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在《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理解并解决从出生到12岁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睡眠问题、吃饭问题、尿床、随地大便、恐惧(胆小)、说脏话、撒谎、偷东西、欺负人、受欺负、不爱学习等等问题,并根据儿童心理学理论和自己的临床咨询、治疗经验,介绍了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 |
分类 | |
作者 | (英)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在《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理解并解决从出生到12岁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睡眠问题、吃饭问题、尿床、随地大便、恐惧(胆小)、说脏话、撒谎、偷东西、欺负人、受欺负、不爱学习等等问题,并根据儿童心理学理论和自己的临床咨询、治疗经验,介绍了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 内容推荐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简介: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吃、不好好睡?为什么尿床、随地大便?为什么说脏话?为什么撒谎、偷东西、欺负人?为什么不学习?……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父母沟通。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表达方式十分有限,往往用行为作为与大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何读懂孩子这些看似异常行为背后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如何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以及何时应该寻求专业帮助,就是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所著的《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的主要内容。 目录 引言 第1章 美好的期望 孩子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周密的计划 社会的期待 创造的满足感 养育的首要任务 突破“专家”的包围 作为一家人意味着什么 “给孩子我不曾拥有的东西” 要比父母做得更好 童年的浪漫 单亲父母怎么办 沮丧和羡慕……那些没有孩子的夫妻 “我们原以为会很快乐” 总结 第2章 最早的抗拒 孩子为什么不吃、不睡 喂食困难 喂食与管教不同 好食物和坏食物 家庭对食物的态度造成的影响 拒绝吃东西的孩子 挑食的孩子 5岁以上大孩子的挑食问题 只吃一种食物的孩子 挑食何时会变成饮食紊乱 如何对待饮食紊乱症 你无法总赢 睡眠问题 什么是睡眠问题 孩子独自睡 睡眠和死亡 睡眠和分离焦虑 梦的重要性 是否任由孩子哭 是否允许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 5岁以上大孩子的睡眠问题 谁有问题 总结 第3章 被偷走的王冠 同胞竞争 “让孩子有个玩伴” 同胞竞争不可避免吗 有接受弟弟妹妹的最佳年龄吗 宠爱的重要性 魔幻思维 如何对待大孩子的同胞竞争——“弟弟妹妹更受关注” 家里小孩子的感受 你挑起孩子的嫉妒心了吗 “我永远都做不对” 长大后会好吗 讨厌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没关系 当心宠物! 总结 第4章 规矩和规则 让孩子听话 我们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习做父母的 孩子们需要管教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违背父母 为什么说“不”这么难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管教 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 为婴儿设立界限——婴儿可能会被宠坏吗 恼人的2岁:神话还是现实 童年中期 惩罚造成的问题 那些太好的孩子 “公平”意味着什么 能不能打孩子 关于父母保持一致 当父母相互破坏对方的权威时 总结 第5章 尿床、随地大便、恐惧和说脏话 令人担忧的行为 尿床 随地大便 恐惧和恐惧症 恐惧症 露骨地谈性话题 总结 第6章 当孩子似乎在变坏时 撒谎、偷东西、欺负人和交坏朋友 撒谎 孩子为什么撒谎 孩子说谎的几种常见类型 就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谎 吹嘘式谎言 解释自己感受的谎言 分离式谎言 偷东西 恃强凌弱 总结 第7章 父母和老师 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的问题 父母和老师 开始上幼儿园 该不该送孩子上幼儿园 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 控制与沟通 学校对8岁以下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那些不学习的孩子 理解学习的过程 过分好动的孩子——“他就是不听” 焦虑有时是有益的 让孩子为上幼儿园或上学作好准备 升入中学 家庭作业问题 当你的孩子去上学时,你会做什么 最后,当心私下传话! 总结 第8章 相信善良 离婚的影响 一次失败的婚姻 离婚是大人的决定 我们该跟孩子怎么说 “不是你的错”……这是大人的事 当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开家时 孩子们对离婚和分居的反应 独有的体验 当一个孩子承受所有的悲伤时 一种丧亲之痛 孩子所处成长阶段的影响 比较的重要性 社会和其他因素 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 在一起是乐趣还是浪费时间 当爸爸不来探望时 把孩子当武器 共同监护——应对两个家庭 挑拨父母相争 再婚 重组家庭 关于作为大人 相信善良 总结 第9章 关于永远赢不了 写给职业父母的话 变化与机会 选择带来的影响 在别无选择时 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两样都做不好 从孩子的角度看…… 被父母依靠的孩子 精疲力尽的父母 关于计划成为一名职业母亲 职业母亲的优势 父亲们是否参与照料孩子 父母二人独处的乐趣 单身父母 总结 试读章节 一个4岁的孩子,在听说一个亲戚解除婚约时,大声说:“可是你会绝后的!