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聊斋志异二十讲
分类
作者 左江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有对“我是谁”、“我何往”、梦境与幻觉、缘分等等的哲理讨论;有少年的纯真爱情,也有青年的微妙心理、复杂心性;有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其中有不幸的寡妇与妻子,有为维护自尊略显决绝的精怪,还有独立自强坚持自我的女性;有对男性在科举、爱情、生活中遭遇的重重压力的审视;有鬼、狐、精怪与人世间男子的种种情感纠葛,也有作者让鬼怪重回人间的努力。《辛十四娘》中悬念的设置,《王桂庵》《宦娘》对一见钟情的不同处理方式,《阿宝》中离魂的独具匠心,《连城》《瑞云》源于“知己”二字的爱情,《封三娘》中女性的情谊,《婴宁》中一个大自然的精灵走入社会而被泯灭天性的过程……
作者简介
左江,江苏江都人。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域外汉籍的研究,旁涉中国古典小说。主要著作有《李植杜诗批解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欲望的浮世绘——金瓶梅人物写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此子生中国”——朝鲜文人许筠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等。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蒲松龄与《聊斋》
第二讲 《聊斋》中的哲思(上)
第三讲 《聊斋》中的哲思(下)
第四讲 爱情让人成长
第五讲 寡妇的命运
第六讲 妻子的哀愁
第七讲 精怪的尊严
第八讲 女子当自强
第九讲 择偶的条件
第十讲 男性的抗争
第十一讲 三人世界的悲喜
第十二讲 重回人间的努力
第十三讲 酒之迷狂
第十四讲 美之诱惑
第十五讲 《辛十四娘》:悬疑与解疑
第十六讲 《王桂庵》《宦娘》:一见钟情之后
第十七讲 《阿宝》:情痴的两次离魂
第十八讲 《连城》:为爱出生入死
第十九讲 《封三娘》:当她爱上了她
第二十讲 《婴宁》:大自然的精灵
后记
序言
十岁之前,我生活的环境很聊斋。左家本来也有挺多
房子和宽敞的庭院,新中国土地改革后都充了公,好不容
易要回来一间半,在老宅子的东北角,离大路有几十米远
,周围是竹园与树木,东边还有一条小沟渠。房子没有窗
,只在屋顶镶了块玻璃,称之“明瓦”,能透进一丝光亮
。房子本来也没有门,后来在东边墙上开了个小门,所以
我家门朝东。这样的房子夏天闷热,冬天酷寒,可能比蒲
松龄的居住条件还差。我家犹如村中孤岛,非常适合上演
聊斋中的故事。夏天的夜晚,村里的人也喜欢聚在我家门
前纳凉聊天,话题之一就是鬼故事,谁又撞了鬼啦,谁又
被鬼附体啦,等等。讲故事的人煞有介事,听故事的人也
很认真,可惜的是,村人故事里出现的都是恶鬼,这给我
的童年蒙上了浓重的阴影。直到现在,我都不敢一个人待
在老宅子里,哪怕是白天。
十岁之前,我生活的小村庄还没有通电,蒲松龄“子
夜荧荧,灯昏欲蕊”时在创作《聊斋志异》,我则是在煤
油灯下写作业。那时候小学生的作业很少,有大把时间玩
耍与阅读。可惜的是,能找到的书太有限了。不知道父亲
从哪里找来《聊斋》的白话选本,这让我幸福了很久,其
中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官梦弼》,官氏随手抛撒在角落里
的瓦砾,最后都变成了银子,实在让人神往。但我从来不
是浪漫的人,所以并没有被蛊惑着也去藏点什么,指望着
哪天巧遇仙人,让破铜烂铁都变成金钱。
我不信神仙故事的美妙,却对“鬼”有着莫名的恐惧
,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人。小时候读《聊斋》读的只
是故事,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地就混淆了情节,甚至忘记
