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杂糅了美与凄的王朝,让后世大家无法不为其发出各种叹息,或喜爱、或可惜。由冯小小编著《宋元往事/历史下午茶》撷取文史名家的珠玑智语,融入文中,将赵宋之国留名史册的人与事展现给世人,令世人追随这些的大家,共同体验这宋代的风华。沧桑轮转,元朝因它唯我独尊的雄浑与浩瀚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铁蹄所到之处,并不总是充满了血腥与征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同样灿烂夺目。正是在元朝,行省制度得以确立,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得以奠定;也正是在元朝,中国的火器、天文学和航海术传到了西方,而波斯的医学与理财经验也传到了中国。
宋朝,是赵匡胤在皇宫里微妙上演的杯酒释兵权。觥筹交错间,猛将归隐,帝王权倾天下,这个国度从此沾上了文人的气息。
宋朝,是一张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见证了赵宋繁荣。
宋朝,又是大海之上的一排排商船,破浪扬帆,文明播远。商贾利来利往,海外交易繁荣,丝绸之路拓疆海外,柔滑的丝绸传送着如玉温润的王朝气象。
宋朝,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惊艳无比、美轮美奂,展卷瞬间,帝国的手笔挥毫而至,细微到物什,宏观至城市人景。不禁令人思索:一个朝代要有多大的资本方可承载卷轴不随时间泯灭的夸耀?汴梁城,汴河岸,店铺繁杂,车水马龙,商贾往返,行人来回,文人骚客,辗转难舍,大庆殿里,一院菊花堆砌了帝国的风华。
《宋元往事/历史下午茶》由冯小小编著。
宋太祖刚刚解除握有重权的禁军将领之军权,便取消禁军内的一些重要职位,而设立了职位低微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禁军的“三衙分立”制度,并且规定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而掌控国家军机、边防、戎马之政令的枢密院虽有发兵权,却无统兵权。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基本上消除了武人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他还一步步地剥夺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从而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使唐末以来那种割据称霸一方,动不动就与中央抗衡的节度使职务,变成一种没有实际权力的荣誉虚衔。与此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兵力,他下令从地方厢兵中挑选精兵壮丁组成中央禁军,而地方虽无精兵,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立更戍法,把禁军派往外地,三年一轮换,造成“兵无常帅,将不识兵”的局面。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形式,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
武将失势,必有另一势力在抬头。“杯酒释兵权”后不久,促使赵匡胤夺兵权的谋臣赵普立即出任枢密使,名正言顺地掌握了朝廷实权,总揽军国大权,真正确立了一代文臣政治。血一般的史实证明,多是兵者覆天下,文人却大多数为辅佐者,若是将朝政交与文人治理,便不怕王朝摇摆了。王育济先生认为,古人说“杯酒释兵权”是宋朝“文盛武衰”的转机,乃文武两势变易的枢纽,颇有几分道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到底还有一些宰相大臣传统的风度……然而赵普却已是宋代开国一好宰相……但这并不是赵普个人如何杰出,这只是传统的历史习惯该如此。
——钱穆
