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村落蒙旗与国家(清代以来内蒙古土默特的乡村社会变迁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田宓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村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村落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本书引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传世典籍、衙门档案与民间资料等多种史料,结合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深入讨论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形成、村落的空间构建、村落中的家族、基层组织与村落社会、水利秩序与村落社会等问题。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历史具体呈现了16世纪以来当地从游牧到农耕、从北元到清朝,从传统到现代的多重社会转变,让我们可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脉络和特定的空间场域中,观察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转型,进而从蒙地的角度探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铸成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理。 作者简介 田宓,内蒙古赤峰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长期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贸易活动、基层社会等问题。在《民族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民俗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人类学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区域、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村落研究的主要理路 二 历史人类学村落研究 三 内蒙古地区村落研究 第三节 方法、资料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资料 三 章节安排 第一章 编旗设佐、土地垦殖与米粮贸易 第一节 明蒙关系与板升农业 一 俺答汗与板升农业 二 俺答汗之后的板升农业 第二节 编旗设佐、西征朔漠与土地垦殖 一 编旗设佐与民人初拓 二 西征朔漠与土地垦殖 三 牵混不清的土地 第三节 北上南下:米粮贸易与土默特社会 一 旅蒙商与部票 二 土默特与大青山后的米粮贸易 三 土默特与山西的米粮贸易 小结 第二章 村落的生成路径与空间构建 第一节 扎占下来:民蒙定居与村落形成 第二节 地方动乱与修堡并村 一 变乱之中的地方社会 二 修堡与并村 第三节 空间构建与社会转型 一 蒙古人如何组织空间 二 走西口与汉人的空间想象 三 村落空间的形成 四 小村并大村与蒙古人的空间表达 小结 第三章 蒙汉家族的土地经管与社会交往 第一节 蒙古家族的土地租佃与生计方式 一 高家与高家契约 二 高家土地的来源与种类 三 土地租佃与地租构成 第二节 汉人家族的土地经营与生计方式 一 刘家与刘家契约 二 口里口外的土地经营 三 分家析产与生计变动 第三节 蒙汉家族的系谱编修与族际互动 一 蒙古家族的系谱书写 二 汉人家族的系谱编修 三 系谱编写与族际交往 小结 第四章 基层组织与村落社会 第一节 佐领制与牌甲制 第二节 村社的建立 一 民社与蒙社 二 大户与村社 第三节 村政改革与保卫团设置 一 村政改革与基层组织变化 二 保卫团与民团 小结 第五章 水利秩序与村落社会 第一节 水权的生成 一 游牧时代的用水状况 二 水分来历与产权观念 三 水利法规与产权变更 第二节 水利经费与地方社会 一 民间集股与水利经费的筹措 二 官方拨款与水利经费的供给 三 水租与水利经费的维持 第三节 用水秩序与基层社会 一 村落联盟与贾家淤地 二 灌区与用水村落 三 传说故事、祈雨仪式与水利秩序 第四节 水井灌溉与民众生活 一 契约文书中的水井信息 二 水井开凿背后的行政力量 三 数字所见之凿井成效 小结 结语 一 蒙旗社会的国家整合 二 蒙地村落与社会统合 三 比较视野下的边疆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寻找“蒙古性”——写在田 宓《村落、蒙旗与国家》的 前面 赵世瑜 2004年2月底,还是春寒 料峭的时候,刘志伟、陈春 声叫上郑振满和我,一起前 往呼和浩特,在那里与刘志 伟和陈春声指导的硕士生田 宓会合,目的是去看位于察 素齐镇的土默特左旗档案馆 收藏的清代归化城都统、副 都统衙门、两翼旗务衙门档 案,看看田宓是否可以以这 批材料为主要材料撰写学位 论文。