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宾著,王剑冰主编的《久违的星星/乡愁文丛》记录了许多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于农村的事物,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富有浓郁的南阳地域特色,是一本让人得到阅读乐趣又勾起乡愁乡忆的好书,是一本记录农村生活、保留历史文脉、传承民族文化的好书,希望本书能够让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天的来处,不仅让美丽的乡间往事记录在纸上,而且让中华历史文脉在人们心中延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久违的星星/乡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同宾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同宾著,王剑冰主编的《久违的星星/乡愁文丛》记录了许多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于农村的事物,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富有浓郁的南阳地域特色,是一本让人得到阅读乐趣又勾起乡愁乡忆的好书,是一本记录农村生活、保留历史文脉、传承民族文化的好书,希望本书能够让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天的来处,不仅让美丽的乡间往事记录在纸上,而且让中华历史文脉在人们心中延续。 内容推荐 周同宾著,王剑冰主编的《久违的星星/乡愁文丛》选取著名散文家周同宾有关乡情、乡愁的散文30余篇,这些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意味隽永,具有浓烈的乡野风味和泥土气息,充满清纯真挚的乡情、乡韵、乡思、乡愁,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农村、观照农民,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故土故人炽热、深挚的情感思念。 目录 童年二章 夕暮 四月 良夜 乡野竹林记 歌谣的黑土地 桥的呼唤 乡关回望 读《农政全书》 远村风景 真不该忘了他们 阉牛人记 舞龙人记 大山的系念 鹅鹅鹅…… 风雨麦仁岗 伏牛山骑驴记 关于父亲 还乡杂记 魂牵梦绕地方戏 说给狗儿爷 久违的星星 老屋 龙王庙庙会 往事 热天,想起了父亲 剃头挑儿 天籁 我的《好的故事》 归田赋 我的乡下学生 我童年的伙伴 喜宴 再读齐白石 后记 试读章节 就说刚才看见有人进她菜园偷南瓜,把她支派开。我就拱洞,拱不进去,头能进去,身子不能通过,肚皮上划了很多白道道儿。狗儿爷说,我进。他瘦,身体像一根绳儿,一拱就进院了。我怕。怕五奶奶回来,心里直跳。狗儿爷刚爬上树,她真的回来了。她的狗似乎已经知道情况,老远地就朝我叫。我吓得赶忙离开门口。五奶奶走近了。我本当告诉她,菜园里有人偷南瓜,把她支派走.鼓几次勇气,没敢说。老人家开门进院,正碰上狗儿爷,便恨恨地骂道:“馋嘴鬼,偷我杏,打死你!”随即,啪的一声,一巴掌狠狠地拍在狗儿爷的屁股上。狗也对着狗儿爷的屁股汪汪叫.好似马上就要咬一口。狗儿爷猫着腰,一个箭步窜到大门外,而后,回头朝五奶奶做个鬼脸儿,又向我挤挤眼,跑进竹林里去了。 看五奶奶关上大门,我也去竹林,找到狗儿爷,见他屁股上五个指印儿,鲜红。他并没有埋怨我。我问他疼不疼,他说。不算疼,又说,老五婆的手可狠咧。说着,他一只手在屁股上轻轻抚摸,另一只手伸到我面前:手里,有三颗杏。他说,你吃两个,我吃一个。说着,他塞嘴里一颗,另两颗给了我。 那杏,很酸很酸,酸了五十年,酸到今天。 烧毛豆 深秋,高粱、玉米、绿豆、芝麻都收了。空旷的原野上。还留着片片金黄,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灿烂在黑土地上,蓝天底下。点缀着西风里的野景。那是黄豆。黄豆晚熟,晚熟的黄豆,在萧索的田野里渲染着暖意。 野孩子们在野地里放牛、拾柴,或者玩耍,牛吃饱了,柴拾够了,玩得没什么可玩了,常凑一起烧毛豆,就是把将熟的黄豆连棵拔掉,堆成一堆,添上些千草,点火烧,烧罢吃豆儿。豆儿好吃,烧毛豆的过程更好玩。