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5)/柏杨解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柏杨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病来如山倒

据说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张飞先生天生莽汉,天不怕地不怕,死更不怕,除了对老大哥刘备先生外,一生目中无人。有一天跟诸葛亮先生摆龙门阵,吹起来他的英勇,诸葛亮先生日:“请君口下留情,有一件东西,包管你怕。”张飞先生日:“你说的啥屁话,俺老张天生异禀,头掉不了过拳大的疤。”诸葛亮先生也不和他抬杠,就在手上写了一个字。叫日:“迷死脱张,请看。”张飞先生一看,吓得面无人色,盖军师爷写的是一个“病”字也。

呜呼,铁打的身子都挡不住病,再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病”前都得屈膝。古人形容英雄好汉那股狠劲,日“视死如归”,真是妙极,当初发明这句成语的朋友,他至少跟柏杨先生一样聪明,应该得一座最佳比喻奖。试想回家是一件何等窝心的事。小孩子在外边再玩再闹,再无法无天,一旦凯旋,心里想着倚间而望的母亲,和足可以保护他的父亲,简直整个童心都温暖起来。到了长大成人,家更成了一个堡垒,有美丽贤慧妻子的人不用说啦,回家等于老鼠跳进牛奶缸。纵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太太的安慰,孩子的依偎,也是人间至乐之境,而这种至乐之境,竟然和死相提并论,谁说中国文字不活泼乎?但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再大的勇气,似乎只能办到“视死如归”。柏杨先生常想,一个人如果能“视病如归”,那才叫人刮目相待。多少英雄好汉,或为了理想事业,或为了勃然震怒,死了算啦,死了等于回家。可是却没有听说过有谁不在乎得砍杀尔的,盖病有时候比死还要麻烦。想当年楚霸王项羽先生,打了败仗,逃到乌江,自己拔剑抹自己的脖子,那时如果有人劝他不要自杀,弄点啥细菌服之,大病一场也可,他准不干。不过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既有项羽先生这样的人希望去死,当然也有和项羽先生相反的那样的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宁可大病特病。

死和病有很大的不同,凡是死,其现象都是一律的焉,伸腿瞪眼,是非恩怨,一笔勾销。而病则不然,像是一条小溪,细水长流,慢慢光临,或一直光临到完蛋,或一直光临到痊愈,无论是哪一个终结,其中都不断含着希望。人类只能死一次,但却可以病一百次一千次,所以人们都有病的经验,却没有死的经验,病的感受人人皆知,死的感受是啥,尤其是死后的光景是啥,恐怕谁都弄不清。所以我们可以说害病是一种艺术,张飞先生典型的直肠子,一听见病便吓了一跳,可见他和病无缘。据经常害病的朋友说,害病有害病的享受,富病人有富病人的享受,穷病人有穷病人的享受。这是最最标准的现实主义,盖病既赶不走,便不如逆来顺受,自己对自己找点哲学根据。(P7-P8)

目录

高山滚鼓集

 序

 病来如山倒

 四大类

 要命与受罪

 专门学问

 没有细菌的病

 宇宙锋

 探病学

 恶客

 精神训话

 千篇一律

 有答复的义务

 医生分类

 历代古医

 庸医

 一顿臭揍

 治恶医妙法

 杀头更妙

 鸦鸦乌

 酒的诱惑

 酒浓情浓

 惊险绝伦

 最为惨烈

 另外三类

 凶驴葬

 酒品

 由饮到吃

 中国菜

 碰而知之

 外国月亮圆

 烧一次又一次

 新三从新四德

 画虎不成反类鳖

 拼命地吃

 驼峰猴脑

 啥都能吃

 大蒜万岁

 昭然若揭

 没啥可吃

道貌岸然集

 序

 听话学

 月饼

 一旦发财

 公用电话

 新年快乐

 颜陈症·朝琴路

 圣崽太多

 吸烟戒烟

 痒

 难戒难戒

 戒烟妙法

 丰功伟绩

 厕所·茅坑

 拉屎雄姿

 杨皓云女士信

 眼睛往前看

 不承认是中国人

 升学是第一大关

 日换星移

 风气不断在变

 最当行的系

 重要一步

 搴旗斩将

 工业教育

 内行人语

 “的”和“家”

