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与故乡(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宏伟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童年与故乡(上下)》是杨宏伟老师在浙江省德清县图书馆所作讲坛“童年的秘密、意义和价值”引发的“童年与故乡”集体写作成果结集。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在文学、社会学、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写作学等方面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次活动呈现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特质,为乡约乡愁乡叙文学写作提供了可能的路径。“童年”与“故乡”不是简单并列关系,只有与心灵同质的童年叙事才能抵达故乡;其中的“与”代表着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写作主张。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望得见来处,通得到远方,望得见故乡。
作者简介
杨宏伟,1972年4月生于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尚博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级5级。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早年就读于浙江省湖州中学,后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家乡德清县教书9年,2003年到上海教书至今。“童年与故乡”集体写作发起人。致力于宣传上古防风文化,德清县防风祠防风文化传习所介绍其弘扬防风文化事迹。已出版诗集《远方的诗:年轮》。
目录
序:书写历史,书写人生,从我开始刘巍
第一辑 老屋与母亲河:1920年代生人的童年印象
回忆录 沈炎文
沈铨故居,我家老屋 沈炎文
我家门前的母亲河 沈炎文
民族恨,血泪仇
——忆农历九月十八新市大屠杀 沈炎文
怀念伯父沈政民烈士 沈炎文
第二辑 那时的东大街:1930年代生人的乡情乡音
拜忏 李学义
忆母亲 李学义
归心如箭 李学义
灵山没有了 李学义
闲话王家潭 李学义
忆赵惠苞老师 李学义
记忆中的五桂厅 沈本恭
“重光桥”,我心中的桥 沈华生
刘王堂小学 沈华生
那时的东大街 沈华生
小河在我心中流淌 沈华生
迟到的忏悔 沈华生
小人书 沈华生
难忘父母养育之恩 邵振华
芦苇的回忆和遐思 钟明德
第三辑 远去的光景:1940年代生人的童年轶事
我的童年 沈根朗
回忆我的父亲 赵长根
童年轶事 朱惠勇
远去的光景 朱欣
非常岁月 朱欣
外婆亭序 朱欣
第四辑 人牛不了情:1950年代生人的流金岁月
人牛不了情 陈慈林
我朴实无华的童年生活 陆秋英
光影中的童年记忆 罗永昌
我的童年我做主 罗永昌
回首上学读书路 吴克俭
儿时家乡过年 吴克俭
童年说书 杨苏奋
我和牛的故事 杨苏奋
德清蔡家敦仁堂: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尹晓梅
德清蔡家敦仁堂:外婆 尹小平
德清蔡家敦仁堂:我和外公 尹小平
德清蔡家敦仁堂:敦仁堂的孩子们 尹小平
德清蔡家敦仁堂:外婆的迟暮时光 尹小平
德清蔡家敦仁堂:我的舅舅们 尹小平
德清蔡家敦仁堂:长姐如母 尹小平
传统生活,金贵品质,儿童乐园
——读尹小平阿姨《德清蔡家敦仁堂:外婆》 杨宏伟
流金岁月共追怀 ——尹小平《德清蔡家敦仁堂》系列写作引发的现象 杨宏伟 频频搬家童年过 章云祥
童年里的冬曰暖阳 章云祥
第五辑 乘滑轮车远去:1960年代生人的童心画卷
大舅妈 阿元儿
那些童年的回忆 陈革莉
童年未死 陈明
小河流在我心上 陈泉荣
