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绵延的河流。对任何一代人来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循本才能开弘。身处当今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优秀学者。本书记叙了10位首届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得主——季羨林、侯仁之、袁行霈、厉以宁、林毅夫、徐光宪、王夔、韩济生、曲绵域、王阳元,生动而翔实地记叙了他们的生平、学术经历及学术成就,展现了北大教师的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生之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为民//孙战龙//张琳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一条绵延的河流。对任何一代人来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循本才能开弘。身处当今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优秀学者。本书记叙了10位首届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得主——季羨林、侯仁之、袁行霈、厉以宁、林毅夫、徐光宪、王夔、韩济生、曲绵域、王阳元,生动而翔实地记叙了他们的生平、学术经历及学术成就,展现了北大教师的风采。 内容推荐 “蔡元培奖”是北京大学给予本校教师的最高荣誉。书中记叙的10位主人公是首届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得主——季羨林、侯仁之、袁行霈、厉以宁、林毅夫、徐光宪、王夔、韩济生、曲绵域、王阳元。文章生动而翔实地记叙了他们的生平、学术经历及学术成就,展现了北大教师的风采。 目录 序 行者无疆——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季羡林教授 历史地理学的巨擘——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侯仁之院士 儒雅学者 真醇人生——记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 经邦济世 诗化人生——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 知识报国的现实经济学家——记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 一清如水——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 大道至简 平淡为归——记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夔院士 此生唯愿济众生——记北京大学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 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守望者——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曲绵域教授 与时代同行 走创新之路——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阳元院士 试读章节 1911年8月6日,没落的清王朝正在走向它不可复始的终结,而此时,一个新的生命,却执著地降落在了中国这方深厚的土地上。两个月之后,辛亥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而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混乱、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常常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的季羡林先生从出生开始,似乎就在见证着历史的悲壮,也似乎预示着他这一生,必将有曲折坎坷、也将有壮阔波澜。 季羡林的家乡是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康庄镇官庄。这是一个没有色彩的地方,黄色的土路,黄色的土坯房,黄土抹的房顶,直至灰黄灰黄的天空,把整个村子严严实实地笼罩。村子中央有一个大坑,夏天雨后,坑里会积满了雨水,孩子们就在黄泥汤里游泳戏水。全村唯一的一点绿色,是村南打麦场边的几棵大杨树。只有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时,才让人感觉到这个单调、沉闷的小村庄的一丝生气。 清平县在当时是山东最穷的县,而官庄则是清平县里最穷的村,他的家却又是全村最穷的家。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季羡林的幼年时光并没有在私塾度过,大部分的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他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他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霉,他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这一段虽然短暂却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在季羡林心里留下了永生不能忘怀的印记,他对母亲的尊敬与爱,也持续了他的整个人生。在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季羡林曾这样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917年,季羡林告别了故乡、父母和儿时的伙伴,去济南求学,住在叔父家。叔父对季羡林的期望很高,正是叔父的严格教育,使季羡林从小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并且坚持终生,为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在季羡林的青少年时代,叔父为他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使他接受到很全面的教育。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季羡林每天从学校下课后,就先去古文学习班读古文,晚饭后,再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坚持了八年。此外,叔父还亲自编选了一本《课侄选文》,讲授给季羡林听,选文的内容大多是理学的文章。季羡林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并没有感到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虽然离乡求学给季羡林创造了极好的受教育机会,但另一方面,过早地离开家,寄人篱下,也使得季羡林在很小的时候性格就偏于内向拘谨、循规蹈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季羡林从小就明白了奋发图强、勤奋学习的道理,也因此形成了这种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性格。 然而,尽管学习负担重、背负的压力大,季羡林内心深处的纯真与热情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小学的时候,叔父不允许季羡林看小说这种“闲书”,但季羡林却对它兴趣很高,平时在家读书时,桌上摆着“四书”,但他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旧小说,常常是乐在其中、不能自己。冷不防叔父走进来,他就立刻把“闲书”丢进书桌下面的白面缸里,嘴里则念起子曰诗云来。 在学校则用不着什么防备,一放学,他就躲到假山后,拿出“闲书”狼吞虎咽地读起来,常常是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有时看到天黑才摸回家。他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个个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能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他自己常梦想当那样的英雄:鼻子一哼,冒出一道白光,白光里带着宝剑,射杀坏蛋强盗,然后再一哼,白光和剑便回到自己的鼻子里。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他,把右手五个指头往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戳到成百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就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树木都能戳断。他信以为真,也想练成铁砂掌,便在砂袋里猛戳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疼痛难忍,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才停止了练习。 P2-4 序言 凡学必先有师。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 110年来,北京大学大师云集。一代又一代北大学人,以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文明的种子;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努力推动中国向前发展,形成了群星璀璨的人文景观。 因为这些大师的存在,北京大学才能够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才得以打动和吸引无数青年学子,成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历史是一条绵延的河流。对任何一代人来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循本才能开弘。身处当今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优秀学者,需要他们提供智慧的源头活水、确立价值的不易规则,从而使人类文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北京大学曾经孕育了一大批这样的优秀学者,北京大学今天仍然需要不断地培养这样的优秀学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设置了全校教师的最高荣誉——蔡元培奖,以褒扬真正兼具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大师,激励广大教师以获奖者为榜样,努力探求高深之学问,培养高尚之人格。 本书收录的10位学者,均为首届蔡元培奖获奖者,是当代北京大学优秀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不是因为一时一事的成就和影响,不是因为符合了某种特定的潮流和风尚。恰恰相反,他们是在用一生去追寻自己心中一种崇高的情怀。从少年到白发,从求学到为师,他们一步一步地创造、一点一滴地积累,无论何时不改初衷,不变信念,方才成就了今天世所敬仰的道德文章。 当季羡林在烽烟万里的异乡寒窗苦读时,他日夜思念的是我们的祖国,当他在“文革”的动荡年代受尽屈辱时,他发奋要在艰难的环境下为祖国未来的文化繁荣做一点了不起的贡献,当他终于盼来学术的春天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但他仍然以百倍的精神毅力,完成了许多学者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大量工作成果。 侯仁之也是这样。徐光宪、曲绵域、王夔、韩济生、厉以宁、王阳元、袁行霈、林毅夫,每一位人师的人生都是一段值得我们用心品味、向往的精神历程。 让我们以10位大师为榜样,怀爱国之心,存民族大义,树远大理想,养浩然正气,师生共济,教学相长,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努力承担和实现我们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也为北京大学的发展不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