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国红豆最相思(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广宇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李广宇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叶灵凤传》作者,长期致力于叶灵凤研究,并曾远赴香港搜集叶氏著述生平资料,积数年之功,完成此书,第一次将叶灵凤在香港出版著作一网打尽。不仅细述各书内容,并详考出版掌故;既富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 目录 香江纸贵出书难 忘不掉的《忘忧草》 珂勒惠支情结 《哥耶画册》与新艺社 《血的收获》,血的记忆 《未死的兵》谈屑 火线下的《火线下》 《红翼东飞》与新俄之恋 《读书随笔》版本考 《读书随笔》被删篇目 《阿柏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 《香港方物志》成书记 《香港方物志》出版考 为什么要讲《香江旧事》? 讲西书故事的《文艺随笔》 《北窗读书录》出版前后 《张保仔的传说与真相》 《晚晴杂记》的另一种读法 《记忆的花束》没能盛开 最后一捧《故事的花束》 “南斗丛书”的来龙去脉 《五十人集》首开先河 漂亮的《五十又集》 不妨以新雨的面目 新绿初呈时的欢喜 南国红豆最相思 《南星集》:非常六加一 那些计划中拟写的书 图片来源 后记 导语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藏书家、编辑家、画家。自从三联书店推出他的三卷本《读书随笔》,一时风靡读书界。由于叶灵凤后半生在香港度过,其在港出版著作少为人知,究竟出版过哪些著作也莫衷一是。本书还意在通过叶灵凤在港出书的经过,折射香港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生态,剖析叶灵凤下半生的思想生活,刻画出一个爱书爱画、爱国爱港的传统文人的境界情怀。 后记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藏书家、编辑家、画 家。自从三联书店推出他的 三卷本《读书随笔》,一时 风靡读书界。我在二十年前 曾经出版过一本《叶灵凤传 》,虽说是海内外第一本, 目前为止也还是唯一一本, 但其简略单薄也是令我和读 者诸君均感遗憾的。香港三 联书店和香港中华书局先后 诚邀我进行修订,无奈冗务 缠身,迟迟未能交卷。不过 我始终未曾停止过对于叶灵 凤的追寻,特别是十年前得 获香港游学机会,又与叶先 生家人取得联系,对于叶灵 凤著述和生平资料有了不少 新的收获;特别是,由叶灵 凤出发,对于他的朋友圈和 他所置身的彼时彼地有了更 多认识。叶灵凤后半生在香 港度过,其在港出版著作少 为人知,究竟出版过哪些著 作也莫衷一是,非常有必要 做一梳理,基于此,我就将 传记修订的计划暂时放下, 首先写出了这本《南国红豆 最相思》(原拟名《叶灵凤 香港出书记》,后因一些技 术问题,抽取一个篇名做了 全书的名字)。不敢说将叶 灵凤在香港出版著作一网打 尽,但也做到了八九不离十 ,值得一提的是,挖出了以 往较少为人道的《红翼东飞 》等书,也对他编辑“新艺 社丛书”的来龙去脉差不多 搞了个清楚。我还意在通过 叶灵凤在港出书的经过,折 射香港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生 态,剖析叶灵凤下半生的思 想生活,刻画出一个爱书爱 画、爱国爱港的传统文人的 境界情怀。对于与叶灵凤交 往密切的梁永泰、孙寒冰、 刘芃如、黄蒙田、张千帆、 源克平、阮朗、陈凡、侣伦 、柳木下、张向天、赵克、 罗琅等人的记述,也是以往 少为人做的。我还为本书精 心挑选配置了二三百幅插图 ,除了部分来源于《叶灵凤 日记》等书刊,大多出自我 自己的私藏,购置这些书物 资料,成本远远高于微薄的 稿酬收入,但为了叶灵凤, 也为了读者喜欢,无疑非常 值得。 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得 到诸多师友的支持和鼓励。 首先要感谢叶灵凤先生的家 人,感谢他们也拿我当家人 看待。特别是叶先生的女儿 叶中敏,不仅每次都请我吃 父母喜欢吃的上海菜,还让 我亲炙了叶灵凤日记手稿等 珍贵资料。她还介绍我认识 了整理笺注《叶灵凤日记》 的卢玮銮教授,也就是著名 香港作家小思老师。小思老 师细心周到地安排我到香港 中文大学参观叶灵凤生前藏 书,并为我查阅香港文学特 藏提供诸多便利。