记忆开始的地方 顾琴玲
做客姨婆家 顾琴玲
长兄如父 顾琴玲
乘滑轮车远去 黄立峰
我的玩伴 何瑛
四合院里不了情 姜雄心
外婆家的铜炉 刘巍
童心画卷 罗叶
儿时的自制玩具 李永春
九斤和尚 菱子
时光深处的菱湖 菱子
过去是一个空间,它比时间更古老 梅苏苏
我的母亲,我的妈 慎志浩
我的童年:恶作剧与大批判 慎志浩
童年,我在武康居仁街 徐红娜
芬芳的记忆 杨东艳
童年的作恶 姚明博
我的岩脑壳 杨再辉
系在童年尾巴上的那一场哀伤 杨再辉
岱戈耶,苗寨哟 杨再辉
童年轶事 郑冰燕
铁路边的那些事 张玲玲
地坑院,果子林 张蒲荣
隔壁阿太 章琼
梦回老屋 章青霞
童年是一个多彩的梦 章青霞
第六辑 烟火江南:1970年代生人的多彩童年(上)
梦想开始的地方 阿斯古丽·买买提(维吾尔族)
割牛草 陈旭
失落的乐园 高秀红
掏鸟、打鸟的趣事 高秀红
故乡的秋虫 何刚梁
我那城乡结合的童年 何思华
我和姐姐的童年趣事 何思华
记忆中的童年 嵇莲英
街子天 佳斯阳春(彝族)
心灵深处的记忆 姜文琴
栎林 嵇学仙
消失的故乡,永存的童年 金雨萍
火堆燃起的岁月 康霞
第六辑 烟火江南:1970年代生人的多彩童年(下)
那年“六一”我获奖 李昌卫 记故乡的老荫茶和油茶 李昌卫
“童年与故乡”写作的气质和温度 ——读李昌卫《那年“六一”我获奖》 杨宏伟
烟火江南 李奕
驳壳枪与响百子 马利云
岁月留香 马利云
明前茶 马利云
童年的四季 倪锡春
通潮河边的童年 秦志平
我的爷爷和奶奶 施冰星
割草 宋国萍
念亲恩 沈金红
童年往事 沈江虹
记忆中的晓萍 沈江虹
过年 沈龙华
童年短章 沈松良
童年·老屋 施旭琴
我的母亲 汤根忠
那一箱子的书 唐华兵
我那遥远的小山村 谈立红
跟着杨老师忆童年 王丽
童年即故乡
——读王丽美文 杨宏伟
父亲,我最敬重和最心疼的人 王力
儿时的年味儿 王力
看电影 文晓东
留在仙乐园里的童年 吴晓群
我的外婆 许伟萍
童年的味道 徐艳霞
我的童年我的幸福 杨红良
节日随想 杨红良
槐花树下,那些悠长的岁月 俞济英
我的童年童趣 叶莉英
脑壳上的童年记忆 杨仪杨再军杨梅
妈妈的味道 俞亚萍
回忆童年 张欢
想我爷 张和亮
放牛娃的童年 章浪
我的五彩拼布书包 钟美红
秋天的怀念 张伟芬
阿公的老祖屋 朱卫红
俩伙伴 周武忠
我是我自己的深渊
——此文纪念我的父亲们 周晓萍
走在时间的路上
——读周晓萍老师《我是自己的深渊》 杨宏伟
儿时记忆 周玉霜
第七辑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80年代生人的素年锦时
我的童年,我的
序言
书写历史,书写人生,从我开始
刘 巍
我与本书编著者杨宏伟君素昧平生,与之结缘,始于
我的一则微信短章。
2017年11月22日,我在手机微信朋友圈发了随手写下
的《岁寒忆往之外婆家的铜炉》之极短随感,有感于一篇
题为《天冷了,古人有哪些取暖神器》的网络微文。我的
故友浙江大学的鲍永军兄留言道:“我的一位诗人学生在
做一个童年征文,刘兄大作我可以推荐给他吗?”他称此小
章为“大作”,已经让我忍俊不禁,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所以带着笑脸表情回复他“可以啊”。没想到第二天早
上鲍兄就转发来《“我的童年故事”写作邀请函》并杨宏
伟君之微信,希望我多多支持。杨君透露其工作计划云:
“我们这个项目的定位是一次集体主题写作活动,优秀作
品除了在德清县图书馆微信平台推送分享,还拟出版著作
《童年与故乡》……”
这时我才认真起来,按要求提供了简历与个人生活照
,并在朋友圈跟发了题为《关于(外婆家的铜炉)的飞速回
响》的微信,附有《邀请函》及杨君的微信,除了表示感
谢之外是吁请圈内亲友帮助提供关于老家的风景照,结果
我如愿以偿,照片的传输以及为具体地址的标明而作的往
返讨论,均由智能手机轻松解决。事情并没有完,2017年
11月27日下午,由鲍兄的手机转发过来先期发布在“德图
书友会”公众号“我的童年故事”专栏之《刘巍:外婆家
的铜炉》,从中可见,又经“麦子”君的精心编辑,真的
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小文章了。文末所附读者留言,旧雨新
