘾(成瘾治疗的案例分析与自助指南)》中,沃尔夫顿博士和他曾经的患者苏珊·夏皮罗女士用亲身经历、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如何在不给自己用药的情况下获得成长。实践沃尔夫顿博士的方法时,你不需要昂贵的治疗费或者康复费,不需要按照戒瘾的12步计划(12-step program)或者“更高力量”(higher power)去做(虽然沃尔夫顿的确能让读者意识到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当你按照他的方法去做时,你会发现取代坏习惯的将是更加美好、有益的生活趣味。
丹尼尔是我治疗了5年的患者。他是一个离异的意大利裔富商,年近60岁的他和我交谈时,语气超然、声音平淡而单调。只有在谈到他的儿子凯文时,他的举止和声音才会表现出恐惧、焦虑和关心。丹尼尔不是一个能陪伴在儿子左右的爸爸,因为他在凯文12岁时就离开了这个家。凯文长大后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并在那里出现了包括吸毒和酗酒在内的大量问题。儿子的吸毒和自我伤害的行为使得他非常担心。曾经有一次他因为害怕凯文自杀,搭乘飞机赶回来对儿子进行干预。他打电话来询问他该怎么做,他实在是太担心了。我告诉他既然听起来凯文已经那么严重了,那么就把凯文送进医院治疗。他照做了。
丹尼尔和他儿子关系的疏远,使我想起了在我14岁时父母的离婚加剧了我和父亲之间本来就存在的矛盾。和丹尼尔一样,尽管我父亲给我提供经济支持,但在感情上他从没有很好地跟我交流。我尽力地帮助丹尼尔,这样他就能更好地向儿子表达他的爱。
2003年,丹尼尔结束了治疗之后的一段时间,他打电话给我并留言:“我的儿子凯文搬去纽约了,我仍然担心他可能会有麻烦,你能否见见他?”由于丹尼尔在治疗中经常提及凯文,我觉得对他已经了然于胸了。我打电话给丹尼尔,让他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他儿子。凯文回的第一条留言是:“我的问题多得在电话里说不清。我父亲坚持要我来见您。”他们的留言都提及了对方,这说明,一方面他们都不愿意直接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说明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和相互关心。
当我和凯文约好见面的时间后,我在想:这小伙子可能生平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我会成为连接他的父子之间的桥梁。我知道我可能把对我父亲的幻想投射到了患者身上,不过我的态度是:“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当凯文进来时,他看上去很不安。他说他以前从没看过治疗师。他29岁,身高大概180厘米,留着短发,有着橄榄色的皮肤,棕色的头发,深色的眼睛,看起来长得并不像丹尼尔。他衣着整洁得体,看上去健壮、粗犷。他穿着卡其裤和保罗衬衫,束着腰带,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心地不错的孩子。但是他的眼睛藏不住他内心的痛苦,他紧盯着我好像要把我看穿。他看起来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证实了他父亲的判断。
“为什么你父亲这么担心你?”我问。
“我现在变得这么沮丧和烦躁,什么也做不了。”凯文说,“我的精神总是绷得很紧。我过得很痛苦。”
他承认,每晚他都要喝啤酒和吸食大麻,每到周末还要吸食可卡因。能让他最兴奋的东西已经变成了摇头丸。凯文是在舞蹈俱乐部里开始服用摇头丸的,同时享受那里混乱的夜生活。许多人把摇头丸看作一种年轻人在夜店里使用的毒品。精神药理学上的术语叫做“神入感激发剂”,因为它能激发服用者对其他人产生共情的能力。可卡因、大麻和摇头丸可以使人感到满足、无拘束、孤独减少和喜好交际,但是它们并没有使凯文感到极度兴奋。令人意外的是,毒品似乎能让凯文情绪稳定,并使他感觉回到了正常和有活力的状态。他似乎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治疗他的抑郁状态。
凯文在当地没有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而是靠他父亲的资助以及当自由职业者(比如私人健身教练)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在吸毒的同时,他还沉迷于极限运动。他会在没有安全装备的保护下骑自行车、滑雪以及徒手攀岩,这些场所和条件都让他暴露在高危中。他曾经玩蹦极、在飞机上跳伞和非法爬上高层建筑。他参加一些粗暴的竞技运动,运动的方式很极端,从不考虑是否有生命危险。他喜欢刺激,喜欢在生死线上生活。在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吸毒和沉迷于冒险后,我很惊讶他竟然还活着。P64-66
当译者文亮将此书介绍给我时,我翻阅了其中几章,立即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本很有魔力的书,有人情味、真性情和真知灼见。以前看过不少成瘾治疗方面的书,有的写得过于学术化而枯燥无味,有的可读性强但是专业性不够。这本书透过一个个成瘾治疗的故事,用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成瘾行为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也阐述了作者独到的成瘾治疗理念和方法。书中提到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人,我们也经常能够从中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的影子。