了内容。人到中年,重新捧起《聊斋》,看到的已不再是
故事,不再是狐鬼仙怪。这哪里是故事呢?这都是人生,
而人生从来就不只是风花雪月,多的是黑暗、痛苦与艰难
的选择。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立场,看到的《聊斋》
也不一样,对每一篇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小翠》中
,当小翠要离开元丰时,她先幻化了自己的模样,变成元
丰将迎娶的钟氏的样子。小翠似乎考虑得很周到,可是,
元丰眼里的钟氏究竟是谁?跟他共度余生的人又是谁?而
钟氏呢,她被迫成为小翠的替代,也许一辈子都走不进元
丰的心里。《阿绣》中,狐女成全了刘子固与阿绣的姻缘
,看起来她很大度很宽容。那阿绣呢?生活中莫名其妙地
多了一个姐姐,成为自己与丈夫之间的第三者,她应该平
静地接受这一切吗?《聊斋》其实很残酷,对那些没有法
力的普通人间女子来说很残酷。但这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
的常态呢?没有选择,人生、命运就这样被粗暴地安排、
入侵。
看了太多解读《聊斋》的书籍,却难有“心有戚戚焉
”的愉悦,那就自己来讲吧,讲一讲自己心中的《聊斋》
故事,讲一讲自己理解的书中人物。从2014年开始我开了
一门课叫“《聊斋志异》选讲”,最初的想法体现在“选
讲”二字上,从书中选择一些故事,品评作品的情节设计
、人物塑造,领略古典文词的优美。但这太简单了,简单
得对不起蒲老先生、对不起这部书。通过不断调整、修改
自己的讲稿,我的思路才逐渐清晰起来,最终按照一个个
的主题将相关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细致分析。随着课
程的成熟,2017年初这门课改名为“品读聊斋”,由深圳
大学拍摄成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
开放式网络课程),成为更多人可以在网上收看学习的课
程。从“选”到“品”的改变,是我讲课方式的变化,更
是我这三四年间心境的变迁。人到中年,生活中多的是变
化与无常,人生没有太多选择,再多艰难都需直接面对,
想要平和从容一些,只有尽可能地抽离现场,隔着距离去
坐观、去“品”。
现在讲稿即将变成书,我很开心。全书分为二十讲,
有内在的脉胳,由作者,至哲思,到人的成长,再到女性
、男性、狐鬼、生活,最后深入具体篇章的分析。本书延
续了我讲解《金瓶梅》时采用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正如我
在那本书的序言中所说:“小说的文本细读如何展开,可
以有不同尝试,如情节、结构、叙事模式,等等,我的方
式是抓住人物,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关键,因为离开了人物
分析,所有的情节、结构、叙事模式等都会显得空洞。”
(《欲望的浮世绘——金瓶梅人物写真》,人民文学出版
社,2014年)这本书同样紧扣人物、人性而来,狐鬼仙怪
故事的背后都是人,各种身份、各种性格的人,他(她)
们身上表现出的何尝不是人性?
人性都是复杂的,正如作者蒲老先生一样。看似老实
冬烘的蒲老先生原来对“秋波斜盼,嫣然含笑”的女子情
有独钟,眼睛漂亮、笑容迷人的女子美在何处?蒲老先生
说“媚”啊!这样的反差、矛盾也时时体现在书中人物身
上。《娇娜》中,孔生由香奴而娇娜而松娘的变化,仅仅
是因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吗?作者喜欢“双美并峙”的
模式,孔生不是最应该与娇娜在一起吗?但作者却让他们
“发乎情,止乎礼义”,并美其名日“腻友”,为什么呢
?聂小倩是“肌映流霞”的女鬼,辛十四娘是“振袖倾鬟
”的女狐,她们走进人世,嫁给人间男子,努力融人世俗
生活,成为孝顺的媳妇、贤良的妻子,可这脱下华服、辛
勤操持家务的女子还是我们熟悉的聂小倩、辛十四娘吗?