你必须结婚。你必须生宝宝,不然你会绝后的。” 有时候,一些家庭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家族血脉必须得到延续,否则……!这种假设也许是基于一些现实的原因,比如,也许有个家族企业希望能由下一代继续经营。而有些时候,原因就不是这么显而易见了,也许与人们那种由来已久地普遍害怕“绝后”有关?如果我们有孩子“续后”的话,我们生命的终结,其实是我们父母生命的终结,就不再那么痛苦了? 为了父母高兴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想要孙辈的压力,有时会使夫妻们觉得,只有延续了血脉,才能成为称职的或令人满意的儿子或女儿。有时候,父母施加的压力是很明显的,比如:“我想在自己还能享受天伦之乐时有个孙子。你们两个人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 更复杂的是,那些满怀希望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们会说:“哦,不要为了我们而生孩子,我们已经有自己的孩子了,不要为了让我们抱上孙子而要孩子。”这是一个容易把人搞糊涂的信息。实际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样的话可以被听成是在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已经做了,而你们还没做,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说“不要为了我们而要孩子”这句话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对这对夫妻说,他们不仅想要孙子,而且因为没有孙子而感觉缺了点什么。他们颇有技巧地允许这对夫妻不要孩子,而暗含的意思则是他们应该生孩子! 创造的满足感 许多夫妻能够抵制住来自长辈的压力。但是,到了某个时候,很多夫妻会感到渴望共同创造点什么,创造一些属于他们两人的好东西,这就是创造的满足感。 总的来说,一个健康的孩子似乎能够证明其父母的生殖能力,生活完美幸福。一个茁壮成长的健康宝宝,也许会被看做是一对夫妻富有创造力且幸福的外在象征——就好像是一个写着“这里一切都好”的霓虹灯广告牌。而且,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养育孩子的能力是向自己父母发送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也许是向父母印证“看你把我养育得多好”,或者甚至是“你们当初就应该像我们这样”。我们会在稍后对此作进一步介绍。不只是期待着有一个宝宝 即便是计划外怀孕或意外怀孕,许多父母在想到自己的血脉得以延续时也会感到骄傲和高兴。在怀孕期间,父母们也许会憧憬着并且会没完没了地谈论他们对即将到来的这个孩子的期待——一个会实现他们的希望和梦想的完美宝宝。 母亲也许会说:“我想要一个女孩,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样一个愿望几乎没有考虑到这个期待中的小女孩也许会是个只肯穿牛仔裤和运动衫的假小子。有对年轻夫妇计划回到位于约克郡的祖父母家生产,以备万一生个男孩,好让他在乡间打板球,他们几乎没考虑到也许会生出个喜欢芭蕾舞的男孩。 当然,在怀孕期间,你对孩子只能是想象,因此是“不真实”的期待。当你第一眼见到自己的宝宝时,你会禁不住对原来的一些想法作出修正;最明显的例子是,你期待有一个女孩,而结果是一个男孩。然而,在潜意识层面,你的许多希翼和期望很可能依然存在。 在与其他专业人士谈论一个正遇到麻烦的孩子时,当听到他们说“他(或她)父母的期待太不现实了”这种话时,我总是感到惊讶。我只能回答:“当然。” 欣喜和幻灭 一个接连几周都睡不好觉的年轻妈妈极为悲伤地说:“在产前培训课上,他们用的是个玩具娃娃,洗澡或换衣服时他们让它躺下,它的眼睛就闭上了……我以为宝宝也会那样。” P4-6 序言 “孩子们知道的东西总是比他们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多:这是他们不同于我们成年人的地方,成年人一般说的比知道的多得多。” ——J。吕塞朗 亲爱的读者,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我很清楚你对我——本书作者——的期望。这本书是应各种期望而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们对我的期望,孩子们对父母的期望,以及我对父母们的期望。是什么促使你读这本书的?是因为你有一个令人烦恼的孩子,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这本书吗?还是在逛书店时无意中发现了它?是由一个朋友或专家推荐,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能使你恢复信心,或者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让你了解事实?又或者是别人随手一放,被你在寂寥时捡起?你对本书有何期待?怎样才能使你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这本书可能与其他写给父母的书不同,因为它的着眼点不在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更多地在于怎样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的“原因”。我的意图不在于提供“正确的方法”,或提供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速效方案。我希望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以便我们能共同思考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表达方式十分有限。