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燕编著的《大公交》讲述了,赵成英和山本俊夫顺利地进入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电车公司。本来山本俊夫是可以进调度室当调度员的,可他坚持要求与赵成英一起到201路电车上当司机。调度室的室长不理解山本俊夫为什么要拒绝这份许多日本人削尖了脑袋都想做的工作,甘愿去做那个又累又乏味的活儿。
一天,调度室室长在公司的走廊里碰到上早班的山本俊夫,便跟他说:“如果开够了电车想回来当调度员,我还给你留位置。”
山本俊夫看了一眼调度室室长,十分不客气地说道:“如果有两个位置,那我和赵成英就一起去做调度。”
调度室室长不明白山本俊夫这话是什么意思,他眨巴几下眼睛说:“赵君是中国人,他怎么能做调度呢?”
《大公交》是大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长篇小说入选作品,本土作者张燕燕倾心描绘大连电车一百多年的曲折历程,展现大连的百年历史画卷。
一
赵成英轻轻地推开西下屋母亲卧室的房门,看到她一只手搭在窗台上,另一只手上下揉着像鼓一样的肚子,眼睛望着窗外阳光灿烂的蓝天大地,脸上流露出欢愉的笑容,好像心里也同样是亮堂堂的,甚至是热乎乎的。他感觉到母亲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不由得脱口说道:“妈,四弟是不是快要……”
“什么四弟,还说不定是四妹呢!你听谁说的,妈妈这回就一定会给你们生个弟弟吗?”母亲收回搭在窗台上的那只手,拍了拍发亮的肚皮说道。
“爷爷说的。他不只对我说过,还对二弟成雄、三弟成好都说过。”赵成英走到炕边说。
“你听他的?他那是指望你们英、雄、好三个孙子再加一个‘汉’,那就凑齐了他的梦想‘英雄好汉’。可眼下这个能不能是条汉子还两说呢。你没见你爸这两天都没回家吗?他那是吓得不敢待在家里,就等听信了!”
母亲起了一下身,倚墙斜躺问道:“成雄、成好都在家吗?”
“在,他们俩都在爷爷屋里写大字。”
“成英——”母亲撇着嘴角问,“先生真的不教你们了?”
“听说先生的家在旅顺羊头洼,那里曾经被日本军人的炮弹炸得片甲不剩。”成英说,“今天早晨有人捎口信说,先生不能再给我们教书了!”
“那你们以后就不上学了?”母亲无奈地望着赵成英说。
“先生说过,以后就由日本人给我们当先生了。我是中国人,决不会学日本话!”
赵成英的话刚一出口,母亲就急忙坐直了身子,把脖子扭到窗外左顾右盼了一阵子,见四下无人后说:“傻孩子,这话可不能乱说。你没听你爸爸说,前阵子旅顺那边老毛子(俄国人)和小鼻子(日本人)都把天打红了吗?看样子,小鼻子这回是有备而来的。要是小鼻子真的在这里站住脚了,我们今后的日子就更不会好过了!”
母亲说完,眉头顿时紧皱起来,汗珠就像雨滴似的顺着脸颊往下淌。赵成英不知道母亲这是怎么了,还以为是被小鼻子气的,他顺手抓起炕头上一块用过的毛巾,一边给母亲擦汗一边说:“妈,别怕,你不是还有我们这几个英雄好……汉吗?”
“快去……”母亲发出了近乎求救的声音,“去……找爷爷。让他把那个老毛子大夫请来,快,快……”
“妈,你挺住,我这就去找爷爷。”赵成英边说边冲出了房门。
赵成英的爷爷赵云飞是满族人,曾在朝廷给李鸿章当过差,尔后又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就职。那是洋务运动时兴办的第一个中国民用工业企业,专门搞海上运输。本来赵云飞凭他个人的学识、能力弄个几品官员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岂料官场黑暗,家人又遭难,赵云飞下决心弃官回乡,在家宅旁搭起一个简易的厦子,终日不洗脸不剪头地守孝三年。
李鸿章得知后,深为感动,令部下送去两艘大船作礼。赵云飞这便开始在旅顺口做起了海上运输的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结识了许多商界的大人物,其中一位便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贝勒爷。这位贝勒爷一眼看好了赵云飞,坚持要把女儿嫁给他。
赵云飞开始没有应允,可当见到这位格格后,立即点头答应。十六岁的格格长得很有福相,耳垂圆润,就像刚剥了壳的新鲜荔枝,眼睛细细长长.脖子上戴一个大拇指长的和田白玉坠,三寸金莲走起路来飘飘摇摇,十分性感。
由于格格比赵云飞小,不仅性格温润,还知书达礼,深得赵云飞的喜欢。在格格生了第一个儿子赵显龙后,赵云飞高低不再要孩子了,他说:“看到格格生显龙的全部过程,我真是受不了。真没想到这是用大命换小命,不能再冒这个险了,让格格过过好日子吧!”
