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心正己廉直传--刘墉与刘氏家风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孙欣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孙欣著的《清心正己廉直传--刘墉与刘氏家风》重点介绍了清代名臣刘墉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刘氏家风,重点介绍名声大噪的清代宰相刘罗锅在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目录 第一章 七世积淀,家道中兴 第一节 逢戈庄刘氏源起 第二节 承前启后:五世刘通 第三节 门庭转换的关键:六世刘必显 第四节 清廉爱民美名扬:七世刘果 第五节 务实清廉门风的奠基人:七世刘棨 第二章 光宗耀祖,家族鼎盛:八世刘统勋 第一节 刑名水利,冠绝机敏 第二节 刚直忠谏,匡正朝纲 第三节 知人善任,秉公荐才 第四节 清廉正己,刚正不阿 第五节 朝之股肱,决疑定计 第三章 家教延绵,同守家风:九世刘墉 第一节 坚毅不拔,三任编修 第二节 整肃学风,选举人才 第三节 帖学之冠,以砚会友 第四节 刚方正直,俭朴清廉 第五节 和睦团结,共守门风 第四章 世家衰落,家风犹存 第一节 吏部尚书刘镶之 第二节 布政使刘喜海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 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 精神风貌,以一种隐『生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 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 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 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 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 。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 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 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 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 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 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 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 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 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 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 ,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 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 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 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 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 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 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 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 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 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 ”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 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 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 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 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 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 “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 ”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 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 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 。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 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 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 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 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 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 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 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 、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班风,而校风有 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 ,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 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 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 、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 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 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 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 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 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 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 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 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 仍然会存在。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 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 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 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 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 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 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 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 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 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 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 ,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 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 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 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 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 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 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 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 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 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 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 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 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 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 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 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 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 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它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 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 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 ”,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 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 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 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 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 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 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 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主编 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 丛书”。 第一辑十种出版之后,广受读者好评、社会欢迎 。众多媒体都曾予以推荐,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第二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50种图书推荐目录,出版 社也一印再印。受这种情势鼓舞,强胜兄按此前我们 商议好的计划,不失时机地敦促我们启动了第二辑的 编写工作。2016年5月18日,他给我发来了《“名人 家风丛书”第二辑编写建议》,第二辑的编写工作由 此启动。 受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 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于丹教授的邀 请,我担任了这一课题子课题“当代中国伦理文明与 家教门风的重建”的负责人一职。本辑十种的编写, 也是该子课题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并受到了该课题的 资助,王立刚居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辑的编写者,依然主要是我的学生,也吸纳了 个别对此有热情、有研究的朋友参加。由于时间仓促 ,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诚挚地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把这项工作做 得更好。 导语 崇文尚儒、诗书传家是刘墉家族优良家风中一项重要内容。 乐善好施在清爱堂刘家代代相传,刘家先祖刘通、刘必显都以乐善好施名于乡里。 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忠信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家的子弟世代传承这些美德风范,留下了诸多佳话。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副世人熟知的对联一语道破了优良家风的不朽功用。一个世代昌隆的门第,必有它赖以维系的家风。清爱堂刘家能够发展为名门世家,优良家风的数百年传承是其重要成因。 本书是孙欣著的《清心正己廉直传--刘墉与刘氏家风》。 精彩页 如果说四世刘思智补邑庠生是诸城刘氏家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转折,那么其子刘通则承袭先父之志,成为刘氏家族发展转折的关键人物。刘通和其父一样,仅是邑庠生,但是却凭借一股倔强和正义之气,第一次为刘氏家族赢得了社会声誉,名字进入官修《诸城县志》。 《诸城县志》属地方志。地方志,也称方志,号称“地方百科全书”,按照本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分门别类记述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唯有对地方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方能人选地方志。刘通能够人选《诸城县志》,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其特别之处究竟有哪些? 第一,倔强刚正,不畏强权。据清初安丘名士张贞撰写的《刘必显墓碑铭》等史料记载,那时邻村有一个恶霸,飞扬跋扈、欺人无数,百姓不敢反抗,唯独刘通倔强不屈,“独不为下”。在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想平稳过日子,多数要看人脸色。刘通能够挺直腰板不畏强权,自然与他倔强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刘氏家族的境遇在刘通这一代,已经有了好转。邑庠生好歹算个功名,不至于被人生生欺负了。刘通身上这股倔强的精气神,恰恰是一个家族振兴,由社会底层跻身上层所必备的要素之一。 第二,勤学乐学,重视教育。刘思智作为邑庠生,开启了刘氏家族读书之风,但是毕竟层级很低。此时的刘氏家族只不过是崛起于乡里的秀才人家,仍然处于社会底层。在以“士、农、工、商”为次序的四民社会中,人们崇尚“学而优则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考取功名是跻身仕途、光耀门楣、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 刘通深知这一点,他将希望寄托在长子刘必显身上。刘通不仅刻苦用功、以身垂范,而且亲自教子、以助成才。在日常生活中,每每遇上欣赏的文句,无论是古人的,还是今人的,他便激动地抄录在纸上,或者书写在手掌上。每当他带着片言只语,或者举着手掌兴奋地回家,儿子们便知读书时间到了。刘通这种一以贯之的学习热情,为其后代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打下了基础。刘必显和其幼弟刘必大在浓厚的读书氛围的熏陶下,奋发图强,分别于明天启四年(1624)和清顺治十七年(1660)中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刘必显中进士。 第三,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倔强的刘通还是一位有仁慈之心的侠义之士。明崇祯十四年(1641),刘通家乡一带遭遇饥荒,灾民四处流浪,有的甚至无奈地自卖求生。刘通在高密贮沟集(今注沟镇)上,购买了这样一名可怜的妇女。不久,刘通感慨于其夫妻分离,转而撕毁卖身契,准许该女子回家与丈夫团聚,对于已付钱财只字未提。不仅如此,热心的刘通,还曾经卖掉自家的田园,只为帮别人平息诉讼。仗义疏财、周济乡邻,不为自身利益,只为心中的正义,实属难得。可以说,刘氏家族子弟很早便有了正义的基因。但是,刘通的正义之心和倔强不屈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清顺治元年(1644),山东各地纷纷涌现农民暴动。诸城一带活跃的暴动首领徐南柳、李德斋掳掠逄戈庄,刘通对之深恶痛绝,责以大义,坚决不屈,结果被杀死。其子刘必显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至南方,直至暴动平息后才重返故土。 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