《聊斋》一书有太多的优秀篇章,但讲课受到学时的
限制,并不能穷尽所有。《侠女》《商三官》《庚娘》也
可以是一个系列,怎么能不讲呢?好不容易遇到一位真正
“平生不二色”的安生(《花姑子》),却只能忍痛割爱
了。当将讲稿变成书稿时,那些因学时所限不得不取消的
内容、那些曾经觉得不得不写的内容却已经不想写了。就
这样吧,带着些遗憾,先到这里吧。
本书引文出自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戊戌六一于三一斋
导语
本书从《聊斋》中精选代表作品,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作品主题进行具体分析。二十讲的编排有内在脉络,由作者,至哲思,到人的成长,再到女性、男性、狐鬼、生活,最后深入到一篇篇小说的细致解读。
本书从多重角度对《聊斋》中的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聊斋志异》一书的人物、情节以及其中反映的现实问题,从而更能展现《聊斋》的精妙,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哲思,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启发性。
后记
小说解读只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每听人介绍说我是
研究《金瓶梅》、研究《聊斋》的,我都非常惶恐,因为
我从来没有写过与小说相关的论文,并且也没有写相关论
文的计划。我只喜欢解读,读文字背后的情绪,揣摩小说
人物的心理,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琢磨遣词造句的妙处
,然后乐在其中。如果能将想法形诸文字,或者分享给学
生,我就很满足了,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或建构什么理
论的远大志向。
胸无大志的我,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我要感谢
深圳大学让我的兴趣爱好变得光明正大,不但让“金瓶梅
人物写真”“品读聊斋”成为深大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
而且拍摄成MOOC,让这两门课在网上有更多的受众。自己
在小说解读中的点点心得体会能为更多的人了解,甚至影
响到他们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接受与阅读,必须承认我是有
些窃喜的。希望自己以后还能邂逅更多优美的故事、更为
精彩的选题,让自己在小说解读这一块还能有所发挥。
当从兴趣爱好中走出来,我还是要回归自己的专业—
—域外汉籍的研究。研究的前提是搜集资料,翻看各种文
人文集。几乎每本文集的编排都一样,先是自己给别人写
挽诗、祭文、行状、墓志铭,然后是别人给自己写挽诗、
祭文、行状、墓志铭。所有人的行状、墓志铭都是孝悌友
爱、忠君爱国、品行端方,每个人都光明正大,没有丝毫
瑕疵。可是啊,不正是人性的裂缝中透出的微光才让人成
为人,成为不同的人吗?我不想看那样的文章,更不想写
那样的文章,我更想看到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表情,
这也许就是解读小说的乐趣吧,一切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美好与丑陋都一览无遗,还有更多难以言表的心酸、怅然
、纠结交织其间。人前欢笑,人后流泪,还有无处流、不
敢流的泪,这就是生活。
人到中年,不必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再在乎别人
的眼光,如何与自己相处成为最大的难题。知道自己想过
什么样的生活,不被外界左右,不会无聊无趣,总是充实
自在,总是从容自得,有一个可以欢笑的场所,有一个可
以流泪的地方,这样就很好。变化是必然,无常是常态,
一切都回归到心态。
我很幸运,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每天宅在家里,
看看书,码码字,养养猫,日子在不知不觉地流淌。蒲老
先生说世间的关系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散,这本小书在河
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源于我与编辑杨全强的缘分。江湖人称
“杨师傅”的这位是我硕士同学,后来成了出版人,我很
喜欢他出的书,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所以一直想跟他合