知,深情款款。这一切让我非常感动,对故乡的记忆成倍
地复活,从而燃起了新的书写欲望。 我郑重记录这一段
缘起,是想从一个侧面说明选入本书的任何一篇文字都已
然不啻是一番集体创作的成果。尤其是杨君等主事者无形
中为此所付出的用心与努力也可以一目了然。我自己的这
一篇,不过是极微小的例子而已。我也想强调,在这个文
本的产生过程中,呼应感发的力量之伟大。而随着智能手
机、微信朋友圈等技术因素的介入与推动,一个自我表达
与自我创作空前自由与活跃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
所以,2018年3月19日下午经鲍兄的邮箱转来杨宏伟
君编集成型的书稿,并索序于我,实在是无法推辞的。
该稿之规模颇为可观,据杨君来函称“参加本次集体
写作项目的,有各行各业的作者,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
的9岁;目前已有123位写作者的166篇作品、44万余字的集
体写作成果。这些写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除了汉族,还有
藏族、彝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作者;这些作品不仅具
有文学价值,还在史学及民俗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而完成速度之快尤其惊人,据《邀请函》称此事之起点为
“2017年10月21日,杨宏伟老师在浙江省德清县图书馆开
设了‘童年的秘密、意义和价值——关于尚博祖屋的写作
及其他’的书友会讲坛”。则从缘起至收稿成集,总共不
过5个月!①我想,这是一项极为少见的最有诚意、最为倾
情的集体创作了。除对于发起此项义举的杨宏伟君、“麦
子”等编辑、鲍永军兄以及所有作者、留言评论者、互动者、活动组织者、安排者、联络人、沟通者、平台发布者
、赞助者、出版者等参与此事的每一位表示由衷的敬意外
,我说不出什么别的话来。
作为这一文本的先期读者之一,我愿意粗书阅读感受
,以就教于读者诸君,略尽抛砖引玉之义。本书具有多方
面的意义与价值,试述本书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如下。
一、叙旧述往,保存家史国史地方史,弘扬人文精神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职业偏弊很自然地使我们倾向
于将接触到的任何文字,首先作为史料加以看待,并无时
无刻不去估量它的史学价值。本书的缘起并不为史学目的
、史学需要所主使,但即使从如此主观、不预期的挑剔角
度来看,本书也具有颇为可观的史料价值;更为难得的是
,某些文章对某些重要历史事态的历史反思达到了相当深
刻的地步。
童年是每个人的人生早期,故乡是自我历史展开的第
一场景,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有关的写作天然成其为一
部“我史”之起首章、最初篇,这是第一义。本书有许多
篇章涉及国史中的重要段落,如抗战、“文革”、改革开
放(20世纪80年代初)等,本书也有不少作者有意识地写作
家族史(以沈炎文、尹小平两位最为着力),这是第二义。
由于编著者杨宏伟君与史学颇有渊源,所以他将本书的编
排大体按照文章作者的年齿先后为序,而不作分主题之类
别化处置,使得诸叙事之时代递进特为分明而具鲜明的历
史感,这是值得感谢的。这样,我们有缘拥有了一部非常
富有特色的从自我角度集体合作书写之具体而微的新型国
史,这是第三义。
在家史国史地方史的书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物
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本书有很多篇章,不是轻描淡写而是浓墨重彩地凸显
了“乡贤文化’’这一主题。
本书最高寿的作者——清代著名花鸟画家沈铨的后代
,96岁的沈炎文老人家(女),为我们保存了1938年11月9
日(农历九月十八日)之“新市大屠杀”的悲惨一幕,以及
这次大杀戮事件对她所造成的深刻而绵长的心理阴影。她
