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雄厚的启动资金,从事的也是再普通不过的行业。但是所有这些集合到一个成功企业身上,就让这家企业的成功经验变得不那么普通。看一个成功的企业,我们不仅要看它辉煌的成绩,更应思考成功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去看一家企业,去看一段故事,才能真正看懂别人的历程,真正看到我们自己的路。海底捞,这三个字代表的不只是一家火锅店,更是一个“商业现象”。由徐亚名编著的《海底捞捞什么》全面解读不可复制的海底捞,完全呈现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海底捞捞什么(畅销版)》独家奉送《中国餐饮连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
海底捞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是服务理念的细致入微?是人力资源的高水平建设?是平凡但具有伟力的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忘我付出,是面对危机的临危不惧?
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可以学习。由徐亚名编著的《海底捞捞什么(畅销版)》试图呈现的,就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典型,一个可以让你、让我、让所有人都可以复制的创业案例。
本书出版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海底捞打造成一个大家都读不懂的学术密码,也不是把海底捞的秘密编写成管理学的公式方程,我们只有一个简单而又质朴的想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您看到最真实的海底捞、学到最实用的经营技巧。
从小吃摊到品牌火锅
平凡的出身是“海底捞”成功经验的第一个可移植的因素。“海底捞”几乎经历了从几千元、几万元、几百万元直到数十亿元产值的所有阶段。“海底捞”的经历就像是一座企业创业发展金字塔,无论你的企业规模有多大,都能从“海底捞”找到一段适合自己的经验。
“海底捞”,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家爆炸式发展的企业,在这家企业创立的最初几年,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
“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创业之初,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品牌概念,当时的“海底捞”不过是只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的路边麻辣烫小吃摊。但随着不断的摸索,“海底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底捞”服务文化,而这,也成为“海底捞”成功的保障。
张勇创业之初,对于整个麻辣烫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了解,连最基本的底料制作、食材腌制都不了解,一切都只能从书本上生搬硬套。
创业之初的“海底捞”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特色,在麻辣烫遍地的四川,张勇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顾客不满意它平淡的味道,生意也十分冷淡。为了生存,张勇不断钻研麻辣烫配方,想从口味上打败竞争对手,但是效果甚微。
但是有一天,一批客人改变了张勇的做法,而这,也成为“海底捞”成功的第一个契机。
有一天晚上,临近收摊的时候,几个客人来张勇的小摊吃饭。由于临近收摊,客人要的很多东西都已经卖完了,但是客人走的时候还是对张勇说“味道很好,下次有机会还来”。
这让张勇很兴奋,觉得自己钻研的麻辣烫配方有了成果。但是当兴高采烈的张勇细细品尝自己的底料时,觉得和之前的差别并不大,这让张勇很困惑。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勇都在期待那些客人重新光临自己的小摊。终于在一个晚上,这些人又来到张勇的小摊吃饭,张勇迫不及待地向他们询问觉得自己的麻辣烫味道很好的原因。
几个客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他们对张勇说,其实觉得麻辣烫的味道一般,但是服务却很热情。那么晚,小摊也没什么东西卖了,但是张勇还是那么卖力气,这让他们感觉很好。
这件事让张勇感触很深。从这天起,张勇每天出摊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别人要什么就应该快一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对待客人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
张勇还不仅停留于此,在张勇的麻辣烫小摊,无论客人有什么需求,张勇都会不厌其烦地尽力满足他们。张勇帮客人带孩子、为客人擦鞋、拎包……这些看似和生意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却让张勇的生意越来越好。
来张勇小摊的客人越来越多,张勇的收入也越来越高。5年以后,在四川简阳,第一家“海底捞”店面诞生了,从这时开始,张勇“服务高于一切”的经营理念也开始成形。1999年开始,张勇的“海底捞”品牌开始走向全国。
在西安,张勇秉承“服务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让“海底捞”在短短两个月内声名鹊起;2002年张勇在郑州经八路开办了第一家分店,到了9年后的2011年,“海底捞”在郑州的分店已经达到了7家。
从2004年到2013年的9年间,“海底捞”以平均每年3家店面的速度在北京发展了28家店面。更为重要的是,“海底捞”在北京的扩张颠覆了餐饮服务“标准化、单一化”的模式,在北京一炮而红。
“海底捞”经历了21个春秋的风风雨雨,经过不断探索在全国发展了一百多家直营分店,拥有员工近两万人,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
“海底捞”用短短时间,实现了从小吃摊到品牌火锅的华丽变身。而其中的秘密就是张勇在摆小吃摊的时候悟出的那两个字:服务。
P4-5
火锅,是一个准入门槛很低的行业。这个行业既不是天然垄断性的经营项目,也没有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火锅行业是一个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涉足的行业。
但是平凡的火锅又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饮食方式,老百姓喜闻乐见,在任何城市的任何地点,开一家火锅店,开业之初基本都能见到人潮涌动的场面。
不过火锅更是一个淘汰率非常高的行业,几乎每年都有30%的火锅企业退出市场,一半的新开企业熬不过最初的两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残酷环境中,一家火锅企业如果没有什么特色就难以保持顾客对自己的持续关注。
“海底捞”就是一家成长在这种环境中的火锅店。如果单纯从火锅的角度看,“海底捞”也许没有多少特色,甚至显得比很多同行更加稚嫩。
“海底捞”没有“东来顺”的深厚底蕴,也没有“小肥羊”出色的资本运作,但是“海底捞”就是能够成功,“海底捞”就是可以成为一家蒸蒸日上的火锅企业。
“海底捞”的秘密是什么?是他们有什么深厚的背景吗?是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资源在背后支持他们吗?
