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选题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外研究
二 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重点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观点和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概念释义
第一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黑格尔的国家干预理论
二 法人治理理论
三 “合作网络”治理理论
四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第二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概念释义
一 核心范畴解读
二 高等教育治理的相关范畴
三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与历史考察
第一节 民国大学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 民国大学的制度变迁
二 民国大学制度的双重特征
三 民国大学制度建设的双向审视
四 民国大学制度发展与演变的评析
第二节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一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曲折前进
二 高校自主权的政策法律文本分析
三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治理变革
第四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欧洲模式
一 欧洲大学治理的历史变迁
二 大学自治的欧洲古典模式
三 高等教育治理的欧洲当代模式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内外格局
一 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团体格局
二 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要义
三 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优势特征
第三节 欧美高等教育治理的经验借鉴
一 欧洲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
二 美国高等教育的协同共治
三 欧美高等教育治理的借鉴
第五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差序格局
一 差序格局与高等教育治理结构
二 利益相关度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差”格
三 文化的等级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序”格
四 我国高等教育差序格局的反思与变革
第二节 大学制度变革的社会学分析
一 大学制度变革的社会学含义
二 2003年“北大改革”始末
三 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四 大学制度变革的反思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法权分类与边界确定
第一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分析
一 法权论与法权分析方法
二 法权理论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契合
第二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分类
一 学术自由权
二 大学自治权(高校自主权)
三 政府调控权
四 学术控制权
五 领导决策权
六 院校管理权
七 社会参与权
八 师生参与权
第三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关系
一 政府和高校的法权关系
二 高校与社会(市场)的法权关系
三 党委与校长的法权关系
四 学术与行政的法权关系
五 高校与院系的法权关系
六 高校与师生的法权关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边界
一 公办高校的法律定位
二 高等教育法权的边界确定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法权网络与共同治理
第一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网络
一 高等教育两种法权的对抗与合作
二 高等教育两个层面的法权网络
第二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配置
一 高等教育法权的配置原则
二 高等教育法权的配置主体
三 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模式
第三节 高等教育共同治理的法权结构
一 高等教育法权治理的理想结构
二 微观法权治理的典范:英国大学的双层治理结构
三 宏观法权治理的典范:美国高等教育的分权共治
四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完善
第八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衡平法则与路径探索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权责失衡与革新图治
一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权责失衡
二 高等教育权责失衡的归因分析
三 我国高等教育的革新图治
第二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衡平法则与路径
一 高等教育治理的衡平法则
二 高等教育治理的立法建议
三 高等教育治理的衡平路径
第九章 高等教育的良法善治和规约机制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良法善治
一 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目标
二 高等教育治理的两个基本要求
三 高等教育治理的政策依据与法律基础
第二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规约机制
一 高等教育治理的规范机制
二 高等教育治理的动力机制
三 高等教育治理的保障机制
四 高等教育治理的协调机制
第十章 结语: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路
第一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理想与信念
第二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方向目标
一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二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 扬弃国家干预,政府适度分权
二 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市场监管
三 高校有限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