不仅怀念到荣为“烈士”的伯父沈政民,她笔下的曾祖父
沈春江尤其光彩夺目,其实就是一位典型的“乡贤”。沈
春江是乡绅,从学徒伙计干到主管,还热心公益事业。先
是与人一起创办“仙潭书院…‘育婴堂”等,后又为新市
镇上办了许多好事,像历经“天花风波”、努力创办“仙
潭小学”等事迹脍炙人口,直到现在新市中心广场的牌楼
上还刻着曾祖父沈春江的图像和名字,镇上的人们还在纪
念着他。
张和亮的爷爷也“可谓一代乡贤”。他早年念过旧书
,还是方圆颇有名望的“老先生”。他教孙子翻书秘诀敬
惜故书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文革”开始,……的杨
宏伟在书友讲坛的讲辞中得到印证,而看得更为清楚:“
‘因为童年就是我们的故乡。童年里有过去,更有未来。
个人如此,整个人类亦如此。也因为真实里面有方向、有
诗意。有方向、有诗意的写作就是生命写作,不论文字的
形式。’就好像他读到米沃什的话,此刻的我,也已怦然心动。因为宏伟也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在不尽相同又何其
相似的童年里,都有我们自己心灵的方向,这个方向,带
我再一次走进童年,走向远方。”
宏伟的见地深刻而优美。他强调了“童年”在时间与
意义上的根源性与开放性,以及个人性与人类性的本一与
合一,此为一般的史学观点未必皆能同意而我则颇认可之
。他珍视“童年”的“真实”素地,又倡导“有方向、有
诗意的”“生命写作”,则他心目中的写作近干文史哲三
合一的写作,更准确地说,“写作”就是“写作”,不受
限于专业壁垒,亦不拘于任何“文字的形式”,却必须是
记录“我们自己心灵的方向”(何思华语)具有内在精神性
的活生生的自由写作,所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在自得的作
家”。他把写作提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有时也有这样极端
的表述:“人人渴望心灵归宿;写作是通往那里的路径,
甚至是唯一的路径;写作即人本身。”(见尹小平女士所引
)这是视写作为生命,这种写作至上的理念与他提倡的“生
命写作”相得益彰,毫无二致。我虽未必同意其全部观点
,但很欣赏这样的写作理念。
何思华点出宏伟受“米沃什”的影响之隐情,对于对
宏伟全无了解的我来说,也很有意义。对这位美籍波兰诗
人、散文家、文学史家,我更不了解,但是网上有一段介
绍他的文字却也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当面对时间和时间
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
、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
他诗人的职责。”这真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写照。由此我理
解宏伟创作观念的核心,是庄严写作的意义、庄严作家的
职责,而更具普遍价值的思想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示范
、倡导并实践如何使得每一个人了解这种意义、分享这份
职责,从而成为真正“自在自得的作家”。这就是“123位
写作者的166篇作品、44余万字的集体写作成果”能在短短
5个月内迅速大功告成的核心机密。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说
,“童年”与“故乡”毕竟只是人生的起点、历史的开端
,所以《童年与故乡》虽是实践此类写作理念的可观一步
,我希望并且相信这也应是初步。我由衷希望并乐观杨宏
伟君等所倾力推动、众人分享参与充实发扬之“我写故我
在”的这一伟大事业,行稳致远。书写历史,书写人生,
从我开始。《庄子·人间世》有云:“其作始也简,其将
毕也必钜。”我很喜欢这句话,谨录之期待于越来越多拿
起手中之笔的作家、写作者、书写者们,以终斯序。
2018年3月31日干北京寓所
导语
