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民间故事到了明清时期跃上了巅峰,这与《闽都别记》这本书的问世有极大的关系。《闽都别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全书400回,150多万字,叙事讲史始于唐迄于清,历5个朝代,不愧为一部奇书。书的字里行间可见许多福州话土字,但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一味的土到底。它运用了许多诗词以画龙点睛,故事情节构思巧妙,有的章节文字高雅洗炼。如该书一开头就写道:“盖闽都东南滨海,西北联山,重关内阻,群溪交流,三峰鼎峙于城中,二绝高标于城外,襟江带湖,沃野千里,南联江广,北跨温台,东联吴越,万里重山环绕,地沃山强,诚天下之胜也……”这段文字很好地概括描绘了闽都的地理形胜。我们能说它很土吗?
福州人讲故事,讲着讲着就撞上《闽都别记》了。所以由方炳桂主编的《福州民间故事/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一书除在“经典故事”一栏里编入《郑唐传》和《女神陈靖姑》两个中篇外,又开辟了“闽都传奇”一栏,精选11篇读者似曾相识而又想再读再听的闽都故事,使《闽都别记》故事在本书里占相当的分量。
福州流传着许多奇异、生动的民间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留了人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故事中许多方言词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由方炳桂主编的《福州民间故事/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一书便是福州民间故事合集。
第二回言四句夫人瞑目对对子先生倒霉
前一回说郑唐题藏头诗戏弄财主钱坤,为乡里人出了一口气,使他锋芒初露,名声日大。但是他仕途不畅,自十九岁那年县试中了秀才后,乡试就没了名,原因是他考试时很快把考卷写完,然后在卷末写诗画图,主考官看了十分生气,郑唐也不买账,从此他无意功名,娶了妻室。妻陈氏十分贤淑,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郑淮,老二郑济。四口之家的吃穿靠些微祖业,坐食山空,这常令郑唐感到苦恼。
一天,郑唐听说当任福州太守的夫人死了,但不知为何“死不瞑目”。太守请来道士、僧尼,做法术、念经都做尽了,夫人总是不肯闭目。郑唐听了笑道:“这有何难,待我去说几句话,保证夫人瞑目。”有人告知太守,太守正束手无策,听说有人能使夫人瞑目,遂遣人将郑唐请来。
“太守大人,晚生郑唐有礼了。”郑唐施礼毕,太守即命衙仆赐座递茶,客气地说:“郑先生有何良策,请速指点。”郑唐来之前,早已将太守的家境及夫人的添养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便叫太守取来文房四宝,题了四句诗:“夫人一貌玉无瑕,四十年来鬓未华。何事临终含泪眼,恐教儿子着芦花。”题罢即教太守搓揉夫人双目,少顷目闭。太守此时号啕大哭,厉声呼道:“夫人啊!原来你虑及下官再娶,儿子受苦,’下官终身不续娶,请夫人放心。”呼毕转身对郑唐千恩万谢,命衙仆取银二十两酬谢。
各位,你道郑唐有什么本事?其实“光棍(骗子)一重膜,捅破渧沛落”。他听人说死人不瞑目,用手搓揉即可奏效,太守不知这常识,才使郑唐白赚了二十两白银。至于那四句诗,首先是郑唐已查明,夫人撒手遗有一个十岁儿子,再者他熟悉戏文故事,利用《辨芦花》中闵子骞遭后娘欺侮,寒冬着芦花的情节,道出夫人死不瞑目的缘由,使太守佩服得五体投地,又令郑唐的名声再度鹊起。
郑唐的同窗斋友闻知此事,纷纷议论郑唐自幼耍小聪明的许多事来。说郑唐八岁时,其父郑珞就送他到一姓胡的先生处读书。这胡先生是个酒仙,一旦酒醉,即令学生自读,他却蒙头大睡。先生蒙头睡觉,学生乘机作乱,有的爬上桌做起戏来,郑唐当然也在其中。胡先生被吵得睡不着觉,便从被窝中伸出头,厉声喝道:“为何这般吵闹?!我出个对子,谁对不出就休想回家!”郑唐听了即问:“先生出何对子?”胡先生针对学生在桌上吵闹情形随口念道:“画眉笼养画眉,画眉鸟跳上跳下。”众学生听了个个搔首弄耳,不知如何对对,唯郑唐不慌不忙,胸有成竹,他说:“先生,学生对就。”胡先生赶紧从被窝中伸出头来问道:“你对什么?”郑唐说:“先生,你出‘画眉笼养画眉,画眉鸟跳上跳下’;学生对‘乌龟壳藏乌龟,乌龟头缩进伸出’。”胡先生听了,虽然觉得附会,却十分切题。见有一人对上,且日已西斜,胡先生就通通放学生回去了。 但说胡先生酒醒,伸出脑袋来细想:这“乌龟壳藏乌龟,乌龟头缩进伸出……”这不同我在被窝中头缩进伸出一个模样吗?他越想越像,越想越气,一骨碌坐起,骂道:“好一个郑唐,你对得好!看我明天怎样收拾你!”