 千万别当作家

 十一类型

 某天黄昏之时

 赔钱也干

 好不如巧

 前途辉煌

 真刀真枪

闻过则怒集

 序

 恢复原样

 南下避年

 容易得很

 离开尊窝

 当然不论表

 毁容与伪药

 阴阳调和

 说不准学

 野柳义魂

 荣华富贵

 酱缸

 英雄人物

 千古奇冤

 愚恶

 传统文化——难得糊涂

 鬼神欢声雷动

 国民公敌

 参与感

 做官与麻人

 灵性衰微

 走老板路线

 赏饭学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骂

 人生以做官为目的

 “圣人”的定义

 眼前欢

 奴才总管

 冒出几个主意

 建议四项

 幽默和尊严

 努力读书

序言

柏杨是一面镜子

金宏达

香华女士托人带话,叫我为新出的这套柏杨杂文集,写几句前面的话。她认识的大陆名士达人很多,而我不是,只是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了柏杨的一些书,是名副其实的读者——让一个读者为柏杨的书写几句话,放在书前,或者也是一种特别的美意吧。

我读鲁迅的书在先,读柏杨的书在后,所以,读柏杨的书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是柏杨的文字风貌酷肖鲁迅,或者甚至是学步、影写、照搬等等。柏杨在投身文字生涯之初,其实是很难读到鲁迅的书的,鲁迅是当时宝岛统治者的宿敌,读他的书,即有“通敌”之嫌。柏杨似未立过志向,要做宝岛上的“鲁迅第二”,好像他的思想历程上,也从未发生过从什么论到什么论的转变。他之以杂文为武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中腐朽、丑恶的东西,抨击国民性中丑陋、顽劣的东西,抨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黑暗、腥秽的东西,进而使自己的文字作品成为一面“镜子”,一面与鲁迅的文字作品并列的照见中国精神文明的“镜子”,完全是“天然”的。不只是中国文化,我想其他文化也大抵如此,一方面会感染,溃烂,扩散,另一面则也会有抵抗,疗治,新生。即使是“酱缸”吧,一面有人被“酱”住,昏天黑地;另一面,也会有人挣脱出来,奋力“砸缸”,希图救出更多的人。鲁迅是这样一位“砸缸”者,柏杨也是这样一位“砸缸”者,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先后,生前未曾谋面,倘若泉下相逢,一定也会如战友相拥。这一点也证明,岁月虽然迁流,战斗却未结束。鲁迅活着的时候,他呐喊抛开“瞒”和“骗”,“睁了眼看”,要“唤起疗救的注意”;柏杨奋战的日子,依然是“瞒”和“骗”盛行,在“酱缸”中闭着眼睛,醉生梦死者滔滔皆是。“缸”体坚硬,“缸”基沉厚,“酱”汁浓稠,“酱”味熏人,皆绝非一时所能破解。

然而,中国终究还是在进步的,这就又用得着鲁迅已经“轰毁”过的进化论——后来的要胜过以往的,新生的要胜过腐朽的,只是较为迟缓而已,会用词的作者,把这称为“蜕变”。“蜕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近代以来中国人都在体验这个过程,性急无助于事。鲁迅很懂得这个道理,他曾说:“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柏杨所做的事,便是这“锲而不舍”战斗之一部分。

柏杨由大陆到台湾,他的写作生涯滥觞于台湾,笔底游走的尽是台湾社会的众生相,后来,他的作品来到大陆,却受到了更多大陆读者的欢迎,大陆的老少读者从中看到的不止是台湾的种种弊病,更是中国人、中国精神文明的沉疴痼疾。他所热议的当年台湾社会林林总总怪象,今天的大陆也有,有些还愈演愈烈。这就应着有人说的,地无分两岸,都拖着传统中国长长的影子。柏杨一声“丑陋的中国人”,真使人如闻轰雷。人们从他“刮骨疗疮”的犀利文字中获取阅读快感、感受道德义愤的同时,也凝聚出一种强烈意愿,即是一定要努力改善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善我们中国人的素质与种性,使之由丑陋变为美好。

我想,这大约也就是我们今天阅读柏杨作品的意义所在吧。

2014年11月

内容推荐

柏杨著作的杂文集《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5)/柏杨解码》分三个子集。

《高山滚鼓集》所谈主题有病、吃、酒、建筑等大项,随意而谈,生活杂事,娓娓道来,笔调轻松。《道貌岸然集》中柏杨陈述了若干官场文化的特质。“影钟学”,“奇响学”,“颜陈症”、“朝琴路”等现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官员恶形恶状,小百姓又该如何因应?《闻过则怒集》大部分谈的官崽学——成为二抓牌(抓钱、抓权)的学问。

编辑推荐

《高山滚鼓集》——柏老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支出,就是从喜剧审视探讨当代生活文化与政治。

《道貌岸然集》——现象经由报导成为新闻,仅属“文化”。柏杨剖析批判社会现象,启蒙“文明”。

《闻过则怒集》——论知识分子不讲是非,攀附荣华之际,读书只想当官,社会充满“娼寮”气质。

以上三个子集出自柏杨著作的杂文集《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5)/柏杨解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