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霍特,第三帝国陆军一级上将,是德国在东线战场最具才华的指挥官之一,获得过铁十字勋章、橡树叶佩剑骑士十字勋章。霍特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任第3装甲集群司令,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中央战区共同完成了两次战果显赫的钳形攻势。1943年11月被解职。以后一直到战争结束再无作为。战后,被纽伦堡法庭判处15年监禁,6年后获释,此后一直在家乡从事军事历史写作,卒于1971年。《装甲作战(赫尔曼·霍特大将战争回忆录)》是其回忆录,于1956年出版,详细介绍了1941年德国第3装甲集群在东线战场的作战经历。霍特在东线战场获得的战场经验及战术尤其是本书的亮点。
赫尔曼·霍特著的《装甲作战(赫尔曼·霍特大将战争回忆录)》最初于1956年在德国出版,此后被翻译为英文,揭示了有关巴巴罗萨行动的大量经验和分析,而这场战役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军事事件之一。
本书开始的部分是霍特讨论在未来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情况,能够在战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对于一位原纳粹德国的一流装甲指挥官来说是不太多见的。此后霍特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的各种决策,并且从自己的视角探讨了德国军队应该如何行动,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霍特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德国军队侵苏计划的起源、发展和目标,以及面对的问题,决策过程和军方领导人所犯的错误。快速的机动兵团交战不光对苏联方面还是德国领导层来说都是个新生事物,他们未能给德军装甲兵团在战争中取得突破提供最基本的支撑。
霍特在书中探讨了在未来战争中使用装甲部队的诸多课题,同时本书附录也有许多内容。本书是霍特对苏德战争的第一手分析,对于每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朋友来说都是难得的著作。
第一章 战术、战役和战略的界线
核战争对政治和战略的影响
核武器对战场的影响
核武器影响之下装甲部队的战役使用
对军事历史的研究
第二章 背景——战役计划的起源
军事和政治形势
巴巴罗萨
注意事项
展开命令
注意事项:高层领导危机?
突破还是包围?
评估1941年红军的实力
德国是否为东线战争做好了准备?
战区地理
第三装甲集群及其右君可能遭遇的敌军编制
战争爆发之前
第三章 歼灭国境地域之敌
6月22日-7月1日,突破至维尔纽斯—利达公路:1941年6月22日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3日,大失所望
1941年6月24日,胜利与进一步失望
6月24日清晨,第三装甲集群参谋人员的考虑
第一个合围圈——明斯克
第四章 在希特勒大本营
1941年6月26-30日
第五章 从明斯克到西德维纳河
1941年7月1-7日,重启攻势
一名新的指挥官:密切协同
强大苏军的抵抗
装甲部队渡河
第六章 斯摩棱斯克战役
7月8-16日,激战维捷布斯克!
7月10日晚,我对局势的评估
7月4-7日,在希特勒大本营
7月11-15日,第二个包围圈
7月15-18日,包围圈上的缺口
第七章 封闭斯摩棱斯克包围圈
7月16日-8月16日,涅韦尔—大卢基
7月18-27日,苏军对第三装甲集群东部及北部战线发起解围反击
第三装甲集群行动的结束以及截止到7月底整个战线的战局
第八章 莫斯科、基辅还是列宁格勒
1941年7月19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33号令
希特勒放弃战役计划
沮丧中的陆军总司令部
7月23日,“第33号指令”的补充命令以及废止
1941年7月30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34号命令”:“重整”
截止到1941年8月15日的战局
1941年8月12日,“第34号命令”之补充命令的下达
关键性决定
1941年8月18-22日,基辅,而不是莫斯科
第九章 维亚济马战役的战略背景
1941年9月,第三装甲集群作战态势
战役考虑
第三个包围圈
结论
生平
附录1-11
7月8-16日,激战维捷布斯克!
