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基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财政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唐文倩著的《邓子基传(中国财政科研教学的老兵)/大家丛书》详细记录了邓子基成长、求学的过程,以及他始终把教育与民族的兴旺联系在一起,默默耕耘,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子基传(中国财政科研教学的老兵)/大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文倩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邓子基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财政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唐文倩著的《邓子基传(中国财政科研教学的老兵)/大家丛书》详细记录了邓子基成长、求学的过程,以及他始终把教育与民族的兴旺联系在一起,默默耕耘,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 目录 序 第一章 破壁跃飞龙 梅花苦寒香 人杰地灵谷 寒舍婴啼哭 坪中邓先族 客家趣习俗 年幼成遗孤 贫弱求知苦 夏茂觅生计 勤快做学徒 走出深山处 南平小升初 第二章 双肩担日月 弦歌仍不辍 勤工俭学忙 师恩永难忘 山城同敌忾 文艺聚光芒 一朝登金榜 求学旅沧桑 “梦碎”报国航 政大续学堂 “经世济民”梦 艰辛归宁路 第三章 苦等盼黎明 蓄势尚待发 跨海基隆港 实习赴台矿 愤辞税吏岗 再考遭遣散 破晓斗昂扬 榕城迎解放 总理亲点将 慕名拜贤达 受命赴厦大 教研齐并重 第四章 三尺杏坛间 六秩磨一剑 恩师收麾下 潜心《资本论》 良师指方向 教学两相长 根深托新枝 保全“经种子” 惜才陈景润 师道称楷模 从教遵师训 科学新土壤 第五章 问道持真理 主流岿然立 直面财政本质 前辈首倡有功 开启学术人生 首批教授博导 构建主流新“国家分配论” 在争鸣中淬火重生 第六章 文章与时进 立论为人民 坚定的“国家分配论者” 财政教学科研战线的“老兵” 财政管理理论的“倡行者” 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者” 走在公共财政前沿的老人 第七章 老兵传薪火 师誉满天下 掌握“三把钥匙” 投身教学实践 不忘党性教育 致力学科建设 倾心院系发展 积极兴办实体 力促学术交流 开拓社会办学 科研著作等身 “老兵”誉满天下 第八章 桃李花千 树星斗焕百祥 春泥护花润无声 爱生如子“大家长” 师恩学子永铭记 一心执教好脾气 执着勤奋严律己 不惧病痛有毅力 关心师生多情谊 助力山大建学科 躬耕杏坛终不悔 硕果盈枝春满园 财政科研业无涯 第九章 心系寒门学子 老骥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筹基金 奖励后学留人才 情系教育念家乡 第十章 执手共看云卷舒 与子濡沫相偕老 榕城初相逢 一缘定终身 初为人父喜 再获爱女乐 孤岛首通车 三人观铁路 国光二十载 淡泊清宁日 兄妹情谊深 儿孙馨满堂 残月孤枕眠 一世连理枝 第十一章 动荡岁月为学艰 风雨飘摇度十年 风起云涌至 妻儿受牵连 一家两分离 人间存善意 “叔公”教导严 幼女归家园 “老九”入干校 下乡去调查 孩儿无学上 读书好习惯 水到渠自成 朝阳莫等闲 关心身边人 外出多惦念 温良恭俭让 爱心美名扬 第十二章 几度乘风问起居 迢迢两地思乡旅 孩儿勤快多乖巧 细教算数多动脑 家有幼女初长成 耳濡目染习财政 登台授课不畏惧 结识才子定姻缘 一心出国职称弃 国外履职创业辛 弃文从商多磨砺 艰难抉择国外居 鸿雁两地勤奔忙 友善热心助公益 第十三章 夜雨苦读十年梦 归雁兼程溯父踪 同窗初识在厦大 农村长大城里娃 乡野山坳苦自学 四年并进齐成长 毕业分配两难择 赴榕调档访亲家 如火如荼考留洋 校园朴素成婚礼 力助儿媳出国门 添丁留洋两奔忙 教授生活亦平民 万里相隔两牵挂 第十四章 花甲老翁游学旅 走出国门看世界 赴加拿大管理科学协会年会 伦敦访学 参加肯尼亚国际会议 荷兰印象 比利时的路遇 阿姆斯特丹的离别 赴加探望初生孙女 附录 难忘邓子基老师 后记 给旧时光的书信 序言 我是财经教育科研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国家分 配论”者。 幼失父母,潦落无亲;历经坎坷,一路拼搏。幼小时 上山砍过柴,沿街叫过卖,亦当过学徒。可谓负箧曳屣, 奋发求学,秉烛修书,瘦影当窗。 1950年暑,我考入厦门大学,师从时任厦门大学校长 的王亚南教授,成为新中国第一届研究生。亚南老师教策 有方,深受启迪。1952年暑,毕业留校迄今。 我一生秉承、实践“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之 理念,安心治学,不求宦达。倾毕生之心血于我国教育科 研,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历时60余年,垂髫变白发 ,而今已是九旬老翁,出版著作、译著、教材75本,发表 文章500多篇,培养博士逾百名(其中博士后4名),各界 门生数以千计。