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几十年间苏联政治沧桑史的忆述,包括斯大林之死、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二十大出台的前前后后、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等;同时作者回顾了与俄罗斯朋友的交往、访俄感想,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恩师,追忆了自己以及同时代人在那个时期所的种种坎坷经历与难忘的往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醒莫斯科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述弢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对几十年间苏联政治沧桑史的忆述,包括斯大林之死、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二十大出台的前前后后、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等;同时作者回顾了与俄罗斯朋友的交往、访俄感想,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恩师,追忆了自己以及同时代人在那个时期所的种种坎坷经历与难忘的往事。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翻译整理的苏联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资料,也可以说是作者对几十年间苏联政治沧桑史的忆述,包括斯大林之死、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二十大报告出台的前前后后、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等;第二部分则是作者的自述,作者回顾了与俄罗斯朋友的交往、访俄感想,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恩师,同时追忆了自己以及同时代人在那个时期所的种种坎坷经历与难忘的往事。 目录 序 斯大林之死 斯大林与阿利卢耶娃 1949年的“列宁格勒案件” 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 先哲的启示 神话的破灭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出台的前前后后 苏共二十大与列昂尼德的失踪 1956年匈牙利事件始末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 美国U一2间谍飞机覆灭记 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 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命运 赫鲁晓夫之死 双料间谍佩尼科夫斯基落网记 苏联“大管家”巴伊巴科夫轶事 “超级明星”加加林的幸运与不幸 戈尔巴乔夫人主克里姆林宫的来龙去脉 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 戈尔巴乔夫机遇 苏联政要海滨休养拾零 滨河街公寓今昔 旅俄琐记 桃李春风忆故人 ——记刘媛娜先生 附录 作者自述 哭泣的青春 倒行人生路 ——哭泣的青春(之二) 试读章节 人生在世,谁能不死?但平民百姓之死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死,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而已故的历届苏联领导人中,又以斯大林之死最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斯大林生前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一句话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死荣辱,甚至他的某个眼神也会使身边的“战友”不寒而栗。在迟暮之年,斯大林的多疑已发展到了离奇的地步,临终前不久,更出现了躁狂性恐惧症。用餐时,某一道菜只要没有人当着他的面品尝,他是决不去动的。那些多年来侍奉左右、忠心耿耿的人,他一个也信不过。身边那两个人们熟知的最恭顺的人物波斯克列贝舍夫和弗拉西克后来也均被解职并送进监狱。 斯大林不相信医生。他多年不让专家看病,仅在前往海滨休假时偶尔准许派一名他了解的牙医去。在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之后,斯大林觉得每个医生都是暗藏的敌人和恐怖分子。因此,谁也不了解斯大林真正的健康状况。但他那日益加重的心理变态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与几名信任者共进晚餐、大家开怀畅饮时,斯大林会突然站起身来,离开饭厅前往外室,他站在门外久久地偷听,看当他不在场时大家都讲些什么。当然,人人都知道斯大林的这套把戏,但都佯装不知。谁要是若有所思或愁眉不展,斯大林便以怀疑的目光仔细盯着他。他要求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和他一起唱歌,甚至跳舞。 这也涉及从克里姆林宫到孔策沃近郊别墅的行车路线。路不算长,车队会忽然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里兜起圈子。斯大林有一份莫斯科街道图,他在行车中指示往哪儿拐,怎么走法。他甚至不告诉司机是什么路线,且行车路线每次都有变化。 从许多迹象看来,斯大林没有想到过死,他根本没有让党和国家领导层对此作好准备。斯大林的表现叫人似乎觉得“他的王国永无尽头”。诚然,斯大林有时也作出他已感到不堪重负、希望免除职务的姿态。他在十九大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上就谈到他一人兼任政府总理和党的总书记甚感吃力:年岁不饶人,精力不济,连报告都作不下来,还算什么总理。斯大林一边说着一边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大家的面孔。在座者没有一个人实际上认为斯大林可以退休。