7月7日下午,第20装甲师在第八航空军的支援下,肃清了乌拉附近西德维纳河右岸之敌,由于苏军在此处的兵力并不强,因此战斗损失小,当天晚上开始架设渡桥。7月8日拂晓,坦克团渡过西德维纳河,而在夜间战斗中苏军一直抵抗,天亮之后更是越发顽强。直到7月9日,第20装甲师才开始以坦克为先导向维捷布斯克进攻。第20装甲师沿公路前进,一路俘获了不少苏军溃兵,抵达维捷布斯克西郊时,发现城中正燃起一片大火,城中的共青团员正在纵火焚毁公共建筑物,西德维纳河的大桥也被炸毁了一部分。但苏军在城中的抵抗微乎其微,德军7月10日即肃清了维捷布斯克。此后,苏军从北边和东南方向对维捷布斯克发起凶猛地反击,均被击退。而苏军一个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师当时正在从城北赶来,但刚刚抵达涅韦尔和戈罗多克。
第39装甲军军长施密特将军命令第20摩托化步兵师从别什科维奇渡过西德维纳河向维捷布斯克开进,施密特希望将突破的重点放在这里。第20摩托化步兵师跟随在第20装甲师附近,及时赶到顶住了苏军乌克兰师的攻击。
第18摩托化步兵师根据命令,摆脱同波洛茨克敌人的交战,向南进发。7月9日该师在乌拉渡过西德维纳河,然后从戈罗多克向维捷布斯克敌军的后方展开攻击。
第7装甲师当面之敌的抵抗渐渐减弱。相比之下,从7月8日开始第二装甲集群在第聂伯河北部执行防御任务的部队频频向第39装甲军告急,声称被苏军强大装甲部队“突破”。尽管这些报告大多是夸大其词,但是苏军在奥尔沙附近的攻势确实引发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担忧,因此集团军司令部在7月8日命令第二装甲集群延缓渡过第聂伯河进攻,并且寻求和第三装甲集群建立联系,后者正不断从南向北攻击维捷布斯克。然而,古德里安在7月9日断言向第聂伯河地进攻“将对这场战役在本年的结果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对了。 就在同一天,克卢格批准渡过第聂伯河发起进攻。第三装甲集群得到的命令不是要立即派出最终在7月8日从明斯克脱身的第12装甲师,配合攻击维捷布斯克的第7装甲师,而是命令第12装甲师经过先诺掩护第二装甲集群的北翼。第三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北翼包抄进攻,削弱了第二装甲集群从正面发动的攻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的一系列调整,有可能导致博克在7月10日向布劳希奇报告,从而干涉集团军司令部发布的命令,使得各装甲集群的行动变得更加复杂。
我军对苏军的部署情况越发明了。苏军一名高射炮部队军官的供认,根据7月8日下达的命令,下辖6个师的苏军第19集团军将从俄罗斯南部抵达,并且进入维捷布斯克以东,守备奥尔沙—维捷布斯克地域。第39集团军奉命歼灭该敌。空中侦察报告在斯摩棱斯克以东至涅韦尔一路沿线的火车站出现了严重拥挤,因为很多列车无法及时进站。在涅韦尔有个非常大的收容站,收容散兵然后将其送往前线。
7月10日,隶属第三装甲集群的第23军接替了齐斯纳桥头堡阵地,第57装甲军得以投入其他行动。
7月10日晚我对局势的评估
第39装甲军的3个师(包括第18摩托化步兵师)在别什科维奇和乌拉渡过西德维纳河,果断地夺取了维捷布斯克。而在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方向,苏军据守的战线出现了一个宽大的缺口。德军必然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利用这一情况实施有利的战役机动,但是究竟在哪个方向采取行动呢?