“童年”与“故乡”是人生的起点、历史的开端,《童年与故乡(上下)》是主编杨宏伟老师在浙江省德清县图书馆开设了《童年的秘密,意义和价值》的书友会讲坛”缘起而收稿成集,其中有各行各业的作者,无论如何,均围绕“童年”与“故乡”书写历史、书写人生。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在史学及民俗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后记
童年,故乡,写作——孟郊故里发起的乡约乡愁乡叙
文学写作活动
2017年10月21日,我受邀在家乡浙江省德清县图书馆
开设了“童年的秘密、意义和价值——关于尚博祖屋的写
作及其他”的讲坛。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尚博村,是我出
生的村庄。德清县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家乡,尚博村是清朝
外交官傅云龙的家乡。《尚博祖屋》是我坚持写作近八年
完成的童年叙事文学著作。
讲坛引发了“我的童年故事”主题集体写作活动,涌
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很多童年故事。这些文章在德清县图
书馆书友会公众号推送后,在祖国不同地区引起了一定反
响。2018年1月29日,我注册了主旨为“为乡约乡愁乡叙文
学写作提供精神家园”的公众号“童年与故乡”;“童年
与故乡”主题推送是“我的童年故事”主题推送的延续和
深入,也呈现了不少好文章。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五湖四海,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过往、童年,都有值得缅怀的人和事,都有寻找心灵故
乡的内心诉求。本次集体写作活动引发的现象,是社会学
意义上的现象。每个人都是自在自得的作家。只要有所积
淀,经过岁月洗礼,有了阅历,并且有所激发,就水到渠
成能够写作。写作就是人本身。
我是一名在一线教书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把本次
集体写作活动定位为开放性的大型语文活动。这是我参与
过的最有趣、最有意义的语文活动之一。这次活动其节奏
及资源不断诗意生成,终成“童年与故乡”生命成长共同
体。这是一次长大的过程: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人,很多
人就像一个人。是“童年与故乡”的感召成就了这一过程
和成果。
我要说说此次集体写作活动一些典型作者及事件,因
为这涉及童年与故乡写作的机理。
德清蔡家后裔尹小平阿姨,是本次集体写作一位典型
作者。因为长期关注我关于尚博祖屋的写作,尹阿姨受邀
参加我的讲坛,并做了《从尚博祖屋到蔡家老宅》的微报
告。之后尹阿姨不负所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德清蔡
家敦仁堂”系列写作。我的评价是:尚博祖屋得到了来自
德清古城内部最为深情的呼应。
尹阿姨是个有影响力的人,她的写作带动了家族内部
的寻根行动,牵连起了台湾、新疆、上海、北京等地蔡家
后裔的心。因为尹阿姨,妹妹尹晓梅、老师邵振华、朋友
顾琴玲等都加入到本次活动中来。我欣赏这种文而人,人
而人,人而文的相互影响。此次集体写作活动中这种情形
很多,尹阿姨是代表。
沈华生老师也是典型的作者。我与沈老师结缘,源于
沈老师的来稿。2017年11月24日,我收到了网名“西溪夕
照”的读者来稿。这位作者就是沈华生老师。沈老师陆续
给我投来了六篇自己的好文章,还转来了他的岳母,生于
1923年的沈炎文老人的五篇好文章,成就了本次集体写作
的一段佳话。
沈炎文老人的文章令我沉醉,也令我震撼。当我读到
老人幼时跟着大人到祠堂和老坟祭祖的景象时,无限沉迷于原始古朴的乡土乡风。这是我全然陌生的景象,这又是
我万分熟谙的景象,如同我在梦境中造访过无数次一样。
于是我相信,流在血液里的记忆是真实存在的。沈炎文老
人写日寇侵略新市的画面令我震撼与愤怒,这块土地有过
怎样的不堪和屈辱!
