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电影人对神秘的巨型生物题材一直热情不减。2005年好莱坞大片《金刚》票房席卷全球,巨猿的为红颜一怒,满足了世人的猎奇心理。
但很少人知道,影片《金刚》中巨猿的原型曾大量生活在广西,以柳州市辖下的柳城县为最大的乐土,直到10万年前才消失。它们在柳城县社冲乡楞寨山一个山洞里留下了大量化石。这个山洞如今被命名为巨猿洞,并在经过许多波折之后,于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研究者发现,这些生物高达3米,重达500多公斤。早期人类曾与这种庞然大物比邻而居,一起度过了100万年的时光。
如此数量众多的巨猿当时怎么过日子?它们长成什么样?它们到底是猿还是原始人类?它们怎么会灭绝?神农架、元宝山的野人会不会是它们的后代?巨猿之谜已经成为广西考古史上至今未解的六大谜团之一。
为一睹这个神秘的洞穴,跨越时空近距离触摸这些毛巨人,2008年深秋时节,我曾在当地文管所人员的引导下,踏上了寻访巨猿之旅。
深秋的柳城,像所有西南小城一样依然绿野青山,只有山间田野上金黄的稻浪和满山金黄的蜜橘在诉说着季节的轮换。
听说我们想去巨猿洞,柳城县文管所支部书记谢汉星沉默了半晌说,比较麻烦,需要一天的时间,可能现在上山的路都没有了,锁头也不知道是否能打开。
这位军人出身的文管所领导精瘦干练,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冷静,不苟言笑。
我们不想兴师动众,便要求他派一个熟悉情况的人带我们去看一看。他又沉默了一会说:“还是我带你们去吧。”
这些年,他是去巨猿洞次数最多的人,很多上面来的专家都是他带的路。每一次他都满怀希望,希望专家能对巨猿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成果。
“但他们大都是到洞中挖走捡走一两块石头、泥土之后便再无音讯。”谢汉星说。
他默默地递给我一大盒关于柳城巨猿洞的资料,希望我能认真了解之后才上去。 看得出来,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包裹着一个被压抑的梦想——揭开巨猿之谜。他很清楚自己没有研究的学识和能力,只是在努力收集所有关于柳城巨猿的资料,有些甚至是外文资料,是花钱从别处复印来的。他希望这些资料有一天能派上用场,并始终期待人类学家有一天会证实巨猿实际上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环。
“如果是那样,就能为巨猿洞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胜算,以改变现在的尴尬处境。”谢汉星说。
第二天一早出发,居然来了一支不小的队伍。但很显然,除了谢汉星,其余的都是纯业余人士,有的甚至还穿着皮鞋、高跟鞋。
巨猿洞所在的楞寨山位于柳城县社冲乡社冲村新社冲屯,距柳江河5公里,距柳州市20公里,距县城50公里。1963年,巨猿洞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楞寨山就在新社冲屯后500米左右,是一座独山,像老人空荡荡的牙床上最后一颗牙立在野地里。10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原始森林。
山脚下有一方碑,立于1963年,上书“广西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巨猿化石出土遗址”。碑旁有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通往山上。我们正准备上山,路逢两三个村民腰别砍柴刀从山上下来。
谢汉星说,已经一年多没有人来了,上山的路早被杂树给占据,他不得不叫村民一大早去清理,腾出一条路来,否则根本无法上山。
下山的村民一见我们的装束就笑了。
“你们这样子,一个都上不去。”
我们原以为,巨猿洞就在山腰,爬两下就可到达。结果,谢汉星指着距离地面约90米,靠近山顶的地方说,巨猿洞就藏在那里,必须爬上一处十几米高的绝壁。
大家低头看看自己的皮鞋,身上的衬衣西裤和简陋的装备,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纯业余”。
山上植被生态相当原始,杂木丛生,藤萝密布,一些较大型的杂木长在山崖上,往下伸展着庞大的根系,从石缝和岩石表面伸展下来,紧紧地抱住山石,令人惊叹生命的顽强。
山路陡峭,碎石滑脚,藤萝缠身,队伍行进十分艰难。一行人手脚并用,过险隘,走悬崖,战战兢兢,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到达绝壁前。这时,很多人已经腿脚酸软。P21-23
柳州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尤以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独具特色。自2006年起,我有幸成为一名文化记者,行走在桂中桂北大地,以一双好奇之眼和一支稚嫩之笔,采撷文化之花,感悟文化之美,在数年的纵情笔墨中,逐渐领略到柳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民族文化的精彩和历史人文的魅力。
2009年,在报社副总编陈中林的提议和《柳州晚报》记者部主任李广西的推动下,《柳州晚报》开辟了《伟哥发现》专栏,从此开启了我以柳州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人文探索之旅。五年来,我走遍了柳州六县四城区和周边省市,推出了大量具有深度、广度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系列报道。
近年来,柳州市实施文化强市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文化局十分重视柳州市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挖掘与研究工作,始终关注并推动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新发现。我的工作与市文化局的关切不谋而合,正是基于对这些成果的肯定,市文化局支持我编辑出版本书,作为对我调查发现的肯定和对民族文化新研究的整理,这也让我的工作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此还同时感谢何开琦兄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本书文章采写过程中,得到柳州市许多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同事赖柳生、陈熠、何金权、黄志伟、雷媛媛对书中部分篇章也有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经过三个多月的收集整理和再创作,本书终于要跟读者见面了。付梓之际,我深感才疏学浅,探索多有遗珠,行文多有粗陋,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8月19日