作一回。这一次他愿意帮我出版这本小书,也是我的荣幸
。希望这本书是我们出版缘的开始,以后还能有更多合作
的机会。谢谢杨师傅,谢谢河南大学出版社。
在此我还要感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给予这本书“深
圳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经费”的资助,使这本小书得
以顺利出版,虽然不能确定此书是否能为高水平大学的建
设添砖加瓦,但不至于辱没这一经费设置的初衷,这一点
我还是有信心的。
我特别喜欢《聊斋》中有始有终的故事,比如《双灯
》,比如《犬灯》,比如《冯木匠》,故事中男女的缘分
虽然忽然而至,但分开时能认真地告别,认真地说再见,
从此天各一方,可以相思,可以怀念,却不留遗憾,这让
人很安心。在这里也让我跟《聊斋》好好告别吧,分别是
另一种方式的陪伴。
戊戌六一于三一斋
精彩页
第一讲 蒲松龄与《聊斋》
一 蒲松龄其人其事
一位老人,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他方面大耳,气宇轩昂,正手捋自须,似乎还面带笑意。这是怎样一个人呢?还是一位老人,坐在一张长条凳上,左手按着凳子,右手执一卷书,面容清癯,眉头紧锁,双目低垂,面有愁苦之色,身后一树柳枝随风轻拂。这又是怎样一位老人?他在愁什么?他又在想什么?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侧身欹坐,这两个画中人都是蒲松龄,蒲老先生留给我们两张面孔,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这正是明清鼎革之际,既有明清交战,又有农民起义。可谓天下动荡,烽烟四起。《聊斋志异》似乎是一部谈狐论怪的书,实际上它的很多故事都有现实背景,《乱离二则》(卷六)可称实录,清人人侵时,“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大兵凯旋,俘获妇口无算,插标市上,如卖牛马”。《仇大娘》(卷十)一文,正因清人劫掠,仇仲被俘,家中丢下弱妻幼子,才引发了悲欢离合的故事。《野狗》(卷一)云:“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公孙九娘》(卷四)中有更具体的描写:“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其情其景可惨可怖。于七之乱是清顺治年间在山东爆发的农民起义,起伏持续达十五年之久。起义失败后,清廷株连兴狱,进行血腥屠杀,连公孙九娘这样平凡的弱女子也难逃厄运。于七之乱在1662年被彻底镇压,此时蒲松龄已经23岁,看了太多的死亡,难免会对死后的世界有更多好奇吧。
蒲松龄(1640—1715)出生于一个诗书耕读之家,但到了他祖父蒲生、衲这一代,由于没有考中秀才,家道开始衰落。他的父亲叫蒲槃,也没有考中秀才,后来为养家糊口只好弃儒从商。蒲松龄为蒲槃嫡妻董氏所生第二子。1658年19岁时,蒲松龄应童子试,参加县府道考试,以三个第一名做了秀才。此时大诗人施闰章(1619—1683)任山东提学道,对蒲松龄的试卷赏识有加,有评语称:“空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这是蒲松龄第一次在科场获得殊荣,却也是最后一次了。
明清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要阐述圣人之言,起承转合也有严格规定,蒲松龄的文章并不符合考试的要求,但是才华横溢,这正如当下的高考作文,网上流传众人欣赏的很有可能是零分作文。所幸的是,蒲松龄遇到的是施闰章,作为“南施北宋”中的一家,施闰章很欣赏蒲松龄的才气,将他录取为第一名。可惜世间再无第二个施闰章能够慧眼识英雄,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1660年,蒲松龄21岁,乡试落榜。乡试每三年一次,他参加了数次,但逢试必败。他是个认真的人,越挫越勇,一直考到63岁(一说51岁)那年,才放弃了这无谓又无望的拼搏。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聊斋》中有对施闰章的感激,说他为政清明,断案如神;更多的则是对科举的嘲讽与批判,《叶生》《考弊司》《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三生》《贾奉雉》等既揭露了科举的黑暗,也对身陷科举不能自拔的士子充满了同情。对于那些不需要学习八股文的狐与仙,蒲松龄的赞赏与艳羡之意溢于言表,如《娇娜》(卷一)中的皇甫公子所呈课业:“类皆古文词,并无时艺。问之,笑云:‘仆不求进取也。’”不求进取还能悠哉游哉地过着优渥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