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个不朽的话题,它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常抒发的情怀之一。在中原大地作者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正是这样的机缘,作者把河南当作她的“第二故乡”。回到家乡浙江后,那热闹的洛阳牡丹花会、人流如织的开封灯展、色香味俱全的豫菜全都幻化成了浓浓的乡愁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正是带着对中原大地深深的眷恋,作者不忘昔日中原情、中原人。
叶文玲著,王剑冰主编的《长相忆/乡愁文丛》最忆那河南的大海碗,一句“中,带劲儿”的家乡话,一喝就让人鼻头冒汗的胡辣汤,这些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深处某一根最柔软的神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相忆/乡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文玲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乡愁是个不朽的话题,它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常抒发的情怀之一。在中原大地作者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正是这样的机缘,作者把河南当作她的“第二故乡”。回到家乡浙江后,那热闹的洛阳牡丹花会、人流如织的开封灯展、色香味俱全的豫菜全都幻化成了浓浓的乡愁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正是带着对中原大地深深的眷恋,作者不忘昔日中原情、中原人。 叶文玲著,王剑冰主编的《长相忆/乡愁文丛》最忆那河南的大海碗,一句“中,带劲儿”的家乡话,一喝就让人鼻头冒汗的胡辣汤,这些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深处某一根最柔软的神经。 内容推荐 叶文玲著,王剑冰主编的《长相忆/乡愁文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讲述了中原豪放的乡土民风,青岛日新月异的变化,除此之外,作者也对江浙小城的儒雅精致进行了如小桥流水般的诉说。三个特色鲜明的地方都流存有作者当年的脚印,当再次踏上故土,仿佛时间回放,当时在这些地方的情景再次回到作者的脑海,也许这就是乡愁吧,这就是家乡的力量,这就是作者的根。 目录 河南篇 洛阳诗韵 争春最是洛阳花 嵩山古柏 寂寞书院冷 滋味万千 汴京的星河 遥寄菊乡 月明如雪照秋花 水之思 水之念 极目中原情丝长 也说煽情 又见开封 青岛篇 城市的明眸 青岛变奏曲 浙江篇 痴话西湖 美韵无限千岛湖 水上的绍兴 伞外听西塘 牵挂古运河 无言新安江 兰里的文星水月 一方芝田 三上方岩 岛的握手 好酷的松兰山 又见新昌 不恨相识迟 气压江城十四州 梦里寻你千百度 绿色的漩门港 楚门杂咏 美哉,楚门文旦 正是桑叶青青时 玉环有盐桂花香 青色咏叹调 喜得广厦梦亦香 留下一条石板巷 让我再回到童年 东极的海味 秋行浙南 温州的“媛主” 忘归之境 梦萦南浔 品味兰溪——兼说芥子园 愿为青山绿此湖 何处青山无故人(代后记) 试读章节 汴京的星河 孩提时,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想。当这些憧憬过于热切、梦幻过于频繁时,竟有点真假难辨,把原来十分虚幻的情景,也视为有朝一日终会遂愿的现实了。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那时,我总相信月宫里的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那时,我很想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直落到我故乡的芳草地……是呵,我不甘心,我不甘心老是只能在故乡的小河中,看见它们那瑰丽无比的倒影……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千,荒唐梦做了许许多多,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童心未泯的心吧,一些别人认为不算稀奇的事,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都城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 身居中原二十年,我却未曾造访过开封。我只是在宋人话本中得识过汴梁的盛世繁华,只是在《东京梦华录》和北宋文人的诗词中,揣想过东京的灯宵月夕。因此,这次能亲睹这有悠久历史的元宵灯会,便觉得十分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然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不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则别有一番别处难得一见的古城神韵和风光。 这种独特的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还因了那挂灯的街。 几日逗留,我没来得及把这个古城的大街小巷都走个遍,就落脚的这条街,我已发觉了一种古今相映的对比情趣。 这条街的道路并不宽,路这厢,无一例外地随着城市现代文明清风的吹拂,高高耸立起一幢幢四层五层的楼房,楼房的阳台上,也都依依排出几盆经霜耐寒的花草,开封街道树木稀少,因此,这几盆花草,就很有争妍斗俏的盎盎春趣。路那厢呢,则清一色是旧式的翘檐砖房,屋宇虽不高朗,但大多是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的木柱、木门、木栅栏,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让人想起“狮子楼”,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儿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叮咚,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以时令小吃闻名天下的汴京城遗风吗?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肯定是没有的,假如没有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春风,一向落后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P18-20)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何处青山无故人(代后记) 自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浙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我的故乡——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楚门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成年之后走南闯北,更准确地说是颠沛流离:先是北上到中原大地结婚成亲,那是1962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刚刚临近尾声,我唯一的嫁妆,是读过两年私塾的老母亲自己的陪嫁——一对书箱,以及从家中的口粮里省下来的半袋大米。在开往郑州的长途列车上,我就坐在那个米袋上,一步也不敢离开。天亮的时候绿皮车抵达终点,我跳下列车,站在站台上,看着与家乡风貌截然不同的黄土地,心里一片茫然。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会爱上这片土地。 我更没想到的是,竟然在这里一待就是二十四年,生命中最好的年华、最富于创造力的时期,青春的汗水、泪水以及欢笑,统统都留在了这中原的黄土地上。从偏居一隅的南阳市内乡县,转到省会郑州,一路行来,三个孩子先后在河南出生,自己的文学之路也越走越宽,我的成名作《心香》是在河南完成与发表的,创作的高峰期也集中在这二十多年里。如果说浙江是滋养我灵魂的伊甸园,河南则无疑是开阔我视野、丰富我心灵的人间世。河南于我,绝不仅仅是“第二故乡”这么简单。 调入河南省文联成为专业作家后,我开始真正地走南闯北,履痕遍及祖国大地的每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但是心中所好,最是念兹在兹的地方,当属老伴儿的故乡——山东青岛。 在我看来,青岛是中国大地最有特色和灵性的城市之一,对它的那份欣赏和由衷的喜爱,我想,是同样生长在海边的我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种骨子里的认同。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乃至退休以后,几乎每年夏天,我都要与老伴儿一起,回到青岛写作——你看,我都不自觉地用了“回”字。 所以,青岛于我,亦亲亦友亦故乡。存在我心底对于青岛的那份眷恋与思念,一点儿不比浙江和河南少。虽然很惭愧,我为青岛写下的文字,要少于另外两处。 故乡对于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是魂萦梦绕的牵挂,还是与乡里乡亲和谐共处的轻松与自在? 在这三地,对这三处,我都有同样深沉的挚爱与不舍。 所以,我才不揣冒昧,把所有关于这三地的纪录与描写文字,都汇集在这里,表达我对它们永远难以割舍的依恋和发自肺腑的深深爱意。 2017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