将近20年过去,当年 这次旅行大概可以算作本书 写作的最早源头之一。 察素齐镇是土左旗旗政 府所在地,是呼市到包头的 必经之路,不过那时还没通 高速,从呼市开车过去似乎 用了两个多小时。虽然那里 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敕勒 川,阴山下”,但记忆里档 案馆所在的中心城区就是门 前一条路,经过的载货卡车 居多,驶过时便是一片暴土 扬尘。 后来我曾在多次讲座和 授课时提到这次经历。在档 案馆的小楼上,我们看到楼 道里堆放着许多一米高的大 口袋,里面装满了按有关规 定可以销毁的档案。我从尚 未封口的口袋面上随手拿起 一份,是当年北京四中来这 里插队的知识青年的登记册 ,里面包括我认识的朋友、 同事和听说过名字的人,主 要是“老三届”中四中的“老 高一”学生。虽然我们意识 到这批知青档案对于历史研 究的重要价值,但也知道无 力阻止这数以万计的档案的 彻底消失。就当时的条件而 言,清代满、蒙、汉文档案 按照卷宗分类上架,且有详 细的手写目录,已经算是比 较重视这批珍贵资料的价值 了,但肯定没有想到新中国 时期的档案有朝一日也会具 有与清代档案同样重要的价 值,这当然是当时全国基层 档案馆的普遍情况。 记得我们回到呼市后, 和内蒙古大学的一批朋友小 聚,听到我们提到这批资料 及其价值,他们惊讶这几个 主要研究华南地区的人居然 把注意力投放到他们的地盘 上了。事实上,由于日本从 20世纪初开始的满蒙研究传 统,比我们更早几年,也已 有日本学者来到土左旗档案 馆查阅这批档案,因此利用 这批档案进行研究,要首先 注意日本的相关研究成果。 此后多年,内蒙古的学者开 始对该处所藏清代蒙文档案 进行整理,在2013年出版 了《土默特左旗档案馆藏清 代蒙古文档案选编》。 2018年又开始对馆藏土默 特历史档案进行全面出版, 使这批重要文献得以被更多 学者更为方便地利用。 后来,我和刘志伟曾利 用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开教育 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例会的机会,由田宓带领在 河套地区跑过两天,基本上 是走马观花,算不上田野调 查。2019年7月,在北京大 学文研院和中山大学历史人 类学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刘 志伟和一批来自各地的年轻 学者又在这一带做了近一周 的调查,我因活动冲突未能 参加。不过,田宓每天都会 把去过的地方、看到的东西 通过微信告诉我,甚至包括 碑刻的录文,我偶尔也在线 上参加讨论。所以,虽然我 对本书研究的区域没有太多 了解,还是可以凭印象和猜 想略谈一点粗浅的读书体会 。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清代土默特地区的村落。人 们通常有这样的印象,在历 史上,长城以外或者塞外主 要是游牧民族生活的草原和 沙漠,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 式是“逐水草而居”,即流动 的而非定居的,那么,在这 样的地区出现定居聚落或村 落,就需要具备某些条件, 从目前人们的认识来看,其 主要条件就是定居农业,按 这个逻辑再进一步延伸,就 是长城以内的农业人口迁移 塞外,进行农业开发。本书 开始作为背景写到的晚明的 板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土默川是河套平原的一 部分,又称前套。根据考古 发掘和文献研究,我们已知 河套地区在史前时代便出现 农业,汉代设立朔方、五原 、云中等郡后,更是大量移 民实边,进行屯田。在两汉 时期这一地区的墓葬明器中 ,陶灶、陶仓、陶井等具有 定居和定居农业特点的器物 多有存在,也有实物水井遗 址的发现。有学者认为,在 今巴彦淖尔地区,西汉时已 形成以中原移民为主、以农 业经济为中心并辅以畜牧业 的社会。但当中原王朝国力 衰落、北族大举南下的时期 ,这一地区的定居农业社会 就被完全毁弃了吗? 王小甫教授曾写道:“古 代北方草原族群一批又一批 前赴后继地奔向南部绿洲地 区的边缘地带,很可能并不 是为了进行经济掠夺,也不 是由于政治排挤,而只是想 要寻求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 条件,想要分享南部绿洲社 会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 。”那么,当他们占据了这 样的南部绿洲地带(比如敕 勒川)之后,为何不一定选 择定居农业作为主要生计方 式呢?按学者们的研究,在 赫连夏的时代,以统万城为 中心,在河套地区是建立了 一批定居点的;虽然北魏把 这一地区变为养马的牧场, 但史籍中也有孝文帝在这一 带发展灌溉农业的记载。按 照史念海先生的说法,魏晋 南北朝时期鄂尔多斯和河套 地区又一变而为牧场,直到 唐代重新开辟为农田。但从 唐末五代历明至清前期,此 地几乎没有农业的状况“再 没有若何的变迁”。 在今呼和浩特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