好像不是,翻开“海底捞”的创业史我们可以看到,“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令人炫目的家庭出身,没有大笔的资金支持,8000元的启动资金,到了2014年,却成就了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的“海底捞”。
难道是“海底捞”有什么特别的独家秘方?难道“海底捞”使用的是已经失传许久的神秘食谱?
好像也不是。21年前的“海底捞”,不过是一家由四张桌子组成的不起眼的麻辣烫店,创业之初的“海底捞”甚至被顾客说成难吃、没特色。
但是就是这样一家路边摊,如今却变身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在全国28个城市拥有106家直营店2015年1月数据。,并在美国、新加坡拥有海外直营店,拥有近2万名员工。
让我们一睹“海底捞”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在餐饮行业高速发展的北京、上海,众多的餐饮企业都在为怎么吸引顾客而发愁,但是“海底捞”却在为怎么让顾客更舒服地排队而苦恼;
炎炎夏日,多少火锅店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但是“海底捞”却依然火爆异常,宾客如云;
多少餐饮企业请来知名的专家学者为自己的企业讲授新理念、新思想,但是“海底捞”却吸引着知名教授亲自前来卧底取经;
多少餐饮业者拿起棍棒驱赶前来偷秘诀的竞争者,可是“海底捞”却自信地欢迎大家前来学习;
多少中国的餐饮企业不惜重金请来海外的营销高手为企业出谋划策,但是“海底捞”却在2006年迎来国际餐饮巨头百胜餐饮集团200名区域经理的参观学习;
在中国的企业举家外迁学习管理的时候,“海底捞”却成了著名的商学案例;
当中国的企业纷纷学习服务的时候,“海底捞”的服务却成了中国餐饮业的名片……
“海底捞”,创造了太多的奇迹;“海底捞”,让人们见证了太多的不可能。
“海底捞”这三个字不只是一种火锅,它更是一个“商业现象”。
“海底捞”不仅“捞”出了超过50亿元的年营业额,“海底捞”不仅“捞”到了大部分顾客的心,更吸引我国大多数的餐饮企业到“海底捞”来“捞”法宝。
“海底捞”捞的是什么?
“海底捞”用什么在捞?
“海底捞”的老板究竟是何方神圣?
“海底捞”成功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随着“海底捞”的不断走红,“海底捞”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
将来,“海底捞”将何去何从?
一连串的疑问唤起我们对这家起步于中国四川一个小城市的火锅连锁企业的兴趣。
“海底捞”太平凡了,我们无论怎么梳理,都看不出“海底捞”这家企业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怎么求证,也找不出“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有什么特别。
但正是这样的企业,才能唤起我们的兴趣,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着显赫的出身,丰富的资源,更多的企业还是像“海底捞”一样的平凡;也正是“海底捞”的这种平凡,让我们看到了研究“海底捞”的意义。
“海底捞”没有什么平常企业不具备的条件,“海底捞”没有什么我们学不了的秘诀,“海底捞”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案例。
对“海底捞”的深刻剖析,可以让我们了解“海底捞”成功的秘诀,而且这些秘诀是现实的,是简单的,是我们可以模仿的。
中国有无数的管理者去“海底捞”学习,中国有无数的学者在撰文研究“海底捞”的成功,因为“海底捞”的平凡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希望——任何一家企业,只要掌握了管理的精髓,都可以像“海底捞”一样成功。
“海底捞”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是服务理念的细致入微?是人力资源的高水平建设?是平凡但具有伟力的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忘我付出?是面对危机的临危不惧?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可以学习。
而本书试图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个可以学会的“海底捞”,一个可以学会的成功典型,一个可以让你、让我、让所有人学会的创业案例。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个没有秘密的“海底捞”。
我们大胆猜想,我们不断研究,也许我们不能将“海底捞”所有的秘密统统“捞”出来。但是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些你我都可以学习的“小花招”,而这些“小花招”,将在后面的一章一节中以最通俗的方式为大家呈现。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海底捞”打造成一个大家都读不懂的学术密码,也不是把“海底捞”的秘密编写成管理学的公式方程,我们只有一个简单而又质朴的想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您看到最实用的技巧。
希望本书能让读到的朋友对“海底捞”的服务有一个具象化的认识,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这是作者对这本书的期待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