九宫鸟,唧唧复唧唧,宋代诗人称其“秦吉了”。人言九宫鸟为能言鸟,啁啾嘴舌长,卖弄言语巧,言他人之语,专门讨好主人,为博主子一笑。历史当中,如九宫鸟一般能言者,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战国苏秦素来以能言、善用游说之术而名扬千古,寥寥数语离间齐赵,解燕于危困之中。《孙子兵法·用间》里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对苏秦的评价之高,可想而知。后苏秦创六国合纵之术以御秦国,其才智过人,连司马迁也对其盛赞。再说秦相李斯,从荀子学,才术皆佳,胸怀大志。秦统六国,李斯力驳分封,定制颁法,为秦统一做出巨大贡献。汉萧何治天下,无人堪比其能耐;光武时期伏湛、卓茂,以淳朴的性格,平抑了内外的干戈之气。端看历史这些有为的相才,再和眼前这个也是“相”的赵普比,后者便要差得几千里。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邸,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读书少,知识陋乏,后人差不多都这样认为。人们给予他最大的“欲加之罪”,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身布衣,赵普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过什么大书很正常,在那个年代只要识得字便不错了。
可是,他帮赵匡胤得到天下以后,当了枢密院直学士,后来又做了枢密使,后连任“宰相”十年,肚子里如果还是那点墨水,恐怕不够用,因此赵匡胤才让他多看书。不过,赵普倒是个挺有意思的人,读书归读书,到死一本书。但有这么一本书——《论语》,赵普便信誓旦旦地对宋太宗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而来。
赵普一生老是因“才疏学浅”遭到太祖和太宗批评,但是他的能言多辩、纵横官场的本领,应该不只读了《论语》就能具备,“半部论语”一说过于牵强。不过,赵普的才学和这一生的建树,比之苏秦、李斯、萧何之辈的雄才伟略,确实相去甚远,但他嘴上的功夫和心机应该不输于这些人,说他是只九宫鸟亦不为过,称其纵横家并非高估。
宋太祖坐拥天下,一方面有武将的功劳,另一方面也多亏了赵普在背后的精密策划。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的便是赵普,兵变之际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赵匡胤之身的人也是赵普。
P8-9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朝代从容恬静,犹如一位女子漫步在优雅文静的西湖畔,又如一位文人吟唱诗词于桃花纷飞的闲适田园。这一个朝代有它的独特魅力,轻武重文,国力积弱,然而,也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没错,这一朵艳丽至极的花朵,它叫宋朝。
宋朝,是赵匡胤在皇宫里微妙上演的杯酒释兵权。觥筹交错间,猛将归隐,帝王权倾天下,这个国度从此沾上了文人的气息。
宋朝,是一张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见证了赵宋繁荣。
宋朝,又是大海之上的一排排商船,破浪扬帆,文明播远。商贾利来利往,海外交易繁荣,丝绸之路拓疆海外,柔滑的丝绸传送着如玉温润的王朝气象。
宋朝,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惊艳无比、美轮美奂,展卷瞬间,帝国的手笔挥毫而至,细微到物什,宏观至城市人景。不禁令人思索:一个朝代要有多大的资本方可承载卷轴不随时间泯灭的夸耀?汴梁城,汴河岸,店铺繁杂,车水马龙,商贾往返,行人来回,文人骚客,辗转难舍,大庆殿里,一院菊花堆砌了帝国的风华。
宋朝,是一位文人闲坐于一叶舟楫,口里吟唱着流行一时的艳词。宋词以艳丽为名,如孔子所言“靡靡之音”。闲来无事,从容地呷一口茶,伤春悲秋,风花雪月,莫不惬意。这是宋词的一面,能与唐诗并称双绝的宋词也绝非仅是怀春之语、伤感之吟。苏轼的豪迈一洗宋词绮罗香泽之态,使得宋词终成大雅之文。
宋朝,也是各种科技繁荣发展的时代。活字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中国四大发明之三都在此时完成。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的沈括更将他的科学成就融于一炉,终成《梦溪笔谈》这本科学巨作。秦九韶、杨辉等数学家更为宋朝的科学发展锦上添花。
春去秋来,极盛而衰。当动乱由外及内地席卷整个宋朝,这个国度终于显出了积弱的弊病。内忧外患,日渐病重,宋朝的帝王们仍沉溺风雅,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纵使泥马南渡,暂且延续了宋朝的国祚,但昔日的汴梁却也已成敌之国土,再也回不到宋人的怀抱。每每读起易安词,莫不慨叹小女子的一生写满宋朝的历史,前半生风流雅致,后半生在烟灰炮火中颠沛流离,令人扼腕叹息。可是,在临安的宫殿里,赵匡胤的子孙们,附庸风雅的帝王却仍旧优雅地唱着后庭花。
前史照亮后路,了解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展望未来,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