比较有吸引力的方案是第39装甲军以一部朝西北方向越过西德维纳沿线向波洛茨克进攻,并且为第57装甲军、第6军和第28军渡河铺平道路。哈尔德比较支持这个计划,然而如果按照该方案行动,势必要将装甲集群分散使用,削弱向主要方向即东方实施攻击的兵力。第4装甲集团军将别列斯涅沃(位于斯摩棱斯克东北60公里)、韦利日和涅韦尔设置为第三装甲集群的主要攻击目标。但是在这条几乎呈90度的战线上到底哪里才是攻击重点?如果将主攻方向放在北边,经由涅韦尔进攻从后方打击苏军,该敌可能赶在北方集团军群南翼抵达之前撤退,或者是在奥波奇卡以南坚守。但是第三装甲集群会因此跟在第四装甲集群(从奥斯特罗夫向列宁格勒进攻)的后边,进入大卢基以北、伊尔门湖以南无法通行的地域。由于第二装甲集群要在奥尔沙以南第聂伯河沿岸发动猛攻,第4装甲集团军因此要一分为二。
为了实现战役企图,对第4装甲集团军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困住在维捷布斯克遭到打击的苏军部队,并且夺取斯摩棱斯克和别雷之间的山脊地带。接下来第三装甲集群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配合第二装甲集群,夺取斯摩棱斯克东北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的亚尔采沃,该城是集团军的主要目标。如果第三装甲集群迂回斯摩棱斯克,可以在不受妨碍的情况下直扑苏军后方,并且准备在该敌没有被第二装甲集群迅速歼灭的情况下,切断其东撤的道路。
因而第三装甲集群在7月10日晚上报告了其决定,命令第39装甲军经由韦利日向东北方向推进,第57装甲军经由涅韦尔进攻。
……
P61-63
本书并非作为苏德战争军事历史的权威著作而出版,因为有关苏联的官方资料不容易获得,再加上留存下来的私人研究很难触及德国战争材料,所以要将此书作为史料来讲可能并无价值。本书以私人留存的《1942年2月10日第三装甲集群在俄作战报告》的副本作为著作基础,这份材料由第三装甲集群首席参谋卡尔·瓦格纳(Carl Wagener)少校整理。该报告不仅包括作战历程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的地图,而且还有装甲集群参谋部门作出决策的细节。但材料基本没有关于苏军的情报报告,集团军群收到并执行命令的文本,以及下属各军军部提交的报告。而这些空白由在1948年纽伦堡最高统帅部法庭审判期间,美国控方提出的一些文件进行部分填补。
然而,之所以出版这样一本试图对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进行详细分析的书,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本书有助于在未来的军事科学研究中,指导大家理解第三装甲集群作战行动的动机。其次,纠正此前一些出版物中的谬误。总而言之,希望通过本书能起到一定指导教育的作用,为读者展示一些有关装甲集群作战行动的有益案例,为未来训练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苏德战争的最初几个月里,第三装甲集群位于德军在北线的3个装甲集群的中央位置。战争爆发之初,3个装甲集群的首要目标就是完成最高统帅部制定的战役计划。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协同作战的大背景之下,第三装甲集群自然不是孤立的,为纽伦堡法庭审判准备的诸多材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其中一些材料尚未公开出版,也无从评估其价值。对于面临棘手困难的军方领导人来说,本书提供了最新的内容。虽然如此,从军事历史的角度来看,本书并不会给出最终的结论,因为本书所参考的材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但就算是这样,这些材料仍然有指导意义。
本书最具指导意义的内容,是对德国军队的表现以及杰出指挥官的描写。我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如果没有在战斗中无私奉献的德军士兵,与完全陌生且满是敌意的敌人、国家的奋战,那么德国任何领导层的努力都不可能成功。
在此,本人感谢哥廷根大学国际法学院,特别是泽拉菲姆(Seraphim)博士,他帮我搜集了证明材料。感谢退役将领奥托·冯·克诺贝尔斯多夫(Otto von Knobelsdorff)、卡尔·瓦格纳和约阿希姆·冯·舍恩·安格雷尔(Joachim von Schon-Angerer),为我提供了和他们有关的作战相关材料。同样的,感谢退役将领弗里德里希·范果尔(Friedrich Fangohr)和恩斯特·冯·莱泽(Ernst von Leyser)为我提供的信息。
霍特
戈斯拉尔,1956年夏
赫尔曼·霍特,第三帝国陆军一级上将,是德国在东线战场最具才华的指挥官之一,获得过铁十字勋章、橡树叶佩剑骑士十字勋章。霍特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任第3装甲集群司令,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中央战区共同完成了两次战果显赫的钳形攻势。1943年11月被解职。以后一直到战争结束再无作为。战后,被纽伦堡法庭判处15年监禁,6年后获释,此后一直在家乡从事军事历史写作,卒于1971年。《装甲作战(赫尔曼·霍特大将战争回忆录)》是其回忆录,于1956年出版,详细介绍了1941年德国第3装甲集群在东线战场的作战经历。霍特在东线战场获得的战场经验及战术尤其是本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