如果他们还不会说话,或者无法清楚地说出问题之所在,他们就很可能用行为作为与成年人沟通的一种方式。问题在于,孩子选择的行为常常无法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困扰,而成年人则会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不可理喻的、不合适的。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因为家里有了一个新宝宝而感到伤心和生气,当他认为重获父母疼爱的方法就是打这个新宝宝时,就会被大人误解。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一旦父母理解了孩子行为的原因,他们就能够以一种使孩子感觉自己得到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回应——结果,孩子重复不当行为或令人讨厌行为的压力就会减小。父母就能够自如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管教。因而,恶性循环就能被打破。 比如,一位对自己3岁儿子的攻击行为和寻求过度关注行为忧心如焚的年轻母亲来找我。她说,有时候,儿子会在爆发攻击行为之后,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几乎就是在等着看他的行为会对妈妈有什么样的影响。她5岁的女儿患有脑瘫,比同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照。但这位母亲感觉自己给予两个孩子的时间和关爱是相同的。 当我问她“詹姆斯怎么知道他的行为确实对你产生了影响”时,她显得很吃惊。 她想了一会儿,脸上出现了如释重负的快乐表情:“嗯,这就对了,就是那种感觉……他就是在对我施加影响!” 詹姆斯的词汇量还有限,他无法把自己对姐姐占据了妈妈太多心思的焦虑说出来。他能看到姐姐对母亲的影响。 大多数父母都拼命想做到最好,当他们尽管竭尽全力但事情还是“出错”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困惑、伤心。将孩子的行为仅仅用“好或坏”、“得当或不当”来划分,并因而将它仅仅当做是需要控制的某种东西,就是将孩子的行为二维化了,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和孩子就被置于了直角的两个边上,会渐行渐远。通过加入第三维——把孩子的行为看做是一种沟通方式——我希望,当显而易见的道理变得模糊不清时,或当父母们无人相助时,本书能让你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的理解。第1章中提供了更多的此类信息。 出色的父母本能 唐纳德·温尼科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分析学家,他认为,成年人有“出色的父母本能”。这是让人多么困惑的一个说法啊!我们所说的本能,往往是我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某些喜好、做法和事情的一种综合。养育孩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点像一个实验。本书并非要为怎样养育孩子制订一个计划,而是要提出可供父母们尝试各种可能奏效的方法的建议。如果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大多数父母都会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出色的本能”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即时的反应。但是,当父母的“出色本能”与一个孩子的需求不匹配时,问题就出现了。父母便可能感到绝望、不知所措,感到自己没有为人父母的“出色本能”,还会强烈感觉到“书都没有用”! 所以,唐纳德·温尼科特促使我们思考:“父母的出色本能是什么,它从何而来?” 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你25岁了,你认为自己了解生活的全部,但是,我的上帝,这件事可不一样。” (一个10天大的宝宝的父亲) 一个人如何以及从哪里学习做父母呢?“出色的父母本能”来自哪里?我们以为自己会自动知道如何做父母。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什么是“对孩子好”的神话;而且,与其他神话一样,这些养育神话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孩子们确实需要充足的睡眠,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同等的睡眠!养育神话也许会强化一种观念:养育孩子是一项可以被教会的技能,就像为了工作而进行培训或学习某个运动规则一样。大多数人对“什么是对孩子好”有着自己的看法。父母们从自己的父母、朋友、专业人士那里得到的养育建议(不管需要不需要),也许会强化“正确的养育方式只有一种”的观念。 杰克,11岁,非常粗野,被他那烦恼不已的父母带来找我,因为他们很难让他上床睡觉。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跟他协商就寝时间,但杰克总是大发牢骚。根据儿童所需要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他们固执地认为,杰克必须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 也许孩子们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休息和睡眠,要求定时就寝可能更多地是出于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这也许是规定固定的就寝时间的真正原因。但是,在杰克的例子中,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他的父母后来同意采用新的作息规定,允许杰克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几点就几点睡——尽管晚上8:30以后他不能待在父母的房间里——条件是,他得在早上7:30下楼吃早饭。他们坚定地向他指出,如果他早上7:30没能下来吃早饭,那么当天晚上就必须按父母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