一个人不烧毛豆,小伙伴们在一块儿才烧,就像大人们喝酒,一个人喝没意思。 那次,大乖、二胖、小扣儿和我,在河边玩,玩腻了,都说,烧毛豆吧。得先去拔豆秧。旁边就有,大乖说,那是我家的,不能拔。不远处也有,二胖说,那是我家的,我爹知道了要打我。河那边的一小片,是我家的。我说,我家种得太少,拔几回就没了。我们三家,都是穷人,种黄豆为了做酱豆,酱豆当菜,要吃大半年的。小扣儿说,拔我家的,我家种得多。他家是财主,种十几亩呢。我们三个都不敢去拔,怕碰上他爷爷,挨训。小扣儿说,我爷爷不训人,见小孩儿光会笑。说着,自己去拔,拔了很多,磕磕绊绊抱回来。他家的黄豆长得好,豆棵上,豆荚一嘟噜一嘟噜,毛茸茸的,都很肥。没火,小扣儿就回家拿,小兔儿似的跑回村,又喘着气跑来,拿来了火柴。只他家有火柴,我们家都用火石打火。点着豆棵,冒起一股灰白的烟,直直蹿上天空。豆棵烧得咔咔吧吧响,响声很脆,很热闹。伙伴们围着火堆蹦啊跳啊,叫啊笑啊,真是乐死人。豆棵着完,响声渐止,地上留下一堆青灰。便都脱下棉袄、夹衣,在灰堆上扇,扇得青灰四扬,火星乱飞。扇罢又用嘴吹,四个人蹲在四边,屁股撅着脸朝地,闭着眼用劲儿吹,都吹一鼻子灰。吹到最后,地上只剩一层豆儿,黄澄澄的,金灿灿的。便围着捡豆儿吃,嘴里嘎嘣嘣响,越嚼越香,直香到胳肢窝里。吃罢豆儿,用手背擦擦沾了黑灰的嘴,一个个躺在河岸的斜坡上,看着天上南飞的大雁,东一句西一句说话儿。(P2-3)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书稿收拢一毕,想起一些话。 我的故乡,在南阳盆地中心,大平原一望无际。村名大周庄,村人大都姓周。祖坟上百余年前立的石碑碑文写道:“明季兵燹之苦,豫省首当其冲,而宛南尤甚。当时土著十室九墟。清初定鼎,他省人民陆续来此开垦。我周氏一族,祖居宛东周村。虽历二百余年,其初固于康熙二十年,始自山西洪洞来居于此。”可见,那是个古老的村落,古老得祖上传下的一切器物,都堪称文物。岁月流逝,世代演进,到而今,不仅繁衍出两千口人,一辈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留下了历史,留下了传统,留下了文化,留下了三百多年以来的记忆。 我于上世纪40年代出生。故乡养我身体,养我精神。我继承了庄稼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风俗习惯、艺术趣味等,深深地影响了我。虽然进了城市,自认为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农民。 自打学会写文章,就写那片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乡亲,写黑土地四季变换的景物和乡亲们凡庸而五味杂陈的生活,倾吐一个农民的儿子对故土故人的切切依恋和复杂情感。即便写别的地方,故乡仍是文章的背景和映衬,是灵感的发源地。 20世纪80年代,因为把幼小的儿女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照看,我常还乡。那时的乡野生活和我的童年还能接上榫。90年代以来,偶尔回去,渐渐发现,我曾熟悉的乡村逐步变得陌生。不只环境有变、生活有变,由于年轻人出外打工,村里也少了人气。不禁叹惋不已。我盼望,家乡也能办起企业,乡亲们就地工作,阖家团圆,老人得赡养,孩子得照抚,过热乎乎的小日子。 眼下,新农村建设正在次第展开。这是个大好事。 把原有的村庄夷为平地,把农民赶上高楼(我参观过的一处正是这样),这做法万万不可取。农村就是农村,农村不是城镇。我心目中的新农村应当是:农民能享受现代化的便捷舒适,享受清新的空气、清净的饮水、清洁的环境,村庄则应尽力保持旧时模样,屋舍院落呈聚散疏密之美,如中国画的布局。村中广植椿、楸、槐、榆、楝、桑之类的杂树(而不是可以尽快成材的速生杨),有小路蜿蜒林中,路旁绿草如茵。有鸡鸣犬吠、鸟啼虫吟、儿童的嬉戏声和老奶奶家长里短的闲聊声。田园牧歌,诗情画意,村庄宁静而又生动。不仅此也,更重要的是,先辈留下的文化传承、历史记忆、浓厚的人文氛围不能中断或消亡。农村不仅应有醉人的风景美,还应有隽永蕴藉的风韵美、风俗美、风情美。 我常常回想我童年的故乡,回想我熟悉的村庄,一再寻觅失落在往昔的久违的星星。那思念深深长长。梦境中,总是浮现当年的种种画面。越到老境,思念越切。或许,那就叫乡愁。如今,解我乡愁,只能回想。还有,就是重读我写的文章。 2016年12月8日于南阳豆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