人们都说,家园只有在遥望时最美丽,因为置身其中,难免琐事缠身、谋生劳碌而不见庐山真面目。但翻开赵伟翔《遗落的秘境》一书的书稿时,我不禁被深深地震撼。书中对史前文明、城市文明的阐述,以及对位于桂、湘、黔三省、区边界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解读,打开了一个个桂中文化的秘境,引人入胜,让人缅想。
赵伟翔人称“伟哥”,是柳州日报社资深文化记者,因在《柳州晚报》开设有文化深度报道专栏《伟哥发现》而闻名。因工作关系,我与他多有交集,并十分欣赏其刻苦勤奋、才思敏捷和深邃的思想。《遗落的秘境》的书名颇有深意。“遗落”说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状态,许多文明的密码确实就散落在鲜为人知的深山秘境。作者以文化寻根的方式,行走发现,对家园与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寻和思索。
由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他总停不下自己的脚步。从书中篇目来看,这几年,他几乎走遍了柳州,带着挖掘本土文化的使命去探索隐藏于大山深处或寻常巷陌鲜为人知的文化遗落,寻找祖先的足迹,探索旧事(物)的起源,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在柳州,很少有人这么深刻地去解读自己身边的文化密码。这让他的文章是如此与众不同,有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又多带有真实的记录与思考,让人难以释卷并叹为惊奇。
柳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南方人类始祖之地,拥有“柳江人”、白莲洞等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拥有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等传统文化精华。文化是一种力量,关乎城市的品质。近年来,柳州对文化建设的大投入,使文化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以及休闲之都等概念的提出和不断推进,让柳州的文化发展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柳州又以风情之都闻名,除了悠久的城市文明,柳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样璀璨夺目。它的“风情”指的就是壮侗苗瑶等民族文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曾作《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壮侗苗瑶的聚居地桂中地区曾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当年,面对“异服殊音”的少数民族,柳宗元只好“愁向公庭问重译”。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文化教育的普及,神奇的大山已经向世人敞开它的怀抱,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正不断被表达和解读。壮歌瑶舞苗节侗楼,已成为柳州的风情四绝,吸引着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多民族文化的冲突史、交流史、融合史,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传统文化精髓代代相传。伟哥这本书,恰如一道桂中文化长廊,给我们展示了城市文明的魅力、壮侗苗瑶文化的神秘以及与汉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书中的多数篇章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往昔与现状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并试图从根源上重塑这一方水土的灵魂,多有独到见解,填补了柳州许多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十分难能可贵。当然,作为文化探索,书中有些观点也存在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促进了我们的文化理论建设与文化实践,打开了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要想解读过去的“南蛮之地”,现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或许你可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
李丽珍
(序文作者为柳州市文化局局长)
《遗落的秘境》是作者赵伟翔个人专栏《伟哥发现》之结集,是作者近五年来以当地民族文化和城市文明为视角展开的寻根苦旅。书中着重讲述了聚居在桂、黔、湘三省区交界大山深处的壮侗苗瑶民族的神秘文化和人文传奇,追溯百越民族的古往今来,同时,围绕柳州这座“南方人的始祖”之地的历史人文的今昔及其周边地域的奇闻逸事,思考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如何在文化上寻找心灵的归宿,并试图重塑一方水土的灵魂。
人们都说,家园只有在遥望时最美丽。翻开赵伟翔《遗落的秘境》一书,对史前文明、城市文明的阐述,以及对位于桂、湘、黔三省、区边界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解读,打开了一个个桂中文化的秘境,引人入胜,让人缅想。
“遗落”说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状态,许多文明的密码确实就散落在鲜为人知的深山秘境。作者以文化寻根的方式,行走发现,对家园与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寻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