2017年最后一天,在张和亮老师的陪同下,我终于见
到了沈炎文奶奶。这位曾经得到过很多宠爱,又经历过无
尽沧桑的世纪老人,在古镇弄口等着我们。老人把我们引
进门,因为失聪,以看我们口型、用书写等方式和我们对
话。近一百年前的故事在屋子里流淌出来。老人时不时来
握我的手,我感受到了乡土的气息和温度。老人用最淳朴
的方式招待我们,剥了橘子给我的孩子吃。老人准备了古
镇特产送给我们,坚持送我们到弄口,和我们挥手告别…

童年与故乡写作遇到沈炎文奶奶,是意味无尽的事情
。于我而言,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
。在写作《尚博祖屋》时,当我想到从祖辈那里得到一手
资料时,发现他们都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了。我曾经有很多
机会得到他们的口述资料,但我当年太年轻,或者心思根
本不在这里,都没有抓住机会,而且永远失去了机会。沈
炎文奶奶主动以笔录口述的方式把往昔的故事说给我们听
,成就“童年与故乡”写作金贵的财富。
沈炎文奶奶的外孙女沈江虹女士也参与了写作。一家
几代人参与,是此次集体写作的佳话。沈氏家族是代表。
同为德清东部水乡养育的朱欣老师,是又一位典型作者。
朱老师笔下的非常岁月,慈爱外婆,令我无比动容。为纪
念外婆,朱老师自建“外婆亭”,令人钦佩。
李学义老师又是一位典型作者。结识李老师,是因为
我的高中校友李奕女士引荐。在李老师笔下,民国故事像
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李老师在耄耋之年多次故地重游,为
古迹湮灭痛心疾首。李老师走读故乡的行动,是对乡土最
深情的表达。
因为跟踪李老师的文章《拜忏》读者留言,成就了本
次集体写作的一段佳话。我在公众号后台看到了一位读者
留言,大意是九斤和尚的故事可以由她来续写。当我更新
精彩页
回忆录
沈炎文
仅仅是回忆,不是恋旧,更不是怀古,只不过是老人无聊时的随笔。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能让沈氏子孙更多地了解我们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能给更多的对历史真相感兴趣的人一些小小的参考。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照目前观点来看,或许有点迂腐,甚至有点反动,但这只是些存于我脑海几十年的故事而已。而我们常说,历史不容忘却。录此留念,时年83岁。
一、我家的祖先
我家祖上不知何许人也,祖父、父亲辈没告诉过我,我也没有细细考查过。但从感觉上,不应该出身贫民。因为在我小时候,每逢新年头几天和清明节总要到果山头祠堂和老坟上去祭祖,在我的记忆中,这不是一般的坟和祠堂,而是修造得颇有气势。朝南正中有一个很高大的坟堆,是泥制的。坟堆前面有石碑、石桌,不远处散布着几个石人、石马,周围还零落着几座小一点儿的坟。祠堂在大坟的北首,外面一对石库门,高大的砖墙围着,里面是天井。正面三开间平厅,上首有架子,排列着牌位,有的牌位则供在中间的橱里,总之是黑压压一片,数也数不清。前面是供桌,厅边上有桌椅供人休息。祠堂西面有一间平屋,是给看守祠堂的老人住的。祠堂和坟的四周围绕着大片高耸的松树,东面有整片水稻田,大坟东边靠田有一棵很大的香樟树。在我儿时,四个人合抱也抱不住它粗壮的树干,此树估计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了。