香港中华 书局总编辑侯明女士,早在 香港三联主持编务时就热忱 地邀我修订《叶灵凤传》, 履新中华之后仍旧督促有加 ,可惜我一直没有满足她这 个心愿,尽管如此,她仍然 不厌其烦地为我买书找资料 提供便利,甚至发动她的同 事黎耀强副总编辑和叶秋弦 编辑为我提供各种帮助。还 有素未谋面的张咏梅教授和 苏春晖先生,或者以间接方 式为我解惑,或者赠我以难 得的图书,也足堪感念。内 地方面,对叶灵凤著述素有 研究和收藏的姜德明先生、 陈子善先生和谢其章先生, 也给了我许多教益和启发。 这本书里的部分篇目曾 先期在《四川日报》副刊发 表,值此成书之际,衷心感 谢房方先生的热诚推荐和赵 晓梦先生及其团队的精心编 辑。 如同我的大多数著作一 样,这本书仍旧在法律出版 社出版。之所以不离不弃, 是因了这家出版社的开放与 包容。事实上,长期以来, 我和责任编辑许睿、书籍设 计师乔智炜、责任印制胡晓 雅、排版师王菊萍,已经组 成一个十分默契的小分队, 每一本新书的打造过程,都 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 。 精彩页 叶灵凤一九三八年到香港,一直到一九七五年去世,一住就住了三十七年。在这三十七年当中,他始终没有停止写作,在各种报刊发表了海量文字,生前也有部分结集出版,但到底出过几本,都有哪些?却是一本糊涂账。不少文章在论列叶灵凤书目时往往残缺不全,有的甚至还有不少错讹。举例来说,李伟在《民国春秋》一九九六年第三期发表的《小记叶灵凤》称:“晚年在香港期间,所写大抵都是随笔、小品类,有读书随笔、香港掌故和风物、抒情小品,成书的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香港方物志》、《香港旧事》、《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晚晴杂记》、《霜红室随笔》、《白叶杂记》和《忘忧草》等。”其中,《香港旧事》应为《香江旧事》,《霜红室随笔》生前并未出版,《白叶杂记》更是上海时期的少作,《读书随笔》虽然出版于到了香港之后,但却是在上海出版,所收文字也是来港之前的居多。“中国作家网”之“现代作家词典”,在叶灵凤条下亦有“著作书目”,不仅逻辑混乱,有些错误还颇低级,例如,将“张保仔”误作“张保子”,将“晚晴杂记”误作“晚情杂记”,将“香江旧事”误作“香港旧事”,甚至还将《新雨集》这样的多人合集也混为一谈。即便是比较权威的文献,例如,香港学人陈智德编的《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叶灵凤卷》,卷末的《叶灵凤著作书目》也有遗珠之憾。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讹?根源就在于以讹传讹。为什么会出现以讹传讹?根源就在于一书难寻。为什么会出现一书难寻?根源就在于既有年代久远,又有山水相隔。八十年代以前,内地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叶灵凤。我虽是中文系出身,但读大学的时候也只在《中国新文学大系》里读过他上海时期写的一篇小说。后来随着三联书店推出三卷本《读书随笔》,我们才知道了一些他在香港出版的书的名字,但要得窥原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香港尚未回归,一般人少有能去香港的机会。我是一九九三年利用在纽约访学一年的机会,在唐人街旧书肆淘到几本,当中有《文艺随笔》、《香港方物志》,以及口袋本的香港史地三书,得书之后那种兴奋劲儿,不是网络发达的今天所能想象得到的。 后来有机会到香港,本以为能把叶氏著述一网打尽,谁知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我曾出版过《香港寻书》和《香港书店鳞爪》,记录了我在香港走街串巷淘旧书的经历,有趣的是,叶灵凤的旧作竟然无一记录。神州书店老板欧阳文利直言:“你来晚了,那些书早都成文物了!”也确实,苏赓哲新亚书店拍卖会上倒是出现过叶灵凤,我虽说见到了海报,也没敢去看预展,因为知道那种天价不是我的“菜”。本地人还讲,香港市场小,书籍印数少。人都没有住的地方,哪敢给书匀一片空间。曾经听到一则“封面大王”的故事,说的是本港藏书大家方宽烈,苦于没地儿储存,只好把藏书的“瓤儿”都扔掉,只留下一堆花花绿绿的封皮儿。又在郑明仁《香港文坛回味录》中读到“藏书家十三车藏书当垃圾”的悲惨传说,“十三车书里暗藏珍品,有买家幸运地从书堆捡到一件虚谷的扇面,单是这幅扇面,已抵得上整车书的售价”!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