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吴秀卿,1957年生,韩国人。韩国首尔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韩国汉阳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担任系主任、学部长(文学院副院长),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文系、哈佛燕京学社,在清华大学、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在台湾政治大学韩文系做过交换教授。曾任韩国中国语文学会会长、韩国中国戏曲学会会长、韩国哈佛燕京学会副会长、韩国演剧学会副会长、BeSeTo戏剧节国际委员,现为韩中演剧交流协会会长、韩国戏剧评论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南戏等民间戏剧及韩、中、日三国戏剧现象与美学的比较。专著《宋元戏曲考译注》被评选为韩国学术院优秀图书;主编有《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的愉悦》《多视角下的中国戏剧研究》《东亚传统祭典的再发现》《东亚文化表象》等;著有中、韩文论文80多篇,其内容包括奎章阁藏本《五伦全备记》等韩国版本的研究,个别南戏剧目研究及中国戏剧史研究翻译出版了李杜铉的《韩国演剧史》、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田沁鑫改编的《生死场》及元杂剧《窦娥冤》、南戏《白兔记》等。 目录 多视角下的中国戏剧研究(代序)——从王国维谈起韩国的中国戏剧研究 一、绪言 二、“考”与“史”:论学术方法与指向 三、“巫”与“优”:谈中国戏剧的表演主体及研究范围 四、“记录”与“口头”、“文本”与“表演”:谈记录与传承的方式 五、“戏曲”“戏剧”和“演剧”:谈韩中戏剧概念的差异 六、多视角的中国戏剧研究 纵观研究 从“文本”问题看中国戏剧研究的本质回归——兼谈韩国的中国戏剧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 一、序言 二、文本(text)概念的扩大——对演出本和口头传承记录的肯定 三、从文本(text)到演出环境(context) 四、兼谈韩国的中国戏剧研究概况(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 傩戏研究对中国戏剧史认识的启发 一、引言 二、多层次的戏剧史认识 三、对表演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 四、对俗文学文类关系的理解 五、有关古代戏剧史的深层理解 六、结语 中国戏曲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 一、绪言 二、《五伦全备记》 三、《荆钗记》 四、《西厢记》 五、《赵氏孤儿》 六、结语 全球化时代下的韩中戏剧交流 一、绪言 二、相互理解和发现:BeSeTo(韩中日)戏剧节和2000年《韩中日春香传》 三、共享经验和构筑网络:亚洲导演节及其他 四、创意和文化产业:《乱打》等肢体语言剧 五、结语:亚洲认同与亚洲戏剧的未来 文本研究 曲破的两个重要资料及其在南戏中的运用 一、导言 二、大曲和曲破 三、关于曲破的两个重要资料——《高丽史·乐志》和《乐学轨范》 四、南戏传奇中曲破的运用 五、结语 从《拜月亭》戏剧小说的比较谈关剧《拜月亭》的成就 一、导言 二、关剧《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 三、《拜月亭》剧和小说《龙会兰池录》 四、结语 《白兔记》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传与演变 一、导言 二、《白兔记》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传概况 三、近代地方戏《白兔记》的渊源 四、《白兔记》故事情节的演变 五、《白兔记》表演的演变 六、《白兔记》曲体的演变 七、结语 南戏《荆钗记》的流传与小说本的出现 一、导言 二、南戏《荆钗记》的版本系统 三、弹词本《荆钗记》的流传 四、韩国小说本《王十朋传》和《王十朋奇遇记》的特点及意义 五、结语 南戏《跃鲤记》在福建的流传——以四平戏、梨园戏为例 一、导言 二、《跃鲤记》现存版本、散出及作者问题 三、姜诗故事的演变 四、《跃鲤记》在福建的流传 五、结语 《五伦全备记》新探 一、导言 二、《五伦全备记》的版本系统和作者问题 三、奎本《五伦全备记》的民间南戏演出本特色及其形成年代 四、结语 再谈《五伦全备记》——从创作、改编到传播接受 一、绪论 二、有关《五伦全备记》的新见资料 三、《五伦全备记》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地点 四、《五伦全备记》的改编、印行、演出及传播 五、结论 演出及其环境研究 明前期民间戏剧环境研究 一、导言 二、明以前民间戏剧胚胎及传承的环境——社祭和赛神戏剧 三、明前期民间戏剧演出的环境 四、结语 福建政和杨源村英节庙会与四平戏的传承 一、绪言 二、福建政和县杨源村英节庙会四平戏考察 三、从四平戏剧本的传承脉络谈四平腔 四、结语——政和四平戏的传承所引起的两点思考 中国江南宗族戏剧的空间与文本 一、序言 二、中国江南宗族社会的文化表象——宗族戏剧 三、江南宗族戏剧的演出空间 四、江南宗族戏剧文本所展示的精神空间 五、结语 全球化时代地方知识的传承与保护——以福建寿宁县下房村元宵会及傀儡戏《奶娘传》演出为例 一、序言——全球化时代理解地方知识的新视野 二、福建寿宁县下房村元宵会的仪式及演出 三、傀儡戏《奶娘传》的主要叙事功能——驱妖祈福 四、傀儡戏《奶娘传》叙事所蕴含的主要内涵:地方信俗、生活知识及娱乐 五、结语——日常生活文化中地方知识的再发现 中国虎戏传承形态考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记录中的虎戏 三、中国虎戏的传承形态 四、中国虎戏传承的特色 五、结语——虎戏在戏剧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韩中日模拟牛耕仪礼比较研究 一、序言 二、中国的“撮泰吉” 三、韩国的“平山牛戏” 四、日本的“藤守田游” 五、模拟牛耕仪礼的比较及所得启示 六、结语 21世纪在韩国舞台上的《赵氏孤儿》——中国古典戏剧的当代化与在地化 一、序言 二、田沁鑫韩国版《赵氏孤儿》:中国“当代”悲剧 三、高宣雄版《赵氏孤儿,复仇的种子》 四、结语——韩国审美风格的中国古典戏剧 后 导语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康保成卷》为韩国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吴秀卿的论文自选集。韩国的早期中国戏剧研究主要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后来慢慢扩大了研究范围和方法,并从韩中比较的观点,获得了新的认识和视角。吴秀卿研究从南戏文本出发,纵向扩大到目前民间戏剧传承的调查研究,横向扩大到域外传播研究,也关注了戏剧交流与再创作留下了一些记录。通过这本自选集,展示一个域外学者研究中国戏剧的轨迹,希望在中国戏剧研究的队伍里能增添多一个视角。 内容推荐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由活跃在中国戏剧史、中国古代戏剧研究领域第一线的海内外优秀学者遘选其代表性论文结集而成,涵盖从诸宫调、院本,到金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花部戏曲、民问小戏、祭祀戏剧等多种戏剧文体,涉及戏剧理论、戏剧史实、表演理论、作品评述与考证、中国戏剧发展流变及海外传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代表了新时期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吴秀卿卷》为其中一册,是我国著名学者吴秀卿教授的自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