大家都本能地感到,连斯大林自己都并不想将他这番关于退休的话付诸实施。这时马林科夫发言,他只讲了一句话:斯大林应当留任总理和总书记,这点无需证明。斯大林也就没有再坚持自己的要求。 斯大林长期以来明显地器重莫洛托夫,同他见面的次数比其他人都多,往往在作出最重大的决定之前都只找莫洛托夫商量。政治局委员中大概只有莫洛托夫可以反驳斯大林,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到开十九大时斯大林对莫洛托夫突然变得冷淡了,而在代表大会后的全会上更是毫无根据地对莫洛托夫和米高扬表示了政治上的不信任,指责莫洛托夫“向美帝国主义投降”,还建议不让他进入中央主席团常务局,而且后来果真这样做了。赫鲁晓夫曾说过,他深信如果斯大林再多活上一段时间,莫洛托夫和米高扬的结局会很悲惨。 P1-2 序言 所以当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都曾真诚地悲痛逾常。读到毛泽东写的悼念文章《最伟大的友谊》时,我们也毫不怀疑这由两大领袖兼导师“缔造”的、两党两国间的“伟大友谊”,真的是“牢不可破”。 ……这些因历久而变酸了的回忆,是我一眼看到这本书中一个醒目的标题而引起的——《斯大林之死》:这发生在20世纪中叶,标志着历时二十八年(1925~1953)的斯大林时代的结束[真是巧合,如果把毛泽东时代按他在全国执政的年份(1949~1976)计算,正好也是二十八年]。 在苏联,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斯大林之死是一件大事。即使就全世界来说,它对非共产党国家造成的连锁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则由于斯大林虽死,但他所“缔造”的党和国家的体制——更不用说思想影响——却并未随他的个体生命而消亡,不可能立时人亡政息;二则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为消除对斯大林崇拜的后果所做的一切,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中国古话形容某个大人物常有“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之类的话,移用于斯大林,并不为过。他身后的苏联,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处在他的身影下,不仅因为一个经营多年的体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且更因为寄生在这体制上的利益集团特别是特权集团握有举足轻重的权力。 斯大林一死,苏联逐渐进入一个“解冻”时期。在起初的三年,新的当权者出于种种现实功利的考虑,悄悄地平反了大约涉及一万名受害者的冤案,其中多数人那时已经不在人世。但这些极少见报。1954年3月27日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向国内报送了《苏联宣传中对斯大林提法的改变》的材料,指出这种改变从1953年4月起已见端倪,到7月份便已十分明显。④大使有责任掌握驻在国政治空气的变化,这也是职业的敏感性。一般的中国人自然得不到这样的信息,就是苏联的普通公民也未必全都意识到了。因为像苏联这样的极权国家,对外闭关自守,有一道人称的“铁幕”,即使在国内,党和政府与国民之间,乃至党政领导集团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同样也有“铁幕”相隔。 直到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受苏共中央委托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用中国共产党习用的一个政治术语说,这才第一次向全党“揭”开了长期“捂”住的一个“盖子”——斯大林一斯大林主义一斯大林时代的“盖子”。 本书中的有关章节详述了苏共二十大这一报告的前前后后。由于兄弟党工作人员的泄密,这一报告的内容在西方世界闹得沸沸扬扬,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在习于暗箱操作的苏联,这一报告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正式发表。在中国,1957年“鸣放”时期传播或议论过这一秘密报告中的事实和观点的人,都被划成了右派。 这一次苏联“(自)揭盖子”,给全世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多少年来,大家都是以苏联共产党即布尔什维克——后来又称为列宁斯大林党——马首是瞻的,苏联是大家心向往之的人间伊甸园,以中国为例,第一块实行“革命割据”的红色根据地便号称“中央苏区”,在这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时期公文信函和私人信件里,都习惯于“致以布(尔什维克的敬)礼”。现在苏联党和国家的阴暗面、斯大林残民以逞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是令人十分尴尬的。如何面对国际舆论,更如何稳定国内人心、保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受这一事件的负面影响,无疑需要认真对待。 在中国,不但在1956年当年,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定稿《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4月)、《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2月),且先后作了《论十大关系》和有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的报告,对此事件作出应对;而且在波兰、匈牙利事件后,于内部讲话中也仍然强调“列宁这把刀子不能丢,斯大林这把刀子也不能丢”,1957年则发动反右派斗争,1960年前后发动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提出“警惕赫鲁晓夫式的野心家、阴谋家”的口号,这个口号也透露了1966—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原始动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