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望来路/乡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大新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大新生于农村,对农村题材情有独钟,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周大新著,王剑冰主编的《回望来路/乡愁文丛》这册散文集,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对农村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和态度。同时,作品具有一种睿智的力量。地域美食、游戏、动植物景观与文化、习俗,历史人物与当代文坛,时代的变迁与农村的变化,俱在文中,可以了解南阳农村甚至中国农村的历史。

周大新的作品少有故弄玄虚的词语,行文干净、流畅,感情深沉而节制,思想时时绽放出光芒。因此,该书的受众十分广泛。在审美享受之外,青少年读者还可以学习名家写作技巧,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内容推荐

周大新著,王剑冰主编的《回望来路/乡愁文丛》是作者关于故乡——河南尤其是南阳邓州的散文集,多描写故乡人、事和景观,具有时代特色。其中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故乡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对故乡辉煌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也流淌笔端。虽然是故土的“逃离者”(作者语),但作者深知故乡的美好和苦难,所以,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故乡的发展与变化,不回避当下农村发展的问题,同时对农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文章既有浓郁的情感,也有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目录

长在中原十八年

在乡间

夏夜听书

在构林

中学时代

农家美味

昨日琴声

一盅茶

吃甘蔗

村边水塘

地上有草

最后一季豌豆

羊奶豆

背弃田野

再爱田园

我的枕头

死死生生

回望来路

乡下老人

学信先生

单相思

活在豫鄂交界处

喜来

癸酉年自白

我喜欢的

藏书的地方

放生

欢欢喜喜过个年

我过元宵节

南阳美玉

面条的前世今生

说秋收

又到清明节

我的老乡范蠡

揣度孔明

想起范仲淹

告别老乔

送周熠兄远行

粮篓与粮仓

丹水北去

一剂药

地依旧,人已新

中原的口号

南阳的树

让南阳的建筑物美起来

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困惑

乡村的未来

又见青瓷

后记

试读章节

说秋收

秋天,是自然界最慷慨的季节;秋粮,是田野回馈给农民最美好的礼物;秋收,是大地母亲向儿女们发放奖品的时刻。秋收开始时,人们对丰收满怀希冀.;秋收结束后,人们对土地充满感激。秋收充实的,是我们的粮囤.;秋收强化的,是我们劳动的信心;秋收巩固的,是我们共和国大厦的根基。

小时候挎个竹筐随母亲去田里掰玉米棒子,是最高兴的时候。看见一个又一个长长的玉米棒子被自己掰进筐里,装到地板车上拉回村,心里很有成就感。玉米熟了的时候,有些鸟会飞来寻食,在湛蓝的天上盘旋且发出响亮的叫声,好像在为我们的劳动伴奏。有时掰着掰着,会突然把原本藏在玉米地里的野兔子惊起。在野兔逃跑的时候,我会立刻扔下装玉米的筐子撒腿去追,尽管每一次都追不上,但在气喘吁吁中还是觉得欢喜无比。地里有个别发育晚的玉米秆,是青的且很甜,只要看见这种玉米秆,母亲总会把它掰断给我,让我当甘蔗吃,啃着玉米秆,会觉得心里好甜好快乐……

秋粮的丰收,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种子、土地、气候的关系里充满奥秘,劳动工具与方法的改进永无止境,没有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丰收就只能是一种希冀。农民和农业科技专家才是最亲密的兄弟。当我们品尝秋粮的芳香时,别忘了向农民鞠躬;当我们庆贺丰收时,别忘了向农业科技专家致敬。

年轻时家乡的红薯种植面积很大,秋收时我干得最多的活是用钉耙去刨红薯。一亩地红薯能刨出几千斤,一堆一堆的,太让人自豪了。红薯的丰收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也紧紧相连。我记得当时农业专家们培育出了一种新的红薯品种,叫号。号红薯的心是红色的,不仅高产,而且脆甜,可以生吃。我当时特别爱去刨这种红薯,因为可以边刨边吃随时填饱肚子。有一年秋收刨号红薯时,我生吃得太多了,结果把肚子撑得很疼,疼得我不断地呻吟,母亲见状哭笑不得,只好拉着我在地里不停地走,好让我赶紧把吃下去的号红薯消化掉……

秋收,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农活之一。埋在地下的果实,长在地上的庄稼,哪一样秋粮人不动手都不会自动归仓。拱腰、屈腿、伸颈,农人的每一个秋收动作都不轻松;大风、阴雨、浓雾,每一种恶劣天气农民都得承受。在急喘中抹去成串的汗珠,是秋收时农民的常见动作。大自然就是要以此教会人类懂得对粮食的珍惜。

当年在家乡参加秋收时,我最不愿干的活是摘绿豆。要说这个活也不是很重,双手不停地把绿豆秧上已经变黑成熟了的豆角摘下来放进竹筐里就行。可干这个活的弯腰动作特别令人难受。当然,你也可以不弯腰,蹲在地上摘,但那样摘的速度就太慢,半天摘的绿豆就很少。绿豆一旦熟了,你晚摘半天,就会有不少豆角因成熟过度而裂开,使豆粒掉进土里。这就要求你最好是弯腰摘。弯一个小时腰还能勉强忍受,要是一连弯几个小时,那简直是太痛苦了。我记得摘半天绿豆下来,我的腰弯得都不会直起来了。干完活为了治这种腰疼,我常常在田里仰躺下来,把腰放在田埂上,把臀部和头放在田埂下,使下弯的腰再反弹回来……(P134-136)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收在这本书里的作品都是与我的故乡有些关系的,要么写的是故乡的人,要么说的是故乡的事,要么描画的是故乡的景观。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原点,不管他长大后以多大的半径画自己的人生之圆,那原点都不会在他的人生中消失,必是他要频频回看的地方。

我的故乡在中原西南部的南阳盆地,盆地的底部靠南一点,有一个周庄村,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属于邓州市构林镇管辖,不远便是湖北省襄阳市的地盘。我长大后成了游子,山南海北、国内国外地跑,可不论走到哪里,只要一听见南阳、邓州、构林、周庄这几个地名,就觉得无比亲切;只要一听见有人讲话是南阳的口音,就觉得分外亲近;只要一听到关于南阳、邓州、构林的什么消息,就必要打听清楚。故乡,是我始终关注和牵挂的地方。

我的故乡并不富裕,大部分人以务农为生,小麦、玉米、绿豆、红薯、芝麻是主要的出产。可就是这个穷地方,给了我坚韧前行的力量,教会了我怎样把困苦踩在脚下,叮嘱我不要在灾难面前总流眼泪,从而让我终于把六十余年的坎坷人生路走了过来,我因此对她满怀感激之意。

这本书里的作品,算是我献给故乡的一份礼物。

礼薄,心意在,但愿故乡不会嫌弃。

丁酉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8: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