果山头原是一个景点,明朝王霆有诗记载,那儿有桃源洞,有果山,从我们家到那儿要走过小桥、南寺(明因寺)、太均堂、亭子桥、果山,才到老坟头。一路小桥流水,田野景色尽在眼前,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小时最高兴的就是到太公(曾祖沈春江)坟上去上坟,按我们家的规矩,是四年一轮。轮到我们大房,总是雇一只大庄船,漆得油光色亮的,有船篷。我们坐在中舱,靠后舱是可以睡觉的,中间围着小桌,可以打麻将、玩游戏等。我们大清早去,带着一小条箱祭品。早餐是两箱茶糕,还有糖果、糕点。坟在官庄一座山的半山坳上,山上有杜鹃花、紫罗兰,回来时总是采了很多很多。上好坟,在坟亲家吃过午饭才回家。后来抗战就很少去了。而后,祖父辈、父辈也都过世了,我们也就没有再去。解放后我弟沈俊在王母山养鱼场工作,曾去官庄,但坟已经找不到了。今天我提笔重拾这段往事,记忆中祠堂前祭祖时香上的袅袅的白烟,竟是挥之不去,历久弥香。
二、我们这一家
1923年9月,我出生在新市镇南汇街26号(原对峰浜1号)一个书香世家。
曾祖沈春江是镇上有名的乡绅,人称“春江老爷”。祖父沈子勉是沈春江的大儿子,读了一辈子书,没有去做官经商,为人忠厚老实,在家办书墅,教青少年读书,学生很多,我们家整个厅上(三大开间)坐都坐不下。祖母邱氏也是个读书人,我小时候她经常教我背诗词。她自己曾作“雪压竹枝头着地,风吹荷叶半朝天”的诗句,多么生动形象,我至今不忘。还有续联“冰冻兵船兵打冰,雪压媳房媳扫雪”等。她活了80多岁,在我30岁时去世。我祖父母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伯满鋆结婚第二年清明游含山,从后山跌下吐血而亡。大妈(沈英权)未改嫁,读书教书一生。照旧例是把我承继给大房的(我是长子长孙),但我哭着不跟她住在一起。她一直在苏州蚕校执教,并培养她娘家弟弟(继母之子)成长,后老死在苏州。二伯乾鋆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没有成家,解放前参加了新四军,后牺牲在钟管,因此解放后祖母在世时,我们家是烈属。我父亲沈乃鋆(又名六詹)从小就在乾吉钱庄里当学徒,满师后在钱庄里检验银洋的真假,擦去污渍再盖上乾吉钱庄的章、筒封,直到抗战时钱庄关闭。母亲施璇是新市一家较大的杂货铺店主的女儿,我外公是暴发户,家里有点钱,因此我母亲的嫁妆相当丰厚。我姑母沈爱璋嫁给了张永森南货店东家的大儿子张霁采,他是大学化学教师,曾在杭州之江、上海(我记不清了)等地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后回新市自己店里做了几年生意。解放后,国家招收知识分子,应考后分配在湖州一中教高中化学,直到退休。现在,姑父姑母都已离开了人世。
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较好,除祖父教书的收入外,还有我父亲的工资。家里还有几个妹妹,没有男孩子,再加上祖父辈的四弟兄及姑婆奶奶家都是女孩多男孩少;三房有一个哑巴叔叔;四房正室没有儿子,直到娶了妾才有儿子,比我小12岁;五房有两个叔叔也是较年轻。我是长房长孙女,长得又有趣,因此很得大家宠爱,常被姑母们带到三房四房姑婆奶奶等家去玩,住上几天。而这些姑母们都是外出读过书的,后来都是每家的主心骨,担负全家的重任,供养爷娘弟妹生活。因此我也有的书读,我4岁就在祖父处识字,6岁到仙潭小学直到11岁毕业。因为仙潭小学是曾祖父沈春江创办的,学校为了感谢我们家,所以我读书是免费的。小学毕业那年,祖父死了。他还在尸床上,老家就分了房屋,祖宗保佑,我祖母抽签,我们就分得厅上中间。从新小毕业后,我去杭州考省女中,没有录取,却被行素女中录取了。但那时我还不会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