谨以此寥报吾国培育之恩。 我已暮年,时逢盛世,社会和谐,苍生幸福,喜慰之 至。而今,子基虽体弱力衰,但学术良知尚存,未敢懈怠 ;仍本“老骥伏枥”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登讲堂 ,话政策,谈制度;研理论,习方法,察实况;系民情, 聆民意,重民生。手自笔录,略有拙作。 润物无声,桃李有情。我膝下学子诚请我出版此书, 旨在回溯一生求学、致学、教学过程与苦难,以勉励嗜学 、勤学、善学之晚辈后生。 谨撰数语,爰为序。 邓子基 2018年3月 导语 唐文倩著的《邓子基传(中国财政科研教学的老兵)/大家丛书》是一本关于邓子基教授的书。 邓子基教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财政、经济专门人才。他一向倡导、坚持与发展“国家分配论”,是中国财政学界主流派主要代表人之一。邓老一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国情、借鉴西方,刻苦勤奋、勇于实践,坚持改革、开拓创新,被誉为“财政学泰斗”和“一代大师”。 对邓子基资深教授来说,他的生活中有三种情感,它们像飓风,无处不在、反复地吹拂着他:对知识的渴求成就了他学术泰斗的地位,对学生的热爱造就了他“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的教学理念,对恩师的感激使他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格。这三种情感是埋藏在他心底的火种,为他的学术之树、生命之树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使他成为五老峰下的一颗“不老松”。 后记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几句闲聊让躲在时光罅隙里的记 忆在某个时刻翩翩而至……它是我人生中很美的一段路途 ,一个片段,不想忘却,就用文字把这段生活记录下来。 回老家 文革初始,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首当其冲,大字报 、抄家、戴高帽游街不时冲击着我们,母亲做了件对我人 生影响很大的特殊决定,随外婆返老家生活。 第一次到老家时,是傍晚,天是灰蒙蒙的,雨丝若有 若无,一路的车舟颠簸也没减少我对新家的好奇……大门 前一棵至少二三人合抱的大榕树晃着枝叶,挂着两个大铁 环的大木门推都推不动,高高的围墙感觉阴森森的。这阴 雨天的老宅大屋着实把我吓着了,我怎么都不肯进家门, 一边哭着一边抱着我的二表哥。那夜,我是醒了哭,哭了 睡,外婆也陪着我掉眼泪,折腾了大半夜。长大后,这事 倒成了家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井大路 后来,我知道,我曾住的大屋是在城里的井大路上, 典型的闽式老宅,经历了风雨,留下了许许多多岁月的痕 迹。过道、天井、正房、偏房、开放式厅堂、阁楼、工作 坊、藏物间、厨房,如迷宫,有点庭院深深的滋味。摆设 不多,简单,现在觉得挺具有浓郁古朴的情调,深不见底 的古井,磨得发亮的石板路,雕花大鱼缸,长着青苔藓的 石墙,还有一盆盆的海棠、茉莉与竹子。离开许多年后, 曾回去几次老屋,那柴火垛,那油亮亮的锅台,那玩捉迷 藏的柜子,那一切……还有那自家酿的米酒,似乎有种特 殊的醇香,能深入肺腑。随着城市的建设改造,这美好的 情景只能永远留在心底了。 我的“翁”和我的外婆 那时候,井大路老宅住着一大家子。大家长是我的“ 翁”,是我外公的弟弟,外公早逝,唯有墙上的相片记思 ,外婆极少在我面前提起,我完全不知道关于他的任何故 事。这个“翁”,不苟言笑,极具威相,第一次见面,他 只说了四个字,“来啦,听话”,就震慑了我,之后的日 子我就像耗子躲猫般,逃也逃不掉。我的“翁”,叫王守 椿,是典型旧时代的人物,在教育界颇有名气,曾任职教 育局,或是中学校长之类的,也是地下民革的重要成员。 年老后一帮老友,生活仍严谨,寡淡,种种花,养养鱼, 无所求。我父亲常挂在嘴边,说这辈子要感谢的二个王, 他就是其中之一,知遇之恩,提携之恩。 我的外婆 外婆,则是这个家最年长的。我好想用最美好的言语 来形容她,落笔时只感词穷。我外婆很矮小,一副单薄的 身体,总是穿着手织靛蓝宽布衣,赤着大脚板,佝偻着腰 ,满脸皱纹纵横交错,平时话不多,见人笑眯眯的。外婆 是典型农村妇女,很普通很普通,外公很早病故,年轻的 外婆独自拉扯大三个子女并送两个子女进了大学。艰苦的 生活让她异常坚韧,勤奋与节俭。在那个年代,虽有些家 底,但要养活几个子女谈何容易,男人干的农活,瘦小的 她也干着,犁田、挑肥、戽水、插秧、刈稻、种菜、养猪 、养鸡……我和她生活的几年里,虽有爸妈的资助,外婆 仍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运转个不停。记忆中她干完活 ,总喜欢抖抖尘土,用断了一角的骨梳整理下凌乱的头发 ,用双手敲敲后腰,长叹一口气,坐在床边的小木凳上, 拿把发黄的蒲扇轻轻地摇着摇着……我也在这时光罩开始 了我的成长。 …… 仰望父亲 内视正心 同小唐几位小朋友聊了一下午,提供一些素材给她们 。