话说郑唐赚得白银二十两回家安顿了妻儿,暂无后顾之忧,遂常到澳桥下阿庆书场听讲书,也去汤池店(澡堂)洗汤,与人“碎喘”(聊天)。在休闲中,他有了与百姓接近的机会,知道了许多民艰民怨。时明正德帝初即位,钦命钱宁为福建坐(驻)省太监。钱宁一来到省城福州,即与新任福州太守秦川狼狈为奸。那时官府淫乐挥霍无度,庶民百姓却日无鸡米,夜无鼠粮。秦川使的是压服手段,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郑唐听了,一时怒从心起,他咬牙切齿,立誓要治一治这一帮乱臣贼子。
要知郑唐如何发难,且听下回分解。(P6-7)
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八闽都会,自然风光优美宜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立福州文明史的开端。据昙石山等考古遗址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在今日闽江两岸就栖息着福州人的先祖,他们“以渔猎山伐为业”,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论是生生不息的闽越先民,还是千里跋涉迁徙而来的中原人,一代又一代,怀着希望,寻着梦想,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不屈不挠,开拓进取,擎起了一片东南胜景,使福州以海滨邹鲁、文化名城而享誉神州大地。
时光把岁月推向久远,时光的流水也沉积下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一个城市找出几处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并不难,但是要找出像福州这样拥有如此丰富而厚重的人文景观则不容易;一个城市找出一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并不难,但是要找出像福州这样有着深邃而博广的民俗文化体系则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要找出她独特的、蕴涵丰厚的人文积淀并不难,但是要找出能延续到今天,不断传承、丰富、超越、创新的人文,则不容易,这就是福州民俗文化的价值。
2001年5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组织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李乡浏、曾意丹、徐鹤苹、潘群等撰成“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一套八种出版。作者们用历史考证者和现实感受者的眼睛,考察历经数千年沧桑岁月的闽都,感觉民风,体味民情。用开阔酣畅的笔墨,呕心为文,大度而峻厉,本色而瑰奇。这种挖潜意识,绝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一种狭隘的地域偏好,而是对闽都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开拓,一种审美意识中蕴含着历史意识的苏醒。民风与地理的辉映,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自然与人文的交错,既是历史的泼墨,又是都市的写意。这无疑是造福福州人民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
该丛书出版之后,得到海内外福州人的普遍欢迎,一版再版,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福州一批经过数十年的跋涉与研究的民俗专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挖掘和复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民俗,形成了许多的新资料、新成果。因而修编、扩容、再版呼之欲出。这次重编的“福州民俗文化丛书”,包括《福州习俗》、《福州老街》、《福州世家》、《福州地名》、《福州熟语》、《福州老行当》、《福州民间故事》、《福州地方神》等八种,宕开一笔,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表达福州独特的民俗文化,再度填补都市记忆的空白。
该丛书绝不是旧史料的堆集,它着眼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的文化与文明互相参照,建立起该丛书的时空坐标,以图文凸现历史悠久的闽都文化。编者的视角相当阔大,焦点十分清晰,多维的视线角度、沉淀的文化底蕴,将福州古朴的街巷、繁华的市井、独特的民居、醇美的风俗、奇异的掌故、悠远的遗迹、近代的建筑以及文化的传承都真实、直观地介绍给世人。编者对文字与图片的精益求精、掌故的入微研考,也用心良苦,既有客观史料的呈现,又有学术观点的阐发;既有内在的叙述张力,又有丰赡的感性细节,而且兼顾资料性与艺术性,使之成为可供欣赏、研究和收藏的丛书。
乘“福州民俗文化丛书”再版的东风,《福州民间故事》应运而生了。这是闽都民间文化界值得庆贺的一件盛事。
《故事》的问世,首先是闽都传统文化市场大环境变化的结果。“丛书”出版十年来,正是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十年。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连续采取了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宣传历史文化四大品牌、评定福州十大名片,以及发动群众对福州的城市精神进行表述,积极推荐省、市乃至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大举措,大大提高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广大读者对“丛书”的需求量也因此而大大增加了。
编委会讨论再版“丛书”时,一致意识到过去“丛书”中无《故事》是一大缺陷。这一认识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福建人民出版社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刘亚忠副社长最先提出了编撰本书的基本要求和框架设想,并自始至终指导征稿和编辑工作。
本书“闽都传奇”中的部分故事和“经典故事”中的《女神陈靖姑》都曾在《东南快报》上连载过。值此特向《东南快报》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过本书出版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入本书的故事仅是福州民间故事中稍具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可谓挂一漏万,整理时出现的谬误也在所难免,值此,祈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