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成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与家庭治疗,深知成瘾行为的背后往往与人们的家庭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干预成瘾行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该书作者沃尔夫顿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运用个体治疗与家庭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个体发现成瘾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改善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并且大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父母与子女的联结程度要高于西方,但是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的普及程度远不如西方,相信家庭治疗的理念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人的重视和青睐。
本书特别适合那些自认为可能存在成瘾问题,或者身边有成瘾的人。该书的治疗案例涵盖了上网、饮酒、吸烟、吸毒、偷窃、乱交、文身、健身、极限运动、宗教活动(偏执的宗教行为)、赌博、色情、暴饮暴食等形形色色的成瘾行为。这些成瘾者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原因却具有相通之处。本书通过治疗案例过程的真实呈现,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成瘾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寻求帮助、如何防止复发等。大部分章节的结尾还提供了很多操作性强的问题评估列表和自我改变指南,可供读者自助和参考。
我向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从业人员推荐该书。该书通过治疗过程的介绍,生动地展示了如何观察患者、与患者建立关系、与患者共情、适度地自我暴露、移情与反移情、作业布置、治疗目标的优先次序,如何根据不同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治疗风格等。同时,该书也提供了很多有关成瘾心理分析、治疗的原则和理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希望大家远离成瘾,收获幸福!
方晓义
2014年10月写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我想对以下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著作代理人Ryan Harbage,天马出版社(Skyhorse)的编辑Jay Cassell,Ann Treistman,YveRe Grant,发行人T0nyLyons,公关Jennifer Doerr,Lauren Cutler,Barb Burg,杂志编辑Carla Flora,John Glassie,Carrie Sloan,Amy Klein,感谢他们对完成本书出版付出的巨大支持和帮助。
为本书初稿提供宝贵意见的人士:Rebecca Wiegand,Stephen Gaydos,Devan Sipher,Jami Bernard,Alice Feiring,Kimberlee Auerbach,Kate Walter,Hilaery Davidson,Royal Young,Rich Prior,T0ny Powell,Ami Angelowicz,Lisa Lewis,Jeff Nishball,Sara Karl,Judy Batalion,Aly Gerber,Tasha Gordon,David Brando
我最重要的导师:Christine Duffey,Richard M.Billow,Robert Mendelsohn及我的岳父E.G.Bradberry。
奉献于维丽吉研究所及和我一起奋斗的同事们:Claudia Andrei,Robert Bradberry,Carrie Nickles,Yas Soans,Joye Henrie,Chelsey Mliier,Lynn Ho~idge,Josh Jonas,Enid Zuckerman,Cassie Kaifmann,Petra Amrani,Emily Ogden,Parrick McNulty,Ruth Zeligman,Alessandra Stemberg,Michael Reritter。
我也特别想感谢我的两个儿子、女儿及妻子,因为他们无限的耐心及通过鲜活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最艰难的处境也可以变成生命中最辉煌的胜利。
这是一本很有魔力的书,有人情味、真性情和真知灼见,透过一个个成瘾治疗的故事,用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成瘾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危害,也阐述了作者独到的成瘾治疗理念和方法。书中提到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人,我们也经常能够从中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的影子。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 方晓义
各式各样的成瘾是这个时代的顽疾:购物成瘾、工作成瘾、减肥成瘾、网络成瘾、“拖延症”……这些行为和酗酒、嗑药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在摆脱成瘾的过程中,每个成瘾者都经历了漫长的痛苦。阅读这本书,你可以学习如何跟别人分享这种痛苦。别怕,作者跟我们是一伙的,我们跟你也是一伙的。
——注册心理师、知名专栏作家 李松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