很有意思,自然也把自己的思维梳理一番: 老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品质,也 就是一种气度。 在平静的生活中和风细雨;遇到逆境时他所表现出的 风度则带给我们是一种内心力量,这世界没有迈不过的坎 。 他的经历让我们体会了什么是放下,去学习取舍间必 有得失的真理;明白宽恕他人,明白各人各有难处,大家 都不容易的道理。 养人先养心。父母是孩儿情与义的最早、最重要的启 蒙者与传递者,他们是拿自己的情,恰当地启发与塑造孩 子的心灵,把他们的状态慢慢地内化给孩子。 一路走来,不觉得自己如何,但毫不含糊地说,我有 情有礼,遵纪守法,问心无愧。谢谢您老爸,女儿虽不成 大器,但也内视正心。 邓力文 精彩页 人杰地灵谷 寒舍婴啼哭 开篇先说说邓子基先生的家乡沙县,传说沙溪城关河段旧有一无角龙,王逸注《离骚》:“有角日龙,无角日虬。”故此河段又称虬江、虬溪,沙县城关亦称虬城。沙县县治在沙溪之北,古人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沙县别称沙阳。沙县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历史悠久。伴随着五胡乱华、永嘉之难,中原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华夏汉民族不断南迁。 据史料记载,1600多年前,东晋义熙年间沙县初设,辖地南尽黄田岭(今龙岩市界),西及站岭(今江西省石城县界),跨越如今的沙县、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宁化等县(市)地域,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 宋名相李纲曾描绘“沙阳八景”,即“七峰叠翠”“十里平流”“瀛洲夕照”“瑶池夜月”“豸角秋烟”“洞天瀑布”“吕峰晴雪”“凤岗春树”。这里是闽学文化的摇篮,自宋以来文教昌盛,曾有“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的盛况。 沙县夏茂镇的文昌宫始建于明代,延续夏茂古镇百年尊师重教的文脉。文昌宫近代为沙县“特支”主要活动场所,它所推崇的“崇文尚德”延续至今,每年都举办“民间教师节”,鼓励夏茂学子学好本领,为祖国、故乡争光。 1923年6月19日,邓子基出生在福建省沙县夏茂镇儒元村廷秀坪一个贫苦的邓氏百姓家里。邓子基先生,原名邓振基,在邓氏家族中排振字辈。这一年是癸亥年,大山外面的世界依旧喧闹不宁,有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有日本明治时代以来最惨重的关东大地震。 沙县地理位置险要,邓子基出生那会儿,沙县为南北军阀必争之地,地方军阀卢兴邦盘踞沙县长达十余年之久。他倚仗一师之众的兵力,盘踞在沙县、将乐和顺昌一带,勾结当地土豪劣绅,组织大刀会。他们敲诈勒索、横行乡里、课以重税,民众怨声载道,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直到邓子基9岁那年冬,中国工农红军恢复并发展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才震动了闽中的“地头蛇”。红军先后占领了归化、清流、顺昌、将乐、沙县,打垮了军阀卢兴邦。邓子基11岁那年,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的工农红三军团在沙县建立苏维埃政府。同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国民党蒋鼎文部占领了沙县、顺昌、将乐、清流、归化。 坪中邓先族 客家趣习俗 大山外面社会动荡、革命浪潮迭起,大山里面却又是另一个世界。邓氏先民自河南中原迁徙至此,属于客家人。祖祖辈辈劳作在这沙溪两岸,密林深处,溪谷之中,风光绝佳。清流横贯谷中,清澈见底,潺谖成韵,自山峦涧下,环绕着邓氏家族世代聚居的廷秀坪,家家户户的茅屋鳞次栉比。 廷秀坪住着儒元村的所有邓家人,应有几十户人家。这是一个大家族,一家挨着一家。村民大多务农,贫穷是儒元村人共同的标志。 那个年代,山清水秀的儒元村恍如世外桃源。一条小溪从村子里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绕过,也经过邓子基家门口,孩子们嬉水打闹、乡民们洗衣做饭都在这条小溪边。那条小溪承载了孩童们儿时的欢声笑语。后来总有年长的人会说,小时候邓子基也喜欢在小溪里嬉戏、玩水。虽说记忆里的老房子越来越模糊,但清澈见底的小溪水却如此清晰地在老人的脑海中潺潺而流。 邓子基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见外面的世界,更没有机会尝遍如今早已闻名世界的沙县小吃。除了溪边的玩伴,每年家乡的客家习俗活动也算是他贫苦童年的一点小小乐趣吧。 客家人有自己的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农事活动的安排,一般从此开始。春天播种前,一般为立春日的早晨,都会把“春牛”牵去游街,称为“游春牛”。游春牛虽然是夏茂镇村民在春节期间的一大盛事,但不是每年立春都可迎的,只有“双春”才可游。据传,游春牛由来自江西的洪氏带进夏茂。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