格格听到丈夫这体贴入微的话,十分感动,家里有好吃的,她总是先留给丈夫。她平时很少出门,担心碰到邻里投来的嫉妒眼神。等儿子显龙长大了,她也上了岁数,不在乎这些了,想出门的时候却又没有气力,站不稳了。所以格格常感叹自己是个苦命人,时不时还咒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赶快死了吧,死了以后好托生成马,天天驮着云飞跑。”
想到马是一个挨累的动物,于是又改口说:“托生为猫吧,天天给云飞暖被窝。”
以前她最喜欢把和田玉坠摘下来对着太阳照,那可是她出嫁时阿玛给她的最贵重的礼物。她常常照完了太阳又在手里摩挲着,唏嘘不已。
她觉得家里人少,白天没人说话太冷清了,就张罗给刚满十八岁的儿子娶媳妇。
赵云飞因家有巨产,怕儿子赵显龙被绑票,自小就不让他出门。到了上学年龄,赵云飞又将私塾先生请到家里,还曾放话,说赵显龙是他“赵家千顷地的一棵苗”,意思是谁家姑娘嫁过来,谁就间接成为赵家家产的继承人。赵显龙也真不含糊,十六岁时,他就独自带家佣和随从乘自家的大船南下苏杭两地看美女,各处游历,一路上挥金如土。回来后,他在自家院中挖了个大坑,撒上金鱼,闲时提起鱼竿坐在池边钓鱼,还雇了一个名叫二秃子的年轻人专门换水。只要市场上有稀奇的鱼类,他便买来把玩;兴趣过后,又将鱼池用土填成小山似的,养上猴子、山雀、喜鹊,还有几条大蟒,然后在三伏天把大蟒缠在身上,故意站在门口,路人见了都绕道而行。P1-3
2012年,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建设东北地区文化领军城市和东北亚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组织实施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即每年以5部长篇小说、5部影视剧(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剧、广播剧、纪录片)、l部舞台剧、1套文艺丛书为重点的文艺创作生产项目,旨在推动大连文艺的繁荣发展,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是一项导向性工程。它立足本市,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国精神为文艺创作的灵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创作生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的文艺作品。“5511”工程是大连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大连文艺的重要工作载体和平台。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也是一项品牌建设工程。它汇聚全市优质文艺创作生产资源,依托大连作家森林的“下午茶”“讲评会”“记忆写作”等多种多样的展览、展评、推介、评奖、研讨,尤其是各种规模和形式的文艺评论,不断深耕城市文学土壤,涵养创作生态,推介宣传有特色、有新意的文学作品,展示大连文艺创作生产成就,凝聚人才队伍,培育扶掖大连文艺出“名作、名人、名品”,推动大连文艺走出去,树立大连文艺新坐标。
入选年度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的长篇小说,是大连本土作家创作、未经正式出版的原创优秀作品。“5511”工程评审委员会按照严格规范的评审程序,在向社会广泛征集作品的基础上,由专家库抽取人选组成专家评审组,对初评上来的作品,进行认真的审读、评点、论证、遴选,终经评审委员会批准编辑出版。
这些入选作品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创作视角不同,作者的身份、职业、经历甚至创作水平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切,对生命的尊重,他们用作品着力书写人们寻梦的理想和追梦的奋斗,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熟悉的身边日常故事,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骨。
值此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长篇小说入选作品出版之际,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