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1924年4月22日诞生了一个孩子。据妈妈说,这个孩子性情很好,不哭不闹,也不须抱,整天躺着,把头都睡扁了。又据妈妈说,生我的那天,天上挂龙场面壮大,气势雄伟。想来,这孩子将能做一番大事业……——这个孩子就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潘抱存先生。
潘先生今年已近88岁,《潘抱存自述集》是其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自述,从中可见老一辈法学的人生印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抱存自述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潘抱存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1924年4月22日诞生了一个孩子。据妈妈说,这个孩子性情很好,不哭不闹,也不须抱,整天躺着,把头都睡扁了。又据妈妈说,生我的那天,天上挂龙场面壮大,气势雄伟。想来,这孩子将能做一番大事业……——这个孩子就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潘抱存先生。 潘先生今年已近88岁,《潘抱存自述集》是其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自述,从中可见老一辈法学的人生印迹。 内容推荐 潘抱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曾任苏州大学法学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教授,现任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潘先生曾在我社出版过三部国际法专著,分别为《中国国际法理论探讨》、《中国国际法理论新探索》以及《中国国际法理论新发展》,被誉为“国际法三部曲”。潘先生1924年生人,今年已近88岁,《潘抱存自述集》是其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自述,从中可见老一辈法学的人生印迹。 《潘抱存自述集》的作者是潘抱存。 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动乱中诞生清贫生活中度日 (1924~1930年) 第二部分 启蒙开智初级学习 (1930—1936年) 第三部分 抗日烽火八年离乱 (1937~1945年) 第四部分 抗日战争胜利人民力量壮大 (1945~1949年) 第五部分 解放初期的学习和工作 (1949~1966年) 第六部分 “文革”中的冲击一生中的曲折 (1966~1976年) 第七部分 改革开放重启前程 (1976~1982年) 第八部分 归队法学教学专心学术研究 (1982~1994年) 第九部分 家庭生活变化人生道路曲折 (1994~1997年) 第十部分 弦歌重开继续教学刻苦钻研理论创新 (1997~2010年) 附录人生激情抒怀 一、诗词选辑 二、哲理名言 试读章节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1924年4月22日(农历甲子年3月19日)诞生了一个孩子。据妈妈说,这个孩子性情很好,不哭不闹,也不须抱,整天躺着,把头都睡扁了。又据妈妈说,生这个孩子的那天,天上挂龙(龙卷风)场面壮大,气势雄伟。想来,这孩子将能做一番大事业。这个孩子就是我。我也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还是以此来鼓励自己上进。我生出来,已是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据说脾气很急躁,不听使唤,但第一个孩子在家往往得到加倍的宠爱。他上小学年龄较迟,一直和我在同一届上学。我六岁上学,他已是八岁了。我幼时脾气好,但容易生气,生气了,一声不响,像似出了毛病。实际上没有什么病,只是休息安心一下罢了。家里的人有时说我“装死”,从而恐吓大人。我虽是个男孩子,但性格偏柔,从不倔强。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我一生的事业,柔能克刚。我幼时的名字叫“刚椿”,家中叫我“刚刚”,大概取名的意思是鼓励我刚强起来。 我诞生在一个古镇的北街,面对青山绿水,是一个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有一个个小丘,原名“独山”,在我纺时是光秃秃的,只有草,没有树木。现在的树木,是解放以后栽种的。当年苏东坡任常州太守时来此,曾说过“此山似蜀”,因而改名为蜀山。这个古镇也叫“蜀山镇”。 蜀山古镇有一条大河穿过两岸,水路交通方便,因而逐渐繁荣起来。镇上共有四条街:北街、西街、南街、北厂(都因一些陶器厂得名)。北街最热闹,有商店、米行、猪行,有上街和下街,两面房屋,路很窄,河边这一边有驳岸。特别应提到的是北街末尾,有好几家潘氏名宅,最著名的有“木石居”。这是潘序伦的二哥潘稚亮的别墅,著名的会计学家是老四,他们和我家是近族,隔邻而居,上代曾是一个家庭,后来分居了。 北街的河对面北厂,大多是陶器厂,偶而也有几个挂牌的医生,我们幼时曾到那家医生处读古文,他们家请有塾师。但从北街到北厂路较远,要走过蜀山大桥,绕过湾,桥上尽是一些小商贩,走路也不方便。 还有南街,很长,据说原来商店也很多,很热闹,很繁荣。后来这条街成了陶器细货的作坊。很多细货的名师高徒,都住在这条街上。南街的路,一直通到“东坡书院”“潘氏宗祠”“娘娘庙”等镇上重要的设施。这条街道上,有一连串的茶壶作坊和其他细货作坊。当年陶器的销路以细货为主,茶壶供玩赏。丁山的粗货实用,但不名贵。这条街,应该说在镇上是最有特色的,尤其是“东坡书院”的古迹,因苏东坡而流传千古。书院设有东坡小学,培育出了许多闻名遐尔的“东坡学子”。还有“娘娘庙”或称“三姑夫子庙”,是当年三国时,三个割草的女孩子因保护孙权有功,又因失节自尽。后来孙权为这三个女孩子立了庙,作为永久的纪念。 还有一条西街,与南街隔河相望,直通乡下,另一头直通北街。街上也有一些商店,如布店、熟食店等,但却在太桥附近。最著名的是有一家大酱园,约有几十大缸的酱,是一家富户。此外还有一些住户。 蜀山大河水较深,较宽,直通太湖,水中有不少野生的鱼、虾,甚至还有水獭(曾出过水,把人拉下去)。我们幼时也曾用网捕鱼,就在河边,一下子可捕到许多鱼,真是个“鱼米之乡”。 蜀山镇离太湖只有十多里路,下午渔民把捕到的鱼、虾送到街上来卖,价格低得惊人,真是价廉物美。我妈和阿姨往往买了当晚餐吃,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这条河干旱时,也可见河底,水大时,水也会上岸,直至家里。生活变化殊多,在家也能直接接触到旱涝灾害。 在当年水路交通发达时,每日有班轮来往常州、无锡等地,途经和桥、周铁桥等大镇,旅客和货物来来往往,盛极一时。 我的外婆家姓沙,住在周铁桥,也是一个大镇,和无锡的马山遥遥相望。姓沙的人很多,也是一个大姓,都是回族的后裔。据说他们都是从安微来的,安徽以北,想来就是从宁夏一路来此。江苏南京的回民很多,都系从安徽迁来。 我外婆早就去世了。我妈妈每年带些礼物去舅家,周铁桥镇仅留空宅一座,熟悉的亲友也不多了。但镇上姓沙的是个大姓,著名的人物较多,沙千里就是周铁桥人。他们都是回族的后代,保留着不少伊斯兰教的习俗。有阿訇(伊斯兰教